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第一商帮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67622708
  • 作      者:
    王世华著
  • 出 版 社 :
    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6
收藏
内容介绍
  历史上徽商称雄明清商界六百余年,俗语“无徽不镇”“钻天洞庭遍地徽”都是对徽商社会影响的描写。明代小说“三言二拍”中多处对徽商进行描写,热播电视剧《大清盐商》中的主人公汪朝宗就是以徽商江春为原型。文学作品及影视作品中对徽商的描写是否符合历史事实?徽商有哪些广为人知的事迹?徽商主要经营哪些行业?徽商的成功之道是什么?……
  为了让大家更加了解、认识徽商,作为徽商研究的重镇安徽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组织一批徽学研究专家编写了这套普及性、通俗性的解码徽商丛书。
  丛书以尊重历史事实为前提,以通俗易懂的语言、趣味的故事、图文并茂的形式来解密徽商。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商帮》:
  从地图上看,徽州府地处万山丛中,这里重峦叠嶂,烟云缭绕,溪水清澈,林木葱茏。徽州总面积一万多平方公里,相当于一千八百余万亩,可是这些土地大多是崇山峻岭,真正的可耕地却很少。这里没有成片的耕地,人们只能在山坳之处,艰难地垦辟出零零星星的薄田。有的就在山上垦辟梯田,但十余级梯田还不足一亩,所以这里素有“七山半水半分田,两分道路和庄园”之谚。但就这可怜的“半分田”也不是旱涝保收之地。由于山高难以蓄水,十日不雨,土地便旱得龟裂,人们只得仰天而叹;可是等到一场骤雨过去,山洪暴发,其粪壤之苗又被冲得荡然无存。
  耕地如此之少,且因地理条件的限制而难以扩大,土壤又是如此之恶劣,人们的生存环境真是够差的了,但人口却又不断增加,所以生存压力越来越大。
  徽州是个移民社会,汉代以前,徽州这块土地只生活着一些土著居民,史称山越人。此后一千多年中,北方由于政局动荡,民不聊生,中原人口不断地迁来这一地区,使这里的人口骤增。这一期间,中原人口大规模迁徙就有三次。
  第一次是西晋永嘉年间(307—313),此前由于晋惠帝的无能,外戚专权,统治集团内部矛盾迅速激化,为了争权夺利,不惜互相残杀,终于酿成“八王之乱”(291—306)。十六年的统治阶级混战,无数老百姓死于战乱,正常的社会生产已无法进行,于是中原人们纷纷大量南迁,一些强宗大族往往举族迁徙。南方何处是桃源?徽州正是理想之地。这里崇山峻岭,兵革难至,当时人口还不多,所以这一时期北方不少大族移居到徽州和南方其他地区,跟随他们南来的还有不少乡党、部曲和佃客。史称“永嘉南渡”。这次移民浪潮使徽州增加了不少外来人口。
  第二次移民浪潮发生在唐末,北方由于安史之乱爆发,又遭受了八年的兵燹之灾,很多地方又成一片焦土,人民死伤无数。为了避乱,中原人口又纷纷南迁,不少也是落户于徽州。
  第三次移民浪潮发生在北宋末年。1127年的靖康之变,金兵攻克北宋首都汴京(今开封),宋徽宗、宋钦宗以及大批皇室成员成为俘虏。宋室南渡,定都杭州。北方大批土地沦于金人之手,为了逃避女真统治者的蹂躏,北方又有不少人口陆续再一次向南迁徙。
  这样,徽州的人口不断增加。据历史记载,明初徽州人口已超过五十万了。当人口增加到土地难以养活的程度时,人口资源就会变成沉重的人口负担,从而造成人们生活水平的普遍下降,甚至到了难以为继的地步。明清时期的徽州就是这种状况。
  这里土狭人稠,田地贫瘠,产量极低。据明清之际著名学者顾炎武记载:在徽州,壮夫健牛,每天不过耕种数亩,花在土地上的投入超过其他地方一倍以上,而劳动所获又只有其他地方的一半,所以本地农田所产是养不活本地人口的。他说,在徽州“大都计一岁所人,不能支十之一。”意思是说,一年的收获,一个多月就吃完了,所以每年都要从邻省江西和浙江运来大批粮食,才可勉强维持这里人们的生存。好在江西饶州的鄱阳(今江西波阳)、浮梁(今江西景德镇)以及浙江的杭州、严州(今浙江建德)等地,与徽州毗邻,溪流一线,小舟如叶,运粮之船,鱼贯尾衔,昼夜不息。据当地的官员向皇帝报告说,如果一天粮船不到的话,百姓就要挨饿了,三天粮船不到,就会有饿死人的现象,五天粮船不到,就会发展到白天抢劫了。因此,粮食问题一直是困扰徽州百姓的严峻问题。
  显然,农业这条路已经越走越窄,要想生存必须另谋出路。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万山丛中一徽州
一、一方山水养一方人
二、乘时而起
三、特殊的徽州人
四、商帮的粘合剂

第二章 第一商帮魅力大
一、经商人数众
二、活动范围广
三、商业资本大

第三章 无货不居显神通
一、暴富的盐业
二、徽典遍天下
三、历史悠久的茶商
四、财大气粗的木商
五、少不了的粮商
六、人多势众的布绸商

第四章 商业道德古今扬
一、以诚待人
二、以信接物
三、以义取利
四、以质求胜

第五章 日薄西山究可哀
一、盐商一蹶不振
二、兵火劫难,元气大伤
三、茶商不振,典商几败

第六章 徽商精神千秋传
一、不畏艰难,百折不挠的精神
二、重教兴学,钟情文化的精神
三、热心公益,回报社会的精神

第七章 历史功绩不可忘
一、商品经济的激活剂
二、无徽不成镇
三、城市发展的助推器
四、对“三农”的贡献
五、徽州文化的“酵母”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