《医院静脉用药调配中心管理手册》:
(三)国内医院静脉用药调配中心现状与进展
目前,国内绝大多数医院施行静脉用药调配是由护士在治疗室内完成的。一般每个病区设立一个治疗室,有工作台、储药柜,有的配备有空调系统。护士穿梭在病房中,不时又回到治疗室,治疗室的环境空气极不洁净,有的治疗室还兼顾换药。在这种极度不干净的条件下配置各种静脉药物,难以避免药液受污染。有些医院规定夜班护士在早晨交班前要把输液配置好,因此,静脉药物提前几小时便开始配置,对药物稳定性影响极大。
国内静脉用药调配中心发展已有10多年的时间,仍处于初期发展阶段。我国自1999年由上海市静安区中心医院建成中国第一个静脉用药调配中心,而后,自2002年,国家相关职能部门和部分省市相继出台规定,要求医疗机构逐步建立静脉用药调配中心,使得该项目备受关注,从而掀起了建立静脉用药调配中心的热潮。此后在广东、上海、北京,以及全国各地相继启动,国内已建立了超过400家规模不等的静脉用药调配中心,遍布多个省市,但在经济发达地区相对较多。
中国医院协会药事管理委员会2007年8月颁布了《医疗机构静脉输液混合调配质量管理规范》,作为静脉用药调配中心的准入制度,它将为提高静脉用药调配中心的行业地位打下基础,也将推动静脉用药调配中心的正常发展。
静脉用药调配中心是一项新的药学内容,它既不同于<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要求的制剂生产过程,也不同于<医疗机构制剂配置质量管理规范》(GPP)要求的制剂生产过程,其规划设计和管理既要体现GMP的基本精神,又不宜完全套用GMP的具体模式。理想的静脉用药调配中心需配备适宜的硬件建设、理想的软件支持、科学的规章制度、完善的岗位职责、合理的人员组成、合格的药品供应等。目前,国内医院静脉用药调配中心的筹建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供参考。这是一个难题,需要医院加大投入,付出不懈努力。
由于联合用药较多,临床多通过输液过程总药物配伍来减少液体总量或输注次数。在配置输液过程中,为保证配伍用药的合理性,需经常参阅参考资料,但目前可供利用的有价值的参考资料十分缺乏,使用方便、信息准确的用药分析软件和权威的专业书籍是开展静脉用药调配中心工作必不可少的工具,是进行合理用药分析的基础之一。药品说明书是获得药品信息的常用手段,但是有些厂家的说明书极不规范,相关配伍的注意事项、配伍禁忌、溶剂选择等常识缺乏或不明确,有的说明书甚至连用法、用量都无详细介绍;而药学参考书中有关配伍及药物相互作用的内容和理论依据也少有记载,可借鉴依据较少。就医嘱审核现状来看,多数医院仅在药物的物理、化学配伍禁忌和给药方式方面对临床给予提示。
静脉用药调配中心不利于输液即配即用和应急性用药方案的实施。临床大多数输液要求即配即用,药液配置过早,不仅易使溶液污染,而且会使药效降低或毒性增加,尤其是抗生素、激素和某些生物制剂溶解后失去生物活性。静脉用药调配中心流程多、周期长,不能满足如医院急诊、ICU和CCU等临时性、应急性用药的需求。由于静脉用药调配中心的投入成本较高,在床位数超过1000张的综合性医院建立1个静脉用药调配中心需要300m2以上的场地,改建费用超过150万元。由于受资金及药剂人员业务水平等因素影响,静脉用药调配中心举步维艰。目前收取配置费用尚无明确规定。这也影响医院静脉用药调配中心工作的开展和发展。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