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确然性的寻求及其效应:近代西欧知识界思想气候与康德哲学及美学之研究:on taking the climate of opinion of intelligentsia in Western Europe in the around of 18th century and Kantian philosophy and aesthetics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20301398
  • 作      者:
    李伟著
  • 出 版 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7
收藏
作者简介
  李伟,男,安徽太和人,1982年生,文学博士,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美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华美学学会、中国雕塑学会会员。主要从事美学和文艺学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已发表学术论文近30篇,主持省部级科研项目3项,参与撰写学术著作(教材)3部。目前主要从事康德美学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研究。
展开
内容介绍
  通过对17至19世纪初西欧知识界“思想气候”——即随自然科学之巨大成功而来的普遍效法自然科学的思想趋向和文化氛围,实质是对“确然性”的寻求的宏观把握和学理剖析,展示德国古典哲学和美学在承接和试解时代难题、借鉴先进和固守本位间,微妙而复杂的理论处境和学理抉择,细绎德国古典美学的内在理路及历史进程,凸显康德哲学及美学的奠基之功,揭露席勒《论美书简》(1793)于美学史上的中介意义,提供理解德国观念论美学及20世纪西方艺术哲学何以如其所是的一条内在线索。
展开
精彩书摘
  《西方哲学研究丛书 确然性的寻求及其效应:近代西欧知识界思想气候与康德哲学及美学之研究》:
  三 形而上学确然性的独特内涵
  “应征作品”中,在找到“在形而上学中达到最大可能的确然性的惟一方法”后,康德便开始着手在形而上学领域厘定这种“最大可能的确然性”的内涵。可康德马上就意识到,“哲学的确然性具有与数学的确然性完全不同的本性”,这种本性差异至少表现在主客两个方面。认识或判断的“确然性”,实质上就是人们对它的“确信”(Uberzeugung)程度。从客观角度来看,取决于真理必然性标志的充足性;从主观角度看,取决于真理必然性所拥有的直观的多少。(《著作》2:292)①借助先前的既有分析,康德又从“概念的获得方式”和“达到确然性的方式”两个角度比较了二者的差异。
  首先,数学的概念是通过定义综合地给出的,故而是确定无疑的;自然科学、形而上学的概念,则是既定的,其内涵是无穷的,故而不可能如此地确定无疑。这就注定哲学的确然性天生不如数学那样强。其次,数学通过具体符号考察一般,“人们可以像保证眼前看到的东西那样确定无疑地知道自己没有忽视任何概念,知道每一种个别的比较都是按照简易的规则进行的”(《著作》2:293);哲学则是通过抽象语词来考察特殊或个别,人们必须随时直接地想到语词所代表的概念的内涵.而概念的内涵是不可能像直观那样明摆在那里好让我们不去忽视它似的,抽象的概念常因缺少相应的感性标志而被误判或混淆,错误也就无可避免了。因此,错误的产生,有时源于我们的无知,更多的属于贸然判断,人类的理性于此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和分寸,“不轻易地自以为能够作出定义”。因此,“凡是人们在一个对象中没有意识到东西就不存在”这一命题,在数学中就是确定无疑的,在哲学、尤其是形而上学中就是完全靠不住的。(《著作》2:294)这就说明了数学和哲学知识获取确然性所依据的根由是完全不同的。然而,获取确然性的方式差异并不表示确然性的性质及判断它的标准也根本不同。康德断言,除了数学,我们依然可以借助理性在许多场合获致如数学那样的确然性(《著作》2:294),判断它们的标准无非就是如下两个方面:
  形式原则:分别作为肯定判断和否定判断之最高法式的同一律和矛盾律,“二者共同构成了全部人类理性的形式意义上的最高的和普遍的原则”(《著作》2:296)。
  质料原则:那些只能“直接”通过同一律或矛盾律被思考且不能借助于“中介属性”(Zwischenmerkmals,或译“过渡属性”,相当于三段论中的“中项”)或通过解析而被思考的命题,就是不可证明的命题,就“它们同时包含着其他认识的根据而言,它们又是人类理性的最初的质料原则(即是前文所谓的基本概念或基本命题——引者按)”,这样的质料原则构成了人类理性的基础和能力,并在哲学推理论证时提供相应的“中介概念”或“中介属性”(《著作》2:297)。
  哲学上要获得确然性的知识,就必须同时满足形式和质料两种原则。康德认为,形而上学并不具有与几何学不同的确然性的形式根据或质料根据,但二者的具体内涵却有本性上的差异。相同点在于:判断的形式因素都是根据同一律和矛盾律产生的,都有构成推理基础的无法证明的素材。差异之处在于:在数学中,“被定义的概念”是被解释事物最初的无法证明的原初基础,而在形而上学中,第一批素材则由诸种“无法证明的命题”提供的。形而上学中的这些“无法证明的命题”也同样可靠,它们或者提供了解释所用的材料,或者提供了可靠推论的依据。总之,形而上学认识的确然性根据在于两方面,一是形式根据,即同一律和矛盾律,一是质料根据,即原初命题或基础命题;这些基本命题之所以是确定无疑的,根据有四:清楚明白、无法证明、直接源自形式根据且可以作为其他认识的根据。(《著作》2:297-298)
  ……
展开
目录

本书征引康德文献注释方式
导言
一 解题
二 现状述评及理论意图
三 基本概念的预先说明

第一章 启蒙时代形而上学的普遍危机
——聚焦柏林科学院1763年的有奖征文
第一节 柏林科学院1763年有奖征文的思想史意义
第二节 近代哲学与自然科学处境对比
第三节 近代形而上学的落寞与纷争
第四节 危机下的转机及理论后效

第二章 近代西欧学术研究的价值祈向
——寻求无可置疑的确然性
第一节 近代学术演进的大致脉络及知识实用观的确立
第二节 近代思想气候形成的社会心理根源
第三节 无处不在的“牛顿波”
第四节 热衷划分知识等级的近代哲人
第五节 近代形而上学确然性寻求之路:从几何学到物理学

第三章 从确然性的知识到知识的确然性
——康德哲学命意的内在转换
第一节 关键的“1762年”
第二节 卢梭是决定性因素吗
第三节 寻求确然性的知识:自然科学时期的康德哲学
第四节 寻求知识的确然性:转至科学背后的康德哲学
第五节 因果律:从科学原则到哲学难题

第四章 从“确然性寻求”中转出的“普遍性”
——康德哲学的“佛陀式”精进
第一节 作为“思想事件”的“应征作品”
第二节 视灵者缘何虚妄:从“知性的自由”到“理性的统”
第三节 “费边的荣光”:获致“理性统一”的方式
第四节 前批判时期对道德和鉴赏之“普遍性”的哲学思考
第五节 作为普遍性之人性根源的“共通感”

第五章 “先天综合判断”的普遍性诉求
——先验哲学的理论动机与内在理路
第一节 先验哲学的真理观
第二节 “先天综合判断”对“客观性”内涵的重构
第三节 “我应当做什么”这一点能确然知道吗
第四节 鉴赏判断对普遍有效性的独特诉求
第五节 反观康德批判哲学的整体格局

第六章 从哲学美学走向艺术哲学
——重新发现席勒之于德国古典美学的转舵意义
第一节 从美学的理论型态看康德美学的性质
第二节 当代西方美学的“艺术哲学化”趋势
第三节 席勒《论美书简》之于德国古典美学的“舵手”意义
第四节 德国古典美学的内在理路:确然性的寻求

余论 对“人文原创何以可能”的反思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