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萧劲光回忆录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5403182
  • 作      者:
    萧劲光著
  • 出 版 社 :
    当代中国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作者简介
  萧劲光,湖南长沙市人,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国家和军队的优秀领导人,人民海军的主要创建者,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将。1921年赴苏联学习,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4年回国,历任红军、八路军、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指挥员。1950年任海军司令员,1954年任国防部副部长,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是中共第七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第八、’九、十、十一届中央委员,十二届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第三、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1989年3月逝世。
展开
内容介绍
  《萧劲光回忆录》内容涵盖萧劲光八十多年的人生经历。作者在回忆自己人生经历中,对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历史上的一些重大事件,有不少翔实记述,许多史料是过去党史军史上少见的,是研究党史军史的重要参考文献。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  时代的呼唤
  故乡的回忆
  1903年1月4日,我出生在湖南省长沙岳麓山下的赵洲港。
  岳麓山在湘江的西岸,丛峦叠翠,碧嶂屏开。在岳麓山主峰的右前方,有一个叫做天马山的山峰,我的家乡赵洲港,就坐落在天马山东边的坡地上。这里和橘子洲隔江相望,东临北去的湘江,江边的渡口叫朱张渡,据说当年南宋理学家朱熹、张拭从江东到岳麓书院讲学时,经常在这里渡江往来,由此而得名。然而,这依山傍水的家乡,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并没有给我童年的记忆里增加多少幸福的回忆。20世纪初叶,中国在帝国主义铁蹄的践踏下,在摇摇欲坠的清王朝的腐朽统治下,山河破碎,民不聊生。我的家乡也同样是一块满目疮痍,苦难深重的地方。在我的印象里,赵洲港的几户人家中没有一家富户,大都是贫苦的船夫,靠在湘江里摆渡为生。听我母亲说,我们的祖籍在乡下。祖父和父亲都是农村穷苦的手艺人,一年到头带着简单的纺织工具,走村串产,替人家纺纱织布,挣钱养家糊口,后来流落到这里。在我两岁的时候,父亲和祖父相继去世,母亲带着我们兄弟姐妹六人,在天马山上租了一块社地(地产归庙主的),在别人的帮助下,盖了三间茅草房,从此便在这里定居下来。那时,我有三个哥哥,两个姐姐,都未成年。家中没有一分田地,父亲、祖父留下的唯一祖产就是一架纺织机。从我记事起,家中就很少有隔夜粮。每天清晨,母亲就送哥哥们上岳麓山去打柴。到了傍晚,母亲就坐在门口,一边把锅里的水烧开,一边望着通往朱张渡的小路,等着到橘子洲去卖柴的哥哥们换米回来。如果哥哥们手中无米,母亲就要到邻居家借米做饭,生活非常艰难。那时岳麓山属庙主管,上山打柴要是碰到和尚,不仅抢走柴,还要挨打挨骂。为了生活,大哥和二哥十几岁就去当学徒,出师以后当了厨师,挑起了挣钱养家的生活担子。我有两个姐姐,都是很好的湘绣手,靠绣花为家中换一点钱。我的母亲是一个贤良能干的农村妇女,她一辈子的心血都花在抚养我们几个娃娃身上。她在社地上种点菜,还种了几棵橘子树,每年卖几十块钱,这就是我们全家一年的零花开支。由于她的精打细算,勤俭持家,日子总算能维持。童年生活给我留下的深刻印象是,一家人谋生艰辛,度日如年.它使我饱尝了生活在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社会底层的劳动人民的苦难。
  我是家中最小的孩子,父母给我起名萧玉成,大概是希望我日后玉琢器成吧。辛亥革命前后,我到了上学的年龄。由于哥哥当了厨师,家境稍稍好一些,母亲便和大哥商量,想送我去读书。在旧社会,传统的观念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要想摆脱贫困,改变社会地位,只有去读书。我大哥也认为萧家兄弟这么多,应当有一个读书人,便同意送我进了一家私塾。记得去那家私塾要翻过天马山,山上茅草丛生,经常碰到豺狗、豹子,路上很不安全。辛亥革命以后,旧学逐渐衰败,新式学堂日益兴起。读了两年私塾以后,我便到镇上的“洋学堂”去改读新学,每天往返20里路。那时候,我虽然还很小,但深知家里送我上学很不容易,因此,读书很用功,成绩也不错。读书,上学,改变社会地位,这是在我幼小心灵中萌发的对不平等社会的抗争。
  学校生活开阔了我的视野,使我走出了家门,接触丁社会,逐渐知道了中国和世界。随着年龄的增长,我越来越深切感触到处于社会变革之中的时代脉搏。几个帝国主义国家纷至沓来,竞相与腐败的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参与瓜分中国的争斗,把中国推人民族危机的深渊。为了反抗帝国主义的侵略,先进的中国人纷纷起来,为寻找救国救民的真理,前赴后继。戊戌变法、保路运动、辛亥革命,湖南都是率先响应的省份之一,成为民主思潮活跃、爱国知名人士辈出的地方。在我的少年时代,就听说过“维新六君子”的故事,尤其敬佩谭嗣同为变法献身的精神。陈天华为唤起民众觉醒,愤然跳海一死的故事也曾感我至深。在我上小学的时候,黄兴、蔡锷安葬岳麓山,长沙各界人民举行了隆重的仪式,我们学校的学生也参加了送葬的队伍。我听了他们参加辛亥革命、护国战争等反帝、反袁的事迹,深受感动。在我心目中,黄兴、蔡锷、谭嗣同、陈天华这些人都是英雄,他们为了国家、民族的利益,不惜舍身捐躯,是我们学习、效法的榜样。这些是我所受到的最初的爱国主义教育。
  袁世凯帝制瓦解,进入了北洋军阀统治时期。连年的军阀混战,更加深了人民的苦难。而人民的苦难,又伴随着人民的觉醒。当时在湖南,无数爱国人士为救国救民而奔走呼号。主张“教育救国”者,办起了新学堂,传授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主张“工业救国”者,办起了新式工业,企图振兴国力……社会处于剧烈动荡之中。老人们说:“世道要变了。”
  世道直是要夺了。
  ……
展开
目录
写在前面的话

第一章 时代的呼唤
故乡的回忆
上长郡中学
参加俄罗斯研究会

第二章 赴苏学习
在上海外国语学社
赴苏途中
在莫斯科东方大学

第三章 在大革命的洪流中
返回祖国到安源
出师北伐
南昌之战
进军闽北
攻克南京
转师武汉

第四章 第二次赴苏学习
在革命的危急关头
在托尔马乔夫军政学院

第五章 初到中央革命根据地
进入闽西苏区
闽西军事斗争的回顾
关于闽西肃反问题
离开闽西到瑞金

第六章 到红五军团工作
走马上任
坚持团结、教育、改造的方针
关于季振同
参加赣州、漳州、水口诸战役

第七章 “黎川事件”的前前后后
第四次反“围剿”
从黎川失守到浒湾战斗
所谓“反军队中的罗明路线”

第八章 漫漫长征路
出征之前
从瑞金到遵义
娄山关阻敌
“红军不是石达开!”
雪山劲松
草地风云
胜利到陕北

第九章 留守陕甘宁
参加洛川会议
建立留守兵团
靖匪除暴安民
固守千里河防

第十章 陕甘宁边区的反摩擦
斗争形势和有利条件
南大门摩擦迭起
边区境内怪现象的消除
陇东的曲折斗争
和邓宝珊将军的交往
第一次反共高潮被打退以后
……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