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系统评价:方法、模型、应用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030437662
  • 作      者:
    刘思峰[等]著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5
收藏
内容介绍
  《系统评估、预测、决策与优化研究论丛·系统评价:方法、模型、应用》针对经济社会发展和决策科学化中的系统评价问题,对系统评价方法和模型进行全面梳理,清晰展示系统评价方法的演进过程,强调系统评价方法和模型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突出系统评价思想与实际案例分析相渗透,主要内容包括定性评价方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以及对比评价、层次分析法、DEA相对效率评价方法等常用评价方法和模型,广义灰色关联评估模型、基于相似性和接近性视角的灰色关联分析模型、基于端点混合三角白化权函数和基于中心点混合三角白化权函数的灰色聚类评价模型、两阶段灰色综合测度决策模型、多目标加权智能灰靶决策评估模型等作者在不确定性系统评价方法和模型研究方面取得的新成果,国内外有关机构发布的重要评价体系,课题组近年来在若干应用领域取得的研究成果。
展开
精彩书摘
  《系统评估、预测、决策与优化研究论丛·系统评价:方法、模型、应用》:
  第1章 常用系统评价方法与模型
  1.1 引言
  所谓评价,是指人们判断事物价值的一种实践活动。评价作为人类生产生活实际需求的产物,与人类的历史一样久远。人类的祖先为了生存,在选择栖息地时,需要对可能存在的危险或威胁做出正确评价;先民们早期互通有无,以物易物,需要对交易双方各自所持之物进行评价。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决策科学化的需要促进了各个领域评价活动的广泛开展,从工程项目评价。科技项目评价。产业发展评价。生态环境评价。高等院校学科建设评价。企业竞争力评价。人员素质评价,到科技。经济发展水平评价以及综合国力评价,乃至政府政策评价等,评价活动涉及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与此同时,随着人们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认识的不断深化,对复杂事物评价的现实需求促进了评价方法的迅速发展,从单一指标。单一准则评价发展到多指标。多准则评价,从定性评价发展到定量评价,从静态评价发展到动态评价,从确定性评价发展到不确定性评价,从个人评价发展到群组评价。
  学术文献中最早出现的评价方法论文是1888年弗朗西斯。艾奇沃斯(Francis Edgeworth)在英国皇家统计学会杂志上发表的《考试中的统计学》,文章讨论了对考试中的不同部分应如何加权的问题,首次将加权思想引入到评价中,因此艾奇沃斯被称为开现代科学评价之先河者。1913年查尔斯。斯皮尔曼(Charles Spearman)发表了《和与差的相关性》一文,讨论了不同加权方式的作用和意义,推动了加权思想的发展。从20世纪中期开始,随着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的发展,各种指标无量纲化方法相继发展起来,形成了现代一般评价方法的“量化值的加权平均”的评价思想。根据不同时期的实际需要建立起来的不同的评价方法之间通常没有多少交叉,人们习惯于单独地研究或应用某种评价方法。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评价方法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产生了多种应用广泛的评价方法,如多维偏好分析的线性规划法。层次分析法。数据包络分析法等。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模糊数学理论。灰色系统理论。信息论等诸多新的评价思想和理论不断被引入到传统评价方法中,许多新的评价方法和模型应运而生,评价方法研究开始从早期相对独立地研究或应用单个评价方法向不同评价方法机理互补过渡,评价方法研究取得了大量的创新成果。一方面,统计思想。模糊理论。灰色系统理论。信息论等新的评价思想和理论不断被引入到传统评价方法中,使其原有模型不断发展,产生了各种扩展模型;另一方面,各种评价思想。评价理论相结合也形成了多种新的评价方法,比如,将模糊数学思想与多元统计分析中的判别分析和聚类分析相结合,产生了模糊模式识别和模糊聚类;与物元理论相结合,产生了模糊物元模型;与神经网络相结合产生了基于神经网络的模糊系统;与层次分析法相结合,产生了模糊层次分析法,等等。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逐步形成了多种确定性和不确定性评价方法组合运用的新的特色,比如,模糊AHP法。模糊灰色物元系统。灰色粗糙模型组合运用等。
  应用评价软件的快速发展更进一步拓宽和深化了各种评价方法在各个领域中的应用,评价活动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大型复杂系统评价的实际需求又催生了系统评价方法。系统评价方法就是综合运用系统工程的原理。方法。模型和技术,根据预先设定的总体目标和目标体系,从技术。经济。社会。生态等各个方面对复杂系统及其预订方案进行科学评价。
  系统评价的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步,明确系统总体目标及目标体系;
  第二步,分析系统环境和存在的约束条件;
  第三步,确定评价任务;
  第四步,建立评价指标体系;
  第五步,选择评价方法;
  第六步,收集数据资料;
  第七步,进行综合评价。
  根据系统评价的出发点和立足点以及评价数据来源的时间区间,系统评价又分为事前评价。事中评价。事后评价和跟踪评价。
  事前评价是指项目论证或可行性研究阶段的评价。这时由于实际系统并不存在,一般只能参考已有资料或者用仿真的方法进行预测评价,有时也采用专家咨询和群众调查法,收集并综合人们的定性判断进行评价。
  事中评价是指项目实施过程中进行的评价,着重检验项目是否按照预定目标和计划实施。通过事中评价可以及时发现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还可以根据实际实施情况对原设计方案进行再评价。根据事中评价结论处理。解决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决定是否对原设计方案进行调整或修正。
  事后评价是指项目完成竣工之后进行的评价,主要评价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这时已有实体系统,可以通过全面测定其性状。效能等,对项目完成情况做出客观评价。当然也可以通过利益相关者意见调查进行定性评价。
  跟踪评价是指项目投入运行一段时间后,对项目的目的。实施过程。效益。作用和影响进行系统。客观的评价。跟踪评价亦称后评价,20世纪60年代起源于美国,我国则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跟踪评价旨在通过对项目实施和运行状况的全面分析,确定项目的预期目标是否达到,项目计划是否合理有效,项目要求的效益指标是否实现;通过评价分析找出成败的原因,总结经验教训,并通过及时有效的信息反馈,为提高未来新项目的决策水平和管理水平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也为项目实施运营中出现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从而达到提高投资效益的目的。
  本章主要介绍定性评价方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对比评价和逻辑框架方法。层次分析法。DEA相对效率评价方法等。
  1.2定性评价方法
  定性评价是指评价人员根据自己的知识背景以及所掌握的实际情况和实践经验,对事物的性质。方向和程度做出的判断。有时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也可以提出数量估计,其特点为需要的数据少,能考虑无法定量的因素,比较简便可行。因此,定性评价是一种不可缺少的较为灵活的评价方法。通过定性评价可以为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指导实际工作,进行管理。决策提供依据。定性评价方法在我国得到了广泛应用,在经济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1.2.1定性评价方法概述
  人类在远古时代没有“数”的概念,主要依靠定性判断指导自己的行为。即使在掌握“堆石记事”。“结绳记事”方法之后漫长的历史时期内,定性判断仍然占主导地位。例如,古希腊哲人亚里士多德的著作和我国老子的《道德经》,都以定性描述为主。
  在掌握的数据不多。不够准确或主要影响因素难以用数字描述,无法进行定量分析的情况下,定性评价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评价方法。例如,对大型市政工程建设项目的社会经济效果进行评价,由于很多因素难以量化,通常要采用定性评价方法;又如,金融风波对股票市场的影响。利率变化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等,均无法定量,只能通过判断分析,进行定性评价。
  定性研究有两个不同的层次:一是没有或缺乏数量分析的纯定性研究,结论往往具有概括性和较浓的思辨色彩;二是建立在定量分析基础上的。更高层次的定性评价。
  人们为了提高评价结论的可信度,在进行定量评价时,也要辅以定性评价。在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中,质变和量变之间存在制约关系,借助定性研究可以明确事物发生质变的数量界限和引起质变的原因。因此,系统评价应从定性分析出发,定量评价应以定性分析为基础。定量评价虽可使定性分析深入和具体化,起到胸中有“数”的作用。但是,定量评价只能测定主要因素的影响,其余因素的影响,特别是众多无法定量因素的影响,则难以穷尽。因此,在定量评价之后,也要进行定性分析,对其结果进行必要的调整,才能使评价结论更加合理。
  定性评价方法以分析归纳为主要方式,通过发掘问题。理解客观事物和现象。分析人类的行为与观点,获得客观的评价结论。
  由于定性评价主要靠评价人员的经验和判断能力,易受主观因素的影响,主要目的不在数量估计。为了提高定性评价的可信度,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应加强调查研究,努力掌握影响事物发展的有利条件。不利因素和各种活动的情况,从而使对事物发展前景的分析判断更加接近实际。
  第二,在进行调查研究。搜集资料时,应做到数据和情况并重,使定性分析定量化。也就是通过质的分析进行量的估计,进行有数据有情况的分析判断,提高定性评价的说服力。
  第三,应将定性分析和定量评价相结合,提高评价质量。在评价过程中,应先进行定性分析,再进行定量评价,最后进行定性分析,对评价结果进行调整定案。这样才能深入地判断事物发展本质特征,提高评价的质量,为管理。决策提供依据。
  常用的定性评价方法主要有专家咨询法。小组座谈会法。头脑风暴法。德尔菲法。对比评价法和逻辑框架法等。本节主要介绍小组座谈会法。头脑风暴法和德尔菲法。对比评价法和逻辑框架法将在1.4节中介绍。
  定性评价的一般步骤如下:
  第一步,提出评价问题。
  第二步,确定合适的评价人员及其人数。针对不同的问题,选择确定熟悉目标问题的人员,以及适宜的人数,这不仅会提升评价结果的准确性,还能大大节省成本。
  第三步,设计访谈提纲,征询意见。综合运用多种定性评价方法,设计评价环节和关键点,征询各位评价人员的意见。
  第四步,对收集到的意见进行整理分析,列出有代表性的主要评价结论,组织表决。
  第五步,对表决结果进行判断分析,形成评价结论。若评价人员意见分歧较大,可重复第三步和第四步的活动,直到得到一个意见趋于一致的结果。
  1.2.2小组座谈会法
  小组座谈会法又称为NGT(nominal group technique)法,是指通过组织召开由一组专家参加的座谈会,逐步形成一致评价意见的方法。一般参加小组座谈会的人员以5~9人为宜。
  NGT法可按以下步骤进行:
  第一步,提出评价问题。问题要清晰。确切,简明扼要。
  第二步,选择确定熟悉目标问题的人员5~9人。
  第三步,设计调查提纲,征询意见。综合运用多种定性评价方法,设计评价环节和关键点,分别征询各位评价人员的意见,注意让每位评价人员独立做出判断。
  第四步,对收集到的全部评价意见进行整理。归纳,形成评价意见表。
  第五步,召开小组座谈会,逐条讨论整理出的意见。讨论时对所有的意见应当一视同仁,不使任何一条意见受到过分重视或轻视,而且需要注意避免持不同意见的与会人员之间发生争论。
  第六步,对评价意见表中各条目的重要性进行初步投票。这一步的目的是尝试集结与会人员的个人偏好,初步确定评价意见表中各条目的相对重要性。每个人要按自己的偏好排出条目的顺序,定量表达他们的判断;小组评价结果被定义为个人判断的平均值。
  第七步,讨论初步投票结果。如果小组中某些成员比其他成员掌握更多的信息或更了解问题背景,在此环节可以介绍情况,与其他成员分享。
  第八步,最终投票,完成NGT的全部过程。
  整个活动通常需要60~90分钟。
  1.2.3头脑风暴法
  头脑风暴(brain storming)法是1939年美国创造学家A.F.奥斯本(Alex Faickney Osborne)提出的一种激发创造性思维的方法。在诸多定性评价方法中,头脑风暴法占有重要地位。20世纪50年代,头脑风暴法在评价。预测。决策中得到广泛运用,并日趋普及。头脑风暴法主要是通过组织专家会议,激励全体与会专家参加积极的创造性思维。
  采用头脑风暴法组织专家召开会议时,应遵循如下原则:
  (1)就所讨论问题提出一些具体要求,并严格规定提出设想时所用术语,以便限制所讨论问题的范围,使参加者把注意力集中于所讨论的问题上。
  (2)不能对别人的意见提出怀疑,不能放弃和终止讨论任何一个设想,而不管这种设想是否适当和可行。
  (3)鼓励参加者对已经提出的设想进行改进和综合,为准备修改自己设想的人提供优先发言权。
  (4)支持和鼓励参加者解除思想顾虑,创造一种自由的气氛,激发参加者的积极性。
  (5)发言要精练,不需要详细论述。展开发言将拉长时间,并有碍于一种富有成效的创造性气氛的产生。
  (6)不允许参加者宣读事先准备的建议一览表。
  实践经验证明,利用头脑风暴法进行评价,通过专家之间直接交换信息,充分发挥创造性思维,有可能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得到富有成效的创造性成果。头脑风暴法还可以细分成如下方法:
  (1)直接头脑风暴法,即根据一定的规则,通过共同讨论某一具体问题,鼓励创造性活动的一种专家集体估价方法。这些规则包括:禁止评估已提出的设想;限制每一个人的发言时间,允许一个人多次发言;将所有设想集中起来;在后续阶段对提出的所有设想进行估价。
  ……
展开
目录
第1章 常用系统评价方法与模型
1.1 引言
1.2 定性评价方法
1.3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1.4 对比评价和逻辑框架方法
1.5 层次分析法
1.6 DEA相对效率评价方法

第2章 灰色系统评价模型
2.1 引言
2.2 广义灰色关联评估模型
2.3 基于相似性和接近性视角的灰色关联分析模型
2.4 基于混合三角白化权函数的灰色聚类评估模型
2.5 两阶段灰色综合测度决策模型
2.6 多目标加权灰靶决策评估模型

第3章 科学研究项目评价
3.1 引言
3.2 美国科研项目评价
3.3 英国科研项目评价
3.4 欧盟科研项目评价
3.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管理科学部项目评价
3.6 教育部科技项目评价体系

第4章 科技活动效率评价
4.1 引言
4.2 教育部科技活动效率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要点
4.3 我国科技经费配置结构与使用效率评价
4.4 基于DEA模型的部分高校科技活动效率评价

第5章 高等学校学科评价
5.1 引言
5.2 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高等学校学科评价
5.3 学科建设项目绩效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5.4 英国高等学校科学研究卓越框架

第6章 某高校学科建设项目绩效评价
6.1 引言
6.2 某高校“十五”学科建设项目完成情况概述
6.3 学科建设项目投资结构分析
6.4 “十五”学科建设项目绩效评估

第7章 复杂装备供应商选择与评价
7.1 引言
7.2 供应商选择与评价流程
7.3 复杂装备供应商选择评价指标体系
7.4 复杂装备供应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7.5 商用大飞机某关键组件国际供应商选择

第8章 区域国际科技合作项目选择——以江苏省为例
8.1 引言
8.2 江苏省国际合作关键技术需求与供给分析
8.3 国际科技合作项目需求指数和供给指数
8.4 基于端点混合三角白化权函数的国际科技合作项目选择
8.5 江苏省国际科技合作项目选择实例

第9章 创新竞争力评价
9.1 引言
9.2 区域创新实力评价
9.3 科技部科技进步监测评价
9.4 国家创新竞争力评价

第10章 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评价与选择
10.1 引言
10.2 区域产业结构有序度评价
10.3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标准
10.4 战略性新兴产业评价指标体系
10.5 江苏省战略性新兴产业评价与选择

第11章 节能效果评价
11.1 引言
11.2 技术进步对我国节能降耗的影响评价
11.3 产业结构调整对我国节能降耗的影响评价
11.4 新能源开发利用对我国节能降耗的影响评价
11.5 我国节能政策效果评价
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