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困境赐予我的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5333311
  • 作      者:
    梁晓声著
  • 出 版 社 :
    中国青年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5
收藏
编辑推荐

  1.历尽沧桑,依然满怀热望。被誉为“中国良心”、“青年导师”的作家梁晓声洞察家国人生的力作,笔耕40余年60篇暖心经典全景呈现。私人化的书写,感人至深的笔调,展现隐藏在家国情怀下,犀利的理想主义者梁晓声温柔、敏感、坦荡的内在世界。

  2.在苦难中笑着流泪,在可选的幸福中不放弃努力幸福的可能。朴质的语言,细腻的文笔,写父母、写兄长、写自己、写陌生人,写润玉成珠的情感,是年度值得期待的名家暖心大作。

  3.梁晓声新撰思想文化随笔独家公开:谁都可以与人生好好交谈!

  4.特邀我国精神肖像摄影艺术家魏德运先生加盟,亲自操刀拍摄梁晓声肖像,真切感受文化大家的魅力。

  5.主流媒体多方好评。

展开
作者简介
  梁晓声,原名梁绍生,1949年生于哈尔滨市,当代著名作家、全国政协委员。曾任儿童电影制片厂副厂长,现执教于北京语言大学,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出版有《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今夜有暴风雪》、《雪城》、《知青》、《郁闷的中国人》、《我相信中国的未来》等数十部著作,作品多被译介到海外。曾获1984年全国中篇小说奖,1983年、1984年全国短篇小说奖,《小说月报》第十届百花奖等。
展开
内容介绍
  《梁晓声作品珍藏系列3:困境赐予我的》是继《我相信中国的未来》之后,中国青年出版社倾心打造的又一梁晓声精品图书,该书收录梁晓声先生笔耕40余年间暖心经典散文作品60篇,私人化的书写,感人至深的笔调,展现隐藏在家国情怀下,犀利的理想主义者梁晓声温柔、敏感、坦荡的内在世界。
  全书共分七部分,主题唯“爱”与“善”,包括“爱是永不止息”“记忆的怀旧片段”“卑微者的歌”“最好的时代,最好的人”“越贫穷,越有力”“生命的事”和“时间的玫瑰”,朴质的语言,细腻的文笔,写个人成长、家族记忆、小人物命运,写润玉成珠的情感体验,字里行间透露着作者对平凡人深切的人文关怀,是年度最值得期待的名家暖心大作。
  《梁晓声作品珍藏系列3:困境赐予我的》启用先锋设计团队担纲设计,特邀我国著名精神肖像摄影艺术家魏德运先生加盟,亲自操刀拍摄梁晓声肖像,真切感受文化大家的魅力。该书获陈晓明、张维佳、张颐武等著名学者,以及主流媒体多方好评。
展开
精彩书评
  ★梁晓声穿行过迥然不同的时代,为历史作证,为善良辩护,为正义伸张,为生活承担。他的写作因此有一种坚不可摧的力量,他使文学与真善美的结合不再是一个夸大的想象,而是实实在在的现实。
  ——北京大学教授 陈晓明

  ★二十多年来中国和世界的变化让我们改变得太多太多,但梁晓声式的慷慨陈词依然有自己的力量。
  ——北京大学教授 张颐武

  ★梁晓声的思想深深植根于中国土壤,他秉持士人知识分子“社会的良心”传统,坚守良知苦心孤诣,呼唤公义不遗余力,鞭挞丑恶无私无畏,洞察人生犀利透辟,为转型期的中国社会与个人的全面进步直陈诤言良方。
  ——北京语言大学教授 张维佳

  ★他的写作始终坚持自己的立场,始终秉持知识分子的良知和情怀,始终高扬人文主义的旗帜,他从不因为所谓纯文学的原因而放弃对社会现实的思考与批判。
  ——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 吴义勤

  ★从新时期之初的知青文学,到后新时期的市场批判,同代人都转身离去,只有梁晓声以笔为旗,始终不渝,呼喊、坚守、承担。因为有真正的仁义之道,他才可以那么爱憎分明,那么不留余地。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程光炜

  ★作家分两类:一类服务于社会,一类服务于心灵。用心灵发展出的智识,又反哺于社会,或从社会发展出的智识,透浸于心灵。梁晓声有他那一代作家的显著特点,既勤奋又悲悯,在社会与心灵的总作用下替我们发声,这尤要致以敬谢。我为其常识与智识所感动。
  ——《新周刊》主笔 胡赳赳

  ★许多知识分子已经放弃了批判社会流俗、锻造思想、保护文化的使命的年代里,仍然有梁晓声等作家没有忘记知识分子的传统责任,在“狂欢”的喧哗之外继续传递着人文精神的火种。
  ——武汉大学教授 樊 星

  ★梁晓声的外形上, 简直找不到丝毫与瓦岗寨、与梁山泊常见的那种汉子相同处,但在他的基因中,我相信,而且百分之百地相信,有着齐鲁燕赵的汉子精神。
  ——作家 李国文

  ★知识分子历来就有矫正社会恶疾和唤醒民众的使命,包括基本概念的重建。在这一点上,作家梁晓声先生是令人尊敬的。
  ——作家 龙应台

  ★生活中的梁晓声低调、充满温情,但在争取公权上,作为政协委员的梁晓声是个斗士,声色俱厉,直言上书。
  ——《南方人物周刊》

  ★与共和国同龄,梁晓声用文字见证时代变迁。钟情80年代,他以知青文学奠定底蕴。当现实冲击理想,他拒绝浮躁喧嚣,关注现实民生,悲悯底层命运,直指官僚权贵,秉持社会正义,辛辣依旧,苍劲有力。
  ——凤凰网
展开
精彩书摘
  《梁晓声作品珍藏系列3:困境赐予我的》:
  我的父亲是新中国第一代建筑工人。
  我上小学前见到他的时候是不多的—他大部分日子不是家里的一口人,而是东北三省各建筑工地上的一名工人。东三省是新中国之重工业基地,建筑工人是“先遣军”。
  那时的我便渐渐习惯了有父亲却不常见到父亲的童年。
  我上小学二年级那一年,父亲所在的建筑工程公司支援大三线建设去了,父亲报名随往。去与不去是自愿的,父亲愿去。作为新中国第一代建筑工人,他觉得能在国家需要时积极响应号召,是无上之光荣。
  父亲远赴外省之前,母亲与他几次发生口角—因为水泥。
  当年的哈尔滨,除了道里、道外、南岗三处市中心区,大多数居民社区其实没有什么明显的城市特征可言,多是一片片的泥草房,即黄泥脱坯所建,稻草为顶的一类房子。长江以北的中国农村,家家户户住的基本是那类房屋。而住在哈尔滨市那类房屋内的,大抵是1949年以前“闯关东”的农民—我的父亲也是。他们没钱在市中心买砖房,城市也没能力解决他们的住房问题。他们只能自己动手解决,并且,也是买不起水泥和砖瓦的。所以,只得在经允许的地段自盖那类泥草房,形成了一片片当年的城中村。
  那类房屋,每年都须用黄泥抹一层外墙。因为经过一年的风吹雨打,起先的一层黄泥处处剥落,土坯墙体暴露出裂缝,不再补一层泥,冬季必然挨冻。俗话说,“针尖大的缝隙斗大的风”啊。
  为使黄泥不易剥落,人们想出了多种多样的和泥之法。普遍的经验,是将草绳头,破袋子、草帘子拆开,剪为等长的干草截搅入泥里—那个年代,除了市中心,农村进城的马车几乎随时随地可见,城里人只要留意,草绳破草袋子草帘子也几乎处处可以捡到。
  甚至,这一户城里人家可以向那一户城里人家借到铡刀。足见,某些所谓城里人家“城市化”的历史有多么短。他们转变身份之前,即将某些农具带入城里了,预见必会有用,也将完整的农村生活习惯带入了城里,如养鸡鸭,养猪。少数人家,虽已入城市户籍,却无工作,靠围一块地方养奶牛卖牛奶为生。像在农村时那样,以土坯盖房屋,以泥草维修房屋,对于他是轻车熟路之事。对于我的父亲也是。
  然而成为城里人后,毕竟会学到新的经验以使干后的墙泥结实—将炉灰拌入泥中,便很城市化的法子。但一户人家烧一冬季的煤,其实煤灰多不到哪儿去,即使挺多也没处堆放,用时还需筛细,挺麻烦。所以,此法往往只在和泥抹内墙、炕面、窗台或锅台时才用。在当年,筛细的炉灰对于寻常百姓人家便如同水泥了。
  记得有一年,一座炼铁厂搬迁了,引得许多人家的老人女人和孩子纷纷出动,带着破盆、破筐,推着小车争先恐后地前往。
  去干什么呢?原来铁厂的某处地方,遗留下了厚厚一层铁锈—聪明的人不约而同地想到,将铁锈和到泥里,干后的泥面一定不容易裂,大约也比较能经得住水湿。事实果然如此,并且泥面呈褐色,也算美观。
  我家住的虽然是当年的俄国难民遗留的小房屋,但已有三十几年历史了,地基下沉,门窗歪斜,早已失去了原貌,比没住几年的草坯房差多了。而且,父亲早已开始用黄泥维修了。
  ……
展开
目录
代序:感 激

I 爱是永不止息
爱缘何不再动人
姻缘
此爱如钰
男人的嫉妒
关于爱
男人是女人的镜子
女人不是残缺不全的男人
关于不幸、不幸福与幸福
温 馨

II 记忆的怀旧碎片
冰冷的理念
人生真相
良 心
生死关头的人们
儿子·母亲·公仆和水
地质局长和一顶帐篷
论崇高
论荣誉
贵贱论

III 卑微者的歌
老水车旁的风景
清 名
那 里
瘦老头
爱读的人们
孩儿面
卖“花”老人
父亲的荣与辱

IV 最好的时代,最好的人
沉思鲁迅
巴金的启示
故人往事
五角场·阳春面
永久的悔
丢失的香柚
红腰带

V 越贫穷,越有力
野草根祭
玉 龙
紧绷的小街
朱师傅一家
三平方米的金融海啸
羊皮灯罩

VI 生命的事
一只风筝的一生
孩子和雁
鹿心血
鸳鸯劫
好心怎么就做下了坏事
狍的眼睛
感觉动物
“十姐妹”出走
咪妮与巴特

VII 时间的玫瑰
母亲播种过什么
父亲的遗物
兄 长
第一支钢笔
我的小学
我和橘皮的往事
父母是最朴素的人文
我与儿子
致老师
我所站在的弧上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