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上海经验:教育家办学的个案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67552807
  • 作      者:
    陈玉芳著
  • 出 版 社 :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6
收藏
编辑推荐
段力佩、吕型伟、顾泠沅、刘京海是当代上海乃至中国基础教育界声名赫赫的教育家,他们的教育生涯充满传奇,他们的人格魅力令人点赞,他们的教育思考质朴而又深邃,他们的办学实践接地气又不乏前瞻性。作者通过系统探讨这四位教育家的办学理念与实践,提炼出海派教育家办学的群体特征和独特精神。
展开
作者简介
陈玉芳,女,1977年10月生,汉族,昆明学院专职教师,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史博士、教育学原理硕士,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近现代教育史、教师教育。副主编《大夏大学编年事辑》(2014),参与撰写《移植与重建:中国中小学教学的话语转换》(2007)、《变迁与转型:中国传统教化的近代命运》(2014)、《基础教育发展的中国之路》(2016)等专著。
展开
内容介绍
当前,上海基础教育经验已为全世界所瞩目,在此情况下,中国教育工作者更应该认真研究自己,总结上海基础教育的经验,寻找问题,不断改进。上海基础教育能有今天是几十年积累的结果,尤其是改革开放后三十多年来不断变革与发展的深厚积淀,因此,教育研究者有责任研究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基础教育变革与发展的过程,其中,“教育家办学”是这个过程中非常具有代表性的样本,研究教育家办学可以呈现、剖析上海基础教育变革与发展过程,总结、理解上海教育经验,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为此,本书选择段力佩、吕型伟、顾泠沅、刘京海四位教育家作为典型个案,系统探讨其办学理念与实践,进而结合区域文化特征,提炼海派教育家办学的群体特征和独特精神,突显海派教育的独特性,展现海派教育文化的丰富内涵。
展开
精彩书摘
为什么研究改革开放后的上海教育家办学

改革开放以来基础教育领域涌现出一批教育家,其中,向来引领教育变革风气之先的中西文化交融之地——上海,更是教育家汇集之地。上海襟江带海,地理优势明显,解放前就有一大批教育家,如马相伯、盛宣怀、舒新城、陈鹤琴、廖世承、黄炎培、杨贤江等,他们奠定了近代以来上海教育变革的深厚文化基础。改革开放后,上海教育进入了全新时代,得到长足发展,一位又一位具有创新、务实、大胆、灵活等鲜明的海派教育特征和精神的教育家不断出现,如吕型伟、段力佩、于漪、倪谷音、顾泠沅、刘京海、唐盛昌等,他们进行了大量的、各具特色的创新性办学实践,并系统总结出丰富而深刻的办学思想,引领、影响着上海乃至中国中小学的发展。这一批教育家是改革开放后波澜壮阔的教育改革中的弄潮儿,是新世纪中国教育创新之路上的先驱,具有独特的教育理念和个性化的教育思想。系统考察上海教育家群体的办学理念和实践,总结其各具特色的办学经验和思想,进而揭示海派教育家办学的文化内涵,这不仅有助于理解改革开放后上海教育变革的内在发展逻辑,而且对当代上海着力提倡的教育家培养工程,以及中小学校长和教师专业发展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当前,上海基础教育已为全世界所瞩目。在2009年PISA测试中,上海中学生的阅读、数学、科学三项测试成绩的排名均是第一,在世界基础教育界引起轰动,《上海的秘密》、《超越上海:美国应该如何建设世界顶尖的教育系统》(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等研究上海教育的文章和著作不断出现,来上海中小学一探究竟和学习经验的各国访问团络绎不绝。三年以后,在第四届PISA测试中,上海学生又斩获三项第一,同时排在世界第一的还有上海学生平均每周作业时间。这个几多欢喜几多愁的结果,表明上海教育的成效是显著的,但问题也很多。这个结果在全球发布后,再次产生轰动——如果有人仍在怀疑三年前上海学生获得PISA全球第一可能有某些偶然因素的话,这次蝉联冠军基本打消了此类疑虑。可以断定的是,更大一波研究和学习上海教育的热潮将在国际教育界掀起,上海基础教育理念和实践会成为教育研究的热点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国的教育研究者更应该认真研究自己,研究上海基础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总结经验,寻找问题,不断改进。上海基础教育能走到今天,绝非临阵突击或短期努力的结果,而是几十年来长期发展的积累,尤其是改革开放后的三十多年来,基础教育不断变革与长足发展的深厚积淀。因此,教育史研究者有必要、有责任研究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基础教育变革与发展过程,其中,教育家办学是这个过程中最具代表性的样本。研究上海教育家的办学思想和实践,可以呈现、剖析上海基础教育变革与发展过程,总结、理解上海教育经验,展现海派教育的独特性,彰显海派教育文化魅力。

同时,教育家办学是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内教育研究的热点,且已引起国内外学者的重视。
国内学者在20世纪末就开始重视教育家办学研究,主要成果有:沈灌群、毛礼锐主编的《中国教育家评传》(三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8),陈景磐主编的《中国近现代教育家传》(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宋恩荣《中国近现代教育家系列研究丛书》(辽宁教育出版社1994)等,这几位前辈学者所进行的是教育家全景式专题研究。还有一些学家者对教育家的类型、特征和标准进行探讨,如:胡德海的《论中国历史上的教育家》(《教育研究》1998年第8期),田正平、肖朗的《中国近代教育家群体特征综论》(《教育研究》1999年第11期),林良夫的《民国时期教育家群体特征论析》(《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9年第4期)等。
近年来国内对改革开放后教育家办学的关注迅速升温,研究大致可分为两类,第一类主要是对教育家办学的学理论层面的思考,如:提倡教育家办学的意义?为什么现代教育界少有教育家?何为教育家?教育家有什么类型与标准 ?怎样成为教育家等。如顾明远的《让懂得教育的教育家办学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1年第4期)、杨东平的《呼唤当代中国教育家》(《学术界》,2010年第1期)、王湛的《时代需要教育家》(《广西教育》,2008年第1期)、林森的《“教育家”面面观:既神圣又平凡的伟大》(《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2年第7期)、袁振国的《教育家是一个时代教育文化的象征》(《江苏教育》,2007年第9期)、叶澜等的《中国渴盼教育家》(《中小学管理》,2010 年第4期)、周洪宇的《一流教育家的四个标准》(《师道》,2004年第10期)、刘庆昌的《论教育家》(《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会科学版》,2001年第5期)、陈玉琨《也谈教育家办学》(《教育发展研究》,2008年第22期)等。第二类研究主要教育家办学实践层面的探讨,介绍某个或某些教育家具体的办学实践与办学思想。如张彦春、朱寅年主编的《16位教育家的智慧档案》(2006),丁钢主编的《中国教育的脊梁:著名教育家成功之路》(2010)等。此外还有大量介绍当代教育名家思想与实践的丛书,如高等教育出版社自2004年起分批出版,由袁振国主编的“中国当代教育家丛书”;2006年起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组编出版的“教育家成长丛书”等。
在近代上海教育研究中,有关上海教育家的研究主要有:陈科美,金林祥主编的《 上海近代教育史(1843—1949)》(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其中介绍了蔡元培、黄炎培等一大批教育家在上海的教育活动和影响;马镛的《外力冲击与上海教育》(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则研究了近代上海新式教育产生的过程,其中涉及盛宣怀创办的南洋公学等;俞可的《海上教育家》(文汇出版社,2010)以抒情的笔调描写了马相伯、张寿镛、颜福庆、刘湛恩、胡敦复五位教育家的办学经历;还有陈华的《名校与名校长的诞生:中国近代“校长群落”研究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等。
当代上海教育家的研究成果更为丰富,改革开放后活跃在上海基础教育领域的教育家,如吕型伟、段力佩、于漪、顾泠沅、刘京海、唐昌盛、倪谷音等,自己的著作就有一大批,介绍、研究他们办学经验的论文和著作更是不少(此部分内容后文将会涉及,在此不一一列举),这些都是本书的宝贵资源。
西方中小学教育界同样重视优秀教育工作者的示范和引领作用,只不过他们不一定使用“教育家”这种说法,更多的可能是“杰出校长”、“优秀教师”之类的称谓。比如美国常将最杰出的教师称为“英雄”,因为在美国人看来,教育与其说是神圣的,不如说的艰难的,能在艰难的教育中获得巨大的成就并引导着学生、同行和学校不断发展的教师,他们无疑就是“英雄”。这些“英雄”教师是美国当代一大批著名教师的代表,是美国教育信念、教育激情的化身,是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传递者,是新世纪教育改革的先锋,国家、政府和各种机构毫不吝啬于发掘、表彰、宣传他们。这类奖项有美国教育最高奖项“全国年度教师”,还有“密尔肯全美教育奖”、“迪斯尼全美教师”、“全国杰出校长”等。其中“全国年度教师”奖是美国历史最久、声誉最高的奖项,各州选拔出本州的年度教师参加评选,最终只有一名教师成为当年的“全国年度教师”,获奖者将受到美国总统的接见。
这些获奖的校长和教师确实有独特的教育理念和丰富的教育实践并乐于分享他们的经验,出版了许多相关著作,发表了很多论文,引发了教育理论工作者们的研究。国内一些学者也收集并编译了这类优秀校长和教师们言论,介绍到中国。如桑德拉•哈利斯的《美国获奖中小学校长的建议》(中国青年出版社,2007),就将“全国杰出校长”奖的获奖者——多位优秀校长的治校经验进行了系统整理和介绍;菲利普•比格勒等的《美国最优秀教师的自白》(中国青年出版社,2008),收集了11位获得各种教育奖项的教师和校长的教育经验。周成平主编的《外国优秀教师的教育特色》(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中介绍了外国一些教育名家。李茂编译的《在与众不同的教室里——8位美国当代名师的精神档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介绍了近三十年来美国出现的八位著名教师的教育思想与实践等。
国外对中国当代教育领域中优秀教师工作者的研究目前还比较少,但也有优秀成果,如加拿大学者许美德的《思想肖像:中国知名教育家的故事》(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该书以历史叙事的方式勾勒出的十分生动的“中国知名教育家的故事”。许美德是一个长期研究中国教育的学者,她访谈了当代中国知名教育家王承绪、李秉德、朱九思、潘懋元、谢希德、王逢贤、汪永诠、顾明远、鲁洁、刘佛年、叶澜,然后以叙事研究的方式对她们一生的教育、生活、学术和领导经历做出深入研究,并结合他们个人及其所处大学的发展历程,勾画出近百年来中国教育复杂多变和丰富多彩的发展图景,诠释了在当代社会和文化发展过程中,中国教育的走向和命运。许美德的研究对象主要身处高等教育领域,与本研究的涉足领域有所不同,但她独特的研究视角与方法给研究提供了重要启示和极为有益的借鉴。又如美国图书公司出版的《中国教育家》(Chinese Educators,USA:General Books LLC,2010),介绍了胡适、盛宣怀、马相伯、蔡元培、张伯苓、蒋梦麟、陶行知等79位中国教育家。
从以上国内外研究成果来看,关于改革开放后教育家办学的研究极为丰富,已形成了一些基本共识,这为本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已有研究虽各有其不同的视角和理论侧重点,却较少见到对那些教育功业卓著的教育家之共同特质以及成长经历的系统探讨,也较少对海派教育家的群体特征和共同志趣进行深刻揭示。因此,本研究旨在系统考察改革开放后上海中小学不同类型教育家的办学实践和办学理念,总结其本土经验、思想基础以及文化底蕴,进而挖掘海派教育的独特精神和风格,展现海派教育文化魅力。
展开
目录
引言
一、何为教育家,何为教育家办学
二、为什么研究改革开放后的上海教育家办学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改革开放后上海中小学教育家办学的多样性
第一节 办学主体:不同类型的教育家
一、教师型教育家
二、校长型教育家
三、理论研究者型教育家
四、行政工作者型教育家
第二节 办学起始与重心:改革开放前与改革开放后
一、鲜明的时代烙印:年前开始的教育家办学
二、与时俱进,融入国际:年后开始的办学探索
第三节 办学线路:行政主导与主动自发
一、行政主导的办学线路: 更多政策和资源保障
二、主动自发的办学线路: 更“接地气”
三、行政主导与主动自发结合的办学线路
第四节 办学切入点:单科教改与学校整体改革
一、从单科教改入手: 逐步迁移扩大
二、从学校整体改革开始:理念先行
第二章 当代上海教改先锋:段力佩与育才中学
第一节 段力佩:为育才而生
一、家学浸染:段力佩的教育渊源
二、教育实践与革命斗争中成长起来的“段大炮”
三、来到育才中学,教育改革起步
四、再回育才中学,大刀阔斧办教育
五、段力佩教育思想在育才中学的延续
第二节“育才经验”:段力佩的教育改革实践
一、“十六字教学经验” ——年代的教改样板
二、有领导的“茶馆”式教学法:在解决难题中形成
三、自编语文教材——以中国古典小说为内容
四、“男拳女舞”
五、取消期中考试,改革期末考试
第三节 段力佩“三自”教育思想之创获
一、“育”与“学”
二、“学校教育要为下一代着想”
三、“自治自理、自学自创、自觉体锻”
第三章 面向未来:吕型伟的多样化办学探索
第一节 上海教育改革史的亲历者
一、动荡中成长起来的教育救国论者
二、新中国的第一批校长
三、参与教育的顶层设计与论战工作
四、“文化大革命”中守住本心
五、引领上海教育变革的行政型学者
六、跨世纪教育整体改革项目的设计师
第二节 引领潮流的多样化办学探索
一、女子中学实验
二、农村学校改革实验
三、十年一贯制学校实验
四、开展教育整体改革实验,设计面向未来的基础学校
五、首倡社区教育
六、支持民办教育
第三节 以人为本的办学思想
一、核心矛盾论
二、人才观
三、学校管理思想
第四节 德高望重的海上教育家
一、同行眼中的精神领袖
二、师生眼中的伟岸身影
三、儿女眼中睿智慈爱的家长
第四章 数学教改带动整体改革:顾泠沅的“青浦实验”
第一节 顾泠沅教育求索路上的三个地方与三位人物
一、教育生涯的起始:苏步青的教诲
二、在青浦的三十年
三、作华东师大刘佛年校长的弟子
四、跟随吕型伟开展课题研究
五、在上海教科院做“行动教育”
第二节 “青浦实验”——“回到教育科学的规律去”
一、全面调查——实验的坚实基底
二、经验筛选——创新性实验研究方法
三、“尝试指导,效果回授”——“青浦实验”的核心成果
四、提炼基本原理——实验成果的升华
五、从全县到全国——青浦经验的推广
第三节 从单科教改实验到学校整体改革
一、“各科迁移、诸育并进”
二、课程改革与学制改革
三、全县教育综合改革
第四节 “行动”与“和解”:顾泠沅的教育体悟
一、“不惘不怠,总能进步”
二、“理想与现实和解”
第五章 薄弱学校发展之道:刘京海与“成功教育”
第一节 与薄弱学校和学习困难学生结缘
一、从事教育的最初十年:—年
二、薄弱初中综合改革实验开始:—年
三、“成功教育”思想形成:—年
四、再回闸北八中:年至今
五、“成功教育”扩大推广:年至今
第二节 在解决难题中不断发展的“成功教育”
一、怎样转变学习困难学生,提高薄弱初中教育质量
二、怎样解释和总结改革经验
三、怎样深化和推广改革经验
四、关于成功教育的争议
第三节 “成功教育”的理念与实践
一、“三个相信”——“成功教育”的基本理念
二、强调操作性:“成功教育”是理念更是方法
三、办学方式创新:委托管理办学
四、刘京海的“成功教育”学校管理实践
第六章 海派教育家办学的文化底色与群体特征
第一节 海派文化与海派教育家
一、海派文化的特征
二、海派文化与海派教育家的关系
第二节 领风气之先:海派教育家办学群体特征之一
一、头脑灵活,理念超前
二、敢讲真话,特立独行
第三节 国际视野:海派教育家办学群体特征之二
一、借鉴西方理论,参与国际教育交流
二、走上国际的舞台,宣传中国教育
第四节 注重教育过程公平:海派教育家办学群体特征之三
一、关注“弱势群体”和“差生”
二、以规范保障公平和质量
第五节 务实致用:海派教育家办学群体特征之四
一、注重解决实际问题
二、“沉下去”也“上得来”
参考文献
附 录
访谈提纲举例一:访顾泠沅
访谈提纲举例二:访刘京海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