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潮汹涌的教育界,正在发生什么?
美国华裔“虎妈”身后的西方教育
这个时代需要什么样的能力?
未来需要怎样的人才?
孩子,未来在等待一个卓越的你
1.你应该知道这些藏在学校里的真相。
要相信,世界一定会变得越来越好,我们的学校教育也一定会不断改善,它的动作之所以显得这么迟缓,是因为教育系统它的体型实在是太庞大太臃肿了。最近我看了一部非常精彩的家庭情景剧——《小别离》。这部电视剧讲述的是三个家庭面对孩子参加中考、留学和青春期的故事。和其他的偶像剧、肥皂剧非常不同,这部剧非常的写实,基本上每一个剧情、每一个场景,我们都能从自己的身边找到。一个个我们熟悉的场景,引发了我很多的思考。
看着电视剧中的一个妈妈,从一开始对孩子的学业和成长极度焦虑,到后面非常艰辛地一步步逐渐摆脱焦虑然后找到自我,我强烈感受到为人父母真的非常不容易。当今很多父母,他们不是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轻松愉快地学习和成长,而是当他们看到别人家的孩子的时候,当他们看到别人的眼光的时候,就不由自主地对孩子严厉起来。一旦看到自己的孩子落后于别人,就会陷入焦虑之中。如果一个人长期处于焦虑之中,那么他所作出的决策很可能是不理性的。今天我们不妨搞清楚一个问题 :我们现在对于孩子在学习和成长这个问题上,所作出的决策是不是真的足够理性?我们通常说,想要变得更加理性,就要看到更多的真相。接下来我想和大家谈谈当今教育界的一些真相,也许这些真相有一些残酷,但是我们不能逃避、不能“讳疾忌医”,直面这些残酷的真相,然后寻求解决方案,才是正确的做法。
我们的孩子并没有接受真正的教育
著名心理咨询师武志红曾经非常犀利地指出,很多学校所说的“一切为了孩子”,其实是一个天大的谎言。他为什么会这么认为呢?一件事情给他带来了很大的触动。有一天,他的一位在教育部门的朋友对他坦言 :学校教育体系的实质,其实是某个官员想要有政绩,而目前政绩的主要评判标准是升学率。这个政绩的压力先传递到校长那里,再传递到各级组长那里,而后传递到班主任和科任老师那里,最后传递到学生那里。更要命的是,你要政绩,我也要政绩,而升学率的蛋糕是固定的,于是压力不断升级,而最后承受这些压力的,还是孩子。武志红这位朋友的话,一针见血。在这种教育制度之下,孩子不是在为自己而学,而是在为老师、为校长、为教育部的官员而学习。孩子在学习的苦海里挣扎,每天做一大堆的作业和试卷,反反复复地进行机械的应试训练,为的就是“升学率”这个苍白的数字。孩子接受的不是真正的教育,他们只是在被学校培养成一台考试机器。教育不是灌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可是,孩子求知的火焰正在被一堆堆试卷浇灭。这是第一个真相,是的,我们的孩子并没有在接受真正意义上的教育。
“斯德哥尔摩症候群”掩盖了教师的罪行
第二个真相和“校园霸凌”有关。
今年,“校园霸凌”这个话题引起了社会的热议,就在很多家长都很担心自己的孩子在学校会不会被那些坏学生欺负的时候,近几天广州又曝出一则新闻 :水荫路小学的一位老师不准学生下课后随便上厕所。这位老师竟然擅用权力,随意剥夺学生最基本的生理需求,这难道不属于校园霸凌吗?顺着这则新闻深入了解,我发现了一个惊人的现象 :最普遍的校园霸凌,不是某些学生欺负另一些学生,而是学校里的老师利用权力来压迫学生。“严师出高徒”,这个道理也不算错,可是有些老师的作风早已超越了“严师”的界限,他们不是“严格”,而是“严苛”。动不动就惩罚,动不动就以各种理由来威胁恐吓学生,这难道不属于校园霸凌吗?那些所谓的“严师”真的是为了孩子好吗?还是为了内心当中的那个“一分三率”?为什么这种残忍的手段至今依然普遍存在?是学生们有苦不能言说,才导致了这种现象得不到遏止吗?我想起了一个非常著名的心理效应“斯德哥尔摩症候群”。
“斯德哥尔摩症候群”这个学术名词起源于一次偶然事件。1973 年,两名有前科的罪犯在斯德哥尔摩这个地方抢劫银行失败后,挟持了四位银行职员,他们和警察僵持了整整五天之后,最终还是被逮捕了。然而奇怪的是,那几个从罪犯手中解救出来的银行职员竟然对绑架他们的人显露出怜悯甚至是感激的情感。更夸张的是,人质中的一名女职员竟然还爱上了劫匪。后来专家顺着这类事件深入去研究,结果得出了一个非常震惊的结论 :社会上普遍存在一种屈服于暴虐的弱点,这种心理效应后来就被命名为“斯德哥尔摩症候群”。校园中也同样存在着这样的心理效应。老师用强权来逼迫学生不断地做题,用各种惩罚手段来胁迫学生遵守各项纪律,然后学生考出了一个好成绩,最后所有的怨气全部都化作了感激。而这些内心怀有感激之情的青少年,他们的人格与尊严却是伤痕累累。中小学课程体系发展滞后,与时代脱节。更残酷的现实是,就算孩子在受尽苦头之后,考到一个好成绩,也并不意味着孩子会拥有一个很好的未来。接下来,我要说说第三个真相 :现在我们的中小学课程体系的发展是严重滞后的,学生辛辛苦苦建立起来的知识体系已经和这个时代脱节了。说得更直白一点,也就是孩子们现在所学的知识并不利于他们去适应以后的社会。
现在是什么时代?是人人都用智能手机的时代,是家家都拉网线的时代,是人工智能开始取代人类很多工作的时代。世界正在从互联网时代过渡到智能时代,工业时代已经渐行渐远。如果细心留意时下关于科技的新闻,我们就会轻易地发现,在不远的将来,将会有大量的工作会被机器取代。最近美国斯坦福大学的一位教授做了一个调查,调查之后得出来的结论非常惊人 :美国的七百多种职业当中,将会有47% 的职业会被人工智能取代,而中国的情况更糟糕——将会有超过 70% 的职业会被人工智能取代。然而,很遗憾的是,我们现在的教育还只是在培养孩子们怎么去适应那个逐渐远去的工业时代。我们不妨设想,当我们的孩子耗尽青春最好的年华,换来一纸文凭,走上社会之后却发现,这个社会并不需要他,这难道不是一场极大的悲剧吗?未来的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其实这个问题,我们可以换一种问法 :什么样的人才,不会被人工智能取代?这三种人不会轻易被取代 :善于控制人工智能的人,有领导力的人,有创造力的人。当今我们的学校教育能培养出这样的人才吗?很难。每个星期的信息技术课都只有少得可怜的一节或者两节,更可悲的是,这些课还经常被其他科目霸占。我们的学生在学校里通常只能做一个唯唯诺诺的人,一切的校园活动都被安排得细致妥当,请问如何培养领导力?我们的孩子每天都埋头做试卷,请问如何培养创造力?
做理性且乐观的家长,敢让孩子做自己
听到这里,也许有人内心已经充满了负能量,也许有人脑袋里充满了疑惑。我们必须明白一点,这个世界既有黑夜,也有白天,它有阴暗,也会有光明。要相信,世界一定会变得越来越好,我们的学校教育也一定会不断改善,它的动作之所以显得这么迟缓,是因为教育系统它的体型实在是太庞大太臃肿了。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巨大的难题 :在学校教育华丽转身之前,我们做父母的该怎么办,孩子又该怎么办?对于这个问题,我一定会尽我所能为大家找到更好的答案。今后也一定会和大家一起详细分享。如果你迫切地想要知道答案,那就不妨看一看少年商学院出品的一本关于家庭教育的好书《敢让孩子做自己》,也许你能从中找到很多充满智慧的答案。
2.暗潮汹涌的教育界,正在发生什么?
不管时代如何变幻,无论技术多么先进,我们的孩子永恒不变的需求,一定还是“有温度的教育”。
2017 年底,我到北京参加了一场为期三天的全球教育科技大会,大会上大咖云集,思维的火花璀璨耀眼,虽然没能听完上百场讲座,但足以使我深受震撼。在参加这次大会之前,我一直都有一种错觉,总以为当下的教育正处于“风平浪静”的状态,没想到实际上却是“暗潮汹涌”。今天,和大家分享我的所学所悟。别用过去的思维来培养未来的人才有不少家长曾经对我说,他们越来越难以理解自己的孩子。比如,每当看到那些日新月异、层出不穷的网络新名词,他们就会觉得自己无法走入孩子的世界。“狗带”“抖 M”“二次元”“社会社会”“皮皮虾我们走”,这些让父母一头雾水的新名词,似乎变成了横跨在亲子之间的文化鸿沟。历史上没有哪一个时期像今天这样,社会的变化速度如此之快。一转眼,高楼大厦遮天蔽日,一觉醒来,网络上又涌现了一批新名词。如果你觉得过去三十多年里,这个世界变化的速度已经很快的话,那未来三十多年的变化速度,一定会超乎你的想象。麦肯锡全球研究院经过大量数据的研究后,得出了一个惊人的观点 :人工智能带来的社会转变比工业革命发生的速度快 10 倍,规模大 300 倍,影响几乎大 3000 倍。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