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牛撇捺文集.卷五,历史碎片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807647294
  • 出 版 社 :
    宁夏人民教育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2
收藏
编辑推荐
    20世纪80年代至今,牛撇捺在从事行政管理工作之余致力于政治经济学、社会学、历史学专业研究和杂文创作,主编了《中国西部经济》《中国回族文学史》《宁夏新闻出版史存》《二十一世纪宁夏杂文丛书》等专著或丛书,并相继出版了《中国人的宰一刀》《中国人生气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非理性中的理性》《拟谏官文化》等十三部作品集。这些作品体现着作者在不同时期不同的创作旨趣和思维状况,但数十年里从未改变的是,贯穿这些文章始终的视野开阔、秉笔直言、针砭时弊的创作风格以及作者作为知识分子的历史使命感和杂文家的社会批判精神。适逢第二十二届全国图书博览会将于宁夏银川召开,《牛撇捺文集5:历史碎片》编者特将牛撇捺作品依出版或创作时间顺序重新汇辑编目、校勘整理,按主题分类,编为八卷文集,集中展现作者近三十年的创作成果,以飨读者。
展开
作者简介
    牛撇捺,1957年生于兰州白塔山下的土窑洞,1982年毕业于兰州大学历史系。学过赤脚医生课程,做过地质局“七·二一”工人大学学员。毕业后一直从事宣传文化工作。生性散漫,书生意气,终未做成大事;喜欢文字,未入殿堂,无可奈何地在文学的边角上觅得一块领地,当起了写杂文的自我心灵的“山大王”。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入行”,迄今已出版杂文集九本。没有雄心、野心,故对自己很宽容。有时翻翻床底下的那几本小册子,心情怡然、平静。
展开
内容介绍
    本丛书凡八卷,收录牛撇捺从 1986年到2011年间创作的文章1007余篇。这些作品体现着作者在不同时期不 同的创作旨趣和思维状况,体现作者视野开阔、秉笔直言、针砭时弊的创作 风格以及作为知识分子的历史使命感和杂文家的社会批判精神。《历史碎片 》是该丛书之一。
展开
精彩书摘
    劫掠的理由很多,贫穷是最重要的理由。 《隆平集·夏国赵保吉传》记载:“西北少五谷,军兴,粮馈止 于大麦、荜豆、青麻子之类。其民则春食鼓子蔓、碱蓬子,夏食 苁蓉苗、小芜荑,秋食席鸡子、地黄叶、登厢草,冬则蓄沙葱、 野韭、拒霜、灰条子、白蒿、碱松子,以为岁计。” 赵保吉即李继迁,西夏开国皇帝李元昊的祖父。在贺兰山东 麓五十平方公里的西夏陵区,共有九座帝陵,李继迁与李德明的 陵墓被编为一号、二号,在最南端。其形制、规模虽比不上三号 李元昊陵。但保存却相对完好。 李继迁、李元吴所承袭与经略来的土地,相对于中原,是贫 瘠的。其粮食极度匮乏,虽是游牧民族,牛羊似有限,并未以肉 类、奶制品类为主食。士兵以大麦和豆类为主食,老百姓则主要 吃野菜之类。 一个长于骑射,习惯游牧,不事农耕,不善稼穑的民族,生 活如此的窘迫,不向外扩张,不从富有的中原抢夺些粮食布帛之 类,如何立国! 毛泽东说过:“穷则思变,要干,要革命。”革命者何?“剥 夺剥夺者”。虽然中原汉民族并未夺去党项族的土地、马匹、牛 羊,甚至妇女,但用一种逻辑推理,你占有了富庶之地,便使别 人无法去占;你有了幸福安定的生活,别人便不可能同样拥有, 对于别人来说,这也是一种剥夺。党项民族尊奉这样的逻辑。 中国历史上无数的农民起义,包括改朝换代成功了的,如刘 邦、朱元璋之流;包括折腾出极大响动的,如宋江、李自成、张 献忠、洪秀全之类;包括一阵风吹过去的,如王小波李顺的起义、 方腊起义、西北回民起义之属。要么是官逼民反,要么是天灾人 祸,民不聊生,以至于人相食,易子而食,连米糠、树皮、野草 都吃不上了,才去造反。对农民军有号召力的口号,大体是“杀 尽不平享太平”,“快开大门迎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均贫富, 等贵贱”,“耕者有其田”等等,中国共产党闹革命,贫苦大众奋起 响应,吸引他们的,也是“打土豪,分田地”,实现“共产主义”, 能过上温饱的生活。 贫穷是革命的催化剂,也是周边少数民族、党项民族侵伐中 原的催化剂。假如西夏之地沃野千里,物产丰富,国家富强,他 考虑更多的是如何通商,如何富上加富,如何保卫家园,而不是 劫掠,抢夺,征战,杀伐。党项人后来拥有了宁夏平原与河西走 廊等沃土,情况便好一些。中国古代的圣人说过,仓禀实,知礼 节;衣食足,知荣辱。不是贫困所逼,至少西夏的百姓们不会热 衷于战争。虽然上层统治者为了王权、为了自己的野心会有许多 的盲动,但百姓们是会有克制心的。不巧的是,因为贫穷,西夏 国人均自愿地绑到了袭扰中原的战车上。 安定边疆,首要的是让那里的少数民族先富起来。那富,不 一定是大款大腕的那种富,但至少要吃饱穿暖手头宽裕。用一个 极古老传统又极新颖时髦的词谓之“小康”。
    ……
展开
目录
借党项人沈事
贫穷是劫掠的理由
李德明“不敢窥边”的效果
“大夏国”为祸之因
元昊的军事民主主义
李元昊的田忌赛马变奏曲
李元吴诱降、诈降、诈败之组合拳
元吴“钞掠所得,旋给其众”
读元吴《誓表》
“曩霄凡七娶”之议
元吴的婚姻家庭
元吴的秃发令
诛杀疑臣之对错
皋兰县有元吴台
党项人的寿命问题
党项人复仇之事
复仇哲学
“生而有齿”,褒也,贬也?
超越汉人的婚俗
党项人自由奇特的性风俗
西夏军事点滴
西夏人激将之法、诈降之谋
西夏人“恃茶为命”
死于气功的西夏王子
党项人的黑色幽默
党项折氏的历史功绩
事上以忠,惠下以仁
谁看书学习,打谁!
刘光世的立世之道
读拓跋兴宗《请致仕侍亲表》
还朝之志万折必东
”毫发之怨,无不报者”议
党项人宁夏人杨朵儿只
杨不花私放公粮
“怀禄者耻于冒进”
契丹人导演的“蒋干中计”
把好事做好的典范
宋太宗的自我感觉
岁赐对西夏以及中原人的影响
沉重的朝贡
如山的战争负担
宋朝赐西夏之《九经》
拙劣的赐姓
朝廷有人无人
闲话张元、吴吴
纳贿坏国
范仲淹之“于是大阅州兵”
书生亦可退敌
范仲淹致李元吴书的局限
小议大才子范仲淹
贪小利而败远图
说“时人重其知耻”
赏罚当而功罪明
妙哉“有不称职者,与同罪”
“黜其最下者”:末位淘汰
说“今日万无虞”
“迁”字的含义
说”贫者只宜常胜”
“多务小功,不为大略”之忧
说“惑其邪说”
非如此,虽尧舜不能治天下
轻赏之下也有勇夫
种世衡的美人计
科举不第者“皆欲助贼为患”
精妙“宁悔不击,不可悔不止”
中国人多的问题
大斤与小斤问题
“人遂以焚尸为耻”,悲夫!
宋夏交战中的民夫
说“比秋成未敢获”
西夏人的“四正”
西夏政权机构分为五品
西夏仁孝皇帝之重教育
西夏文字之得失
西夏仁孝皇帝的廉政措施
察哥以宋军为鉴
西夏人心目中的“奴人”
成吉思汗的遗嘱
把老皇帝的遗物献给外人
枕着唐诗梦游
天生我材必有用
古来材大难为用
罢官昨日今如何
圣代无隐者
不肯低头在草莽
岂日财赋强
未睹斯民康
赢得青楼薄幸名
于今为庶为清门
三径苦无资
自觉谏书稀
为他人作嫁衣裳
承恩不在貌
自顾无长策
分明此恨曲中论
千金散尽还复来
春风举国裁宫锦
谁怜越女颜如玉
生儿不像贤
共来百粤文身地
先时已入人肝脾
何求美人折
轻舟已过万重山
运命唯所遇
老至居人下
不才明主弃
淡扫蛾眉朝至尊
暮年诗赋动江关
誓将挂冠去
当与梦时同
愧君犹遣慎风波
怜君何事到天涯
夕阳无限好
莫待无花空折枝
犹自梦渔樵
邑有流亡愧俸钱
清时有味是无能
身多疾病思田里
薄宦梗犹泛
文章憎命达
古来万事东流水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一览众山小
相期邈云汉
未有涓埃答圣朝
万里悲秋常作客
门前冷落车马稀
同是天涯沦落人
此时无声胜有声
恨无知音赏
出山泉水浊
萧条异代不同时
谁言寸草心
举杯消愁愁更愁
穷边有客游
人生由命非由他
反是生女好
辜负香衾事早朝
寂寞身后事
君怜无是非
可能俱是不如人
卧龙跃马终黄土
官军入城人不知
念此私自愧
即此悔读书
循墙绕柱觅君诗
雄鸡一声天下白
包羞忍耻是男儿
贫贱夫妻百事哀
寻章摘句老雕虫
儿慎勿学爷
一生襟抱未曾开
牛撇捺作品名录
编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