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商帮》:
从地图上看,徽州府地处万山丛中,这里重峦叠嶂,烟云缭绕,溪水清澈,林木葱茏。徽州总面积一万多平方公里,相当于一千八百余万亩,可是这些土地大多是崇山峻岭,真正的可耕地却很少。这里没有成片的耕地,人们只能在山坳之处,艰难地垦辟出零零星星的薄田。有的就在山上垦辟梯田,但十余级梯田还不足一亩,所以这里素有“七山半水半分田,两分道路和庄园”之谚。但就这可怜的“半分田”也不是旱涝保收之地。由于山高难以蓄水,十日不雨,土地便旱得龟裂,人们只得仰天而叹;可是等到一场骤雨过去,山洪暴发,其粪壤之苗又被冲得荡然无存。
耕地如此之少,且因地理条件的限制而难以扩大,土壤又是如此之恶劣,人们的生存环境真是够差的了,但人口却又不断增加,所以生存压力越来越大。
徽州是个移民社会,汉代以前,徽州这块土地只生活着一些土著居民,史称山越人。此后一千多年中,北方由于政局动荡,民不聊生,中原人口不断地迁来这一地区,使这里的人口骤增。这一期间,中原人口大规模迁徙就有三次。
第一次是西晋永嘉年间(307—313),此前由于晋惠帝的无能,外戚专权,统治集团内部矛盾迅速激化,为了争权夺利,不惜互相残杀,终于酿成“八王之乱”(291—306)。十六年的统治阶级混战,无数老百姓死于战乱,正常的社会生产已无法进行,于是中原人们纷纷大量南迁,一些强宗大族往往举族迁徙。南方何处是桃源?徽州正是理想之地。这里崇山峻岭,兵革难至,当时人口还不多,所以这一时期北方不少大族移居到徽州和南方其他地区,跟随他们南来的还有不少乡党、部曲和佃客。史称“永嘉南渡”。这次移民浪潮使徽州增加了不少外来人口。
第二次移民浪潮发生在唐末,北方由于安史之乱爆发,又遭受了八年的兵燹之灾,很多地方又成一片焦土,人民死伤无数。为了避乱,中原人口又纷纷南迁,不少也是落户于徽州。
第三次移民浪潮发生在北宋末年。1127年的靖康之变,金兵攻克北宋首都汴京(今开封),宋徽宗、宋钦宗以及大批皇室成员成为俘虏。宋室南渡,定都杭州。北方大批土地沦于金人之手,为了逃避女真统治者的蹂躏,北方又有不少人口陆续再一次向南迁徙。
这样,徽州的人口不断增加。据历史记载,明初徽州人口已超过五十万了。当人口增加到土地难以养活的程度时,人口资源就会变成沉重的人口负担,从而造成人们生活水平的普遍下降,甚至到了难以为继的地步。明清时期的徽州就是这种状况。
这里土狭人稠,田地贫瘠,产量极低。据明清之际著名学者顾炎武记载:在徽州,壮夫健牛,每天不过耕种数亩,花在土地上的投入超过其他地方一倍以上,而劳动所获又只有其他地方的一半,所以本地农田所产是养不活本地人口的。他说,在徽州“大都计一岁所人,不能支十之一。”意思是说,一年的收获,一个多月就吃完了,所以每年都要从邻省江西和浙江运来大批粮食,才可勉强维持这里人们的生存。好在江西饶州的鄱阳(今江西波阳)、浮梁(今江西景德镇)以及浙江的杭州、严州(今浙江建德)等地,与徽州毗邻,溪流一线,小舟如叶,运粮之船,鱼贯尾衔,昼夜不息。据当地的官员向皇帝报告说,如果一天粮船不到的话,百姓就要挨饿了,三天粮船不到,就会有饿死人的现象,五天粮船不到,就会发展到白天抢劫了。因此,粮食问题一直是困扰徽州百姓的严峻问题。
显然,农业这条路已经越走越窄,要想生存必须另谋出路。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