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这么做,团队更高效》:
毕业于名牌大学的苏斌在某家大型企业任市场营销部主任一职,由于在学校时养成了一些比较懒散的习惯,比如上课喜欢迟到、早退等,参加工作后他也不自觉地将这种习惯带进了工作中,而且肆无忌惮。
久而久之,员工也跟着他迟到早退,部门的销售量日益减少,坠入了谷底。
不料,这时候苏斌没有从自身找原因,反而觉得是因为下面的员工不努力工作才造成现在这种困境的,经常严厉地责备、批评员工们迟到早退、做事不力。结果,员工们纷纷怨声喋喋:“我们之所以迟到早退,还不是跟着你学的”、“他自己都做不好,还说我们呢?他有资格吗?”……就这样,谁都不服从苏斌的领导了,他的工作越来越难做。
宋人范晔有曰:“以身教者从,以言教者讼。”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以自己的行动教导别人,别人就会接受你的教化。自己做不到却以言论教导别人,说一套做一套,别人不仅不听你的教导,反而会生出是非。
“以身教者从,以言教者讼”,此句通俗平易而说理深刻,着实反映了榜样的作用——身教重于言教,强调管理者们一定要重视自己的言行德化。的确,在一家企业、一个单位,甚至一个部门当中,管理者是员工最直接、最有效的效仿标准,其一言一行往往决定着员工们的行为方式。
美国大器晚成的女企业家玛丽·凯非常注重企业组织中经理的榜样作用,她认为:“经理作为一个部门的负责人,其行为受到整个工作部门员工的关注。
人们往往模仿经理的工作习惯和修养,甚至可以说是如法炮制,而不管其工作习惯和修养是好还是坏。”事实上,管理者的行为本身就是一把尺子,而员工就是用这把尺子来衡量自己的。管理者处处为员工树立一个高标准的榜样,员工们才会做得更好。拥有了好作风的领导和员工,公司就不愁得不到发展壮大的机会。反之,管理者的行为不检就会有上梁不正下梁歪的危机,那么企业想稳立市场就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
永远记住,你是员工的效仿标准。
一个真正优秀的管理者绝对不是以下达命令的方式管理员工,而是要在工作中为员工起到表率作用,用自己的行动感化员工、带动员工,这可以在潜移默化中达到说教无法达到的效果,即得到员工由衷的认可和尊敬,进而激起员工的工作动力,使员工任劳任怨地为企业做出更多贡献。
仅短短三年的时间,在某一大型电子企业就职的王皓就从一名默默无闻的科技研究部的部长,晋升为了公司的高级主管,薪水翻了几倍。他有什么管理秘诀吗?对此,王皓给出的回答是:“哪有什么秘诀,无非是我善于以身作则罢了。”身为一名部长,王皓没有天天坐在办公室里挥东指西,也没有像别的领导一样双手交叉在胸前视察员工的工作进程,而是每天把工作日程安排完后,就会在流水线上直接参与产品的生产情况,争取把每一个工作细节都了解透彻。每当来了新员工不会做时,他都会上前手把手地教给他们,或坐在一边和他们一起干流水线上的工作。当手下看到王皓如此认真工作时,他们也就会认真地把工作做好。
有一次,王皓所管理的部门中由于一个员工的疏忽,导致产品出现大批量的质量问题,面临客户要求退货,甚至解约的危险。作为部长的王皓承受的压力可想而知,但是他并没有一味地责怪那个犯错的员工,而是亲自带队,带领员工尽力努力修复出现问题的产品。每天下班,他并不拖延员工的下班时间,而是自己和一些组长来加班。这些员工看在眼里非常感动,也主动留下来加班。就这样,通过几天的努力,这批产品最终在客户验货之前赶了出来,并且顺利通过了对方的质检。
正是凭借着这种以身作则的行为,王皓博得了员工们的认可和拥戴,从部长,到主管,再到高级主管,他领导下的员工们做起事来都争先恐后,毫不畏缩。有如此优秀的领导和得力的员工,这家公司如鱼得水,发展飞快。
看到这里,有人不禁会提出疑问了,为什么员工们会受到管理者的影响呢?要解释这一问题,就不得不提一句古话:“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从遗传学来说,一个人的秉性是无法改变的,但是当一个人走进新的工作环境里,首先会以学习为主,所以领导的一言一行都会受到员工的关注和效仿。
教育学家陶行知说得好:“好学是传染的,一人好学,可以染起许多人好学。就地位论,好学的教师最为重要。想有好学的学生,须有好学的先生。换句话说,要想学生好学,必须先生好学。唯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在企业中,员工就是“学生”,管理者则是“先生”。
因此,如果你想做好员工的激励工作,想做一个优秀的管理者,就要少一些口头教化,多一些实际行动,以身作则,使自己拥有良好的工作作风和品质,给员工们提供一个可以效仿的标准,相信这种方法定能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使管理工作卓有成效,而且这也是管理者自我进步的最便捷之道。
以身作则并不是一件难事,它体现在工作中的每一个细节里。为此,你不妨时常拿以下这些问题问问自己:“我希望自己的团队具有哪些品质呢?那么我的个人习惯能够体现我所期望的团队品质吗?”“我希望员工对客户说话正确得体,可是我说话时是否达到了同样的标准呢?”“虽然我一整天都坐在办公室里,但我的着装是否能和直接面对客户的员工一样端庄得体呢?”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