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十修》:
1.佛法倡导的包容精神
星云大师说:“不论是学佛还是处世,包容的智慧都弥足珍贵。”真正的佛法,对于世间的一切都是恭敬的,这是佛的精神。所以,即使你不信佛法,也应该学会佛法倡导的包容精神。
禅宗有一则公案。
有位将军向白隐禅师问道:“真的有天堂和地狱吗?”
禅师反问:“你是做什么的?”
“我是一个大将军。”
白隐禅师大喝一声:“是谁有眼无珠请你当将军?你看来倒像是个屠夫!”
将军闻言怒不可遏,拿起腰间的刀做势要砍向禅师。禅师即说:“地狱之门由此开。”
将军惊觉自己失态,即收起嗔怒心,向禅师作礼。禅师说:“天堂之门由此开。”
蔺相如对廉颇傲慢无礼的宽容忍让,最终感化了廉颇,使之自愿负荆请罪,留下了千古美谈将相和,使赵国虽小而无人敢犯;周总理以其容纳天地的博大胸怀,在外交上奉行求同存异、和平共处方针,造就了他伟大的人格,树立了中华民族的大国风范。
邻里间的团结和睦需要宽容,夫妻间的白头偕老需要宽容,一个健康文明进步的社会更是处处离不开宽容。假如没有了宽容,则国与国之间会兵戎相见,人与人之间会拳脚相加,社会将因此变得黯然。
所以说,在现代社会,宽容是必须修炼的一门人脉课。
首先,学会宽容,就学会了做人的责任。
“相逢一笑泯恩仇”是宽容的最高境界,能做到的人并不多。但即使如此,我们也不应放弃这种追求。因为忘却别人的过失,以宽容的心态对人,以宽阔的胸怀回报社会,能够形成利人利己、有益社会的良性循环。屠格涅夫曾说:“不会宽容别人的人,不配受到别人的宽容。”所以,如果你能宽容别人,那么,在自己有过失或错误的时候,也往往能得到他人的宽容。
“虽然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这是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的一句呐喊,这体现了一种对“异见”的胸怀,是一种高层次的包容。
其次,要做到合作和良性竞争,宽容是最基本的要求。
人和人对事物的理解总会有些不同,所以我们一定会遇到不同意见。如果不能宽容地对待别人的异议,我们将寸步难行;相反,如果能够相互尊重、相互包容、求同存异、真诚相对,就能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
有个人非常不善于和人打交道,经常与人发生口角。后来,他向一位大师请教:“我总是容易和别人发生矛盾,因为他们总是拿出一些我不能接受的意见,您说我该怎么办?”
大师想了一会儿,说:“你说水是什么形状的?”
此人见大师“词不达意”.茫然地摇头说:“水哪有形状?”
大师笑着说:“我把水倒进一只杯子里,水难道还没有形状吗?”
这人似有所悟,说:“我知道了,水的形状像杯子。”
大师又说:“如果我把水倒进花瓶呢?”
这人很快又说:“哦,这水的形状像花瓶。”
大师摇头,又把水倒入一个装满泥土的盆中,水很快就渗入土中,消失不见了。这人陷入了沉思。
这时,大师感慨地说:“看,水就这么消逝了,这就是人的一生。”
那个人沉思良久,忽然站起来,高兴地说:“我知道了,您是想通过水告诉我,我们身边的人就是不同的容器,想与他们相处得好,就要把自己变成可以倒入各种容器中的水。是不是这个道理?”
大师微笑着说:“你现在已经有所得,但还不完全正确。”看着重新陷入迷思的信徒,大师接着说:“水井里的水,河里的水,海里的水,虽然有不同的形态,可它们都是水。”
这个人恍然大悟:“人其实也应该像这水一样。能够顺应和包容外界的变化,但永远不改自己的本色。”
大师笑着点了点头。
对于生活中的不同意见,我们应该像水一样去包容、改变。水之所以能在不同的环境中存在,就是因为水“不较真”。它没有自己的形状,却从来不改变自己的本质。道家也非常推崇水的意义,他们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其实也是在赞叹水的宽容。
包容的力量是巨大的。批评会让人不服,谩骂会让人厌恶,羞辱会让人恼火,威胁会让人愤怒,唯有宽容让人无法躲避、无法退却、无法阻挡、无法反抗。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