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李今庸中医科学理论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3219921
  • 作      者:
    李今庸著
  • 出 版 社 :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5
收藏
作者简介
  李今庸(1925-),湖北省枣阳市人,当代著名中医学家、国医大师,现任湖北中医药大学资深教授。临床上通晓中医内、外、妇、儿及五官各科,尤以治疗内科、妇科疾病见长。1957年春调至湖北省中医进修学校(湖北中医药大学前身)任教。先后长期讲授过《黄帝内经》《金匮要略》《难经》及《中医基础学》等。擅长综合运用中医学、校勘学、训诂学、音韵学、古文字学、方言学、考古学、历史学以及避讳等方面的知识,对古代中医药文献及其理论知识进行系统整理。独撰著作有《读医心得》《读古医书随笔》《李今庸临床经验辑要》《金匮要略讲解》《古医书研究》《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李今庸》《舌耕馀话》《李今庸医案医论精华》《李今庸讲中医经典》《古籍录语》等;主编有《新编黄帝内经纲目》《金匮要略讲义》《湖北医学史稿》《奇治外用方》《内经选读》《黄帝内经索引》《中医学辩证法简论》等;还发表了《中医药学应以东方文化的面貌走向现代化》《试论我国“天人合一”思想的产生及中医药文化的思想特征》等上百篇论文。1991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为首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2006年获此项继承工作“突出贡献奖”。2013年1月被确定为国家首批老中医药专家中医药传承博士后合作导师。
展开
内容介绍
  《国医大师李今庸医学丛书:李今庸中医科学理论研究》是当代著名的中医经典理论学家李今庸教授关于《黄帝内经》中医科学基础理论体系和基本学术思想的研究。其内容涉及中医科学的阴阳学说、五行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营卫气血、精神津液、六淫学说、七情学说、升降学说、运气学说、补法和泻法、疾病的因机证治;心与神的关系、脑病的认识、胆腑的指导意义。其基本学术思想的研究:认为《黄帝内经》中含有丰富的学术指导思想,即具有辩证思维的中医科学理论体系,体现了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整体论思想,体现了“无病先防,有病防变”的预防医学思想,以及医学世界是一个“变动不居”的过程。书中反映了作者的博学多思和理论造诣的深厚。
展开
精彩书摘
  藏象学说是辨证论治的理论基础
  所谓“辨证论治”,就是在中医学的理论指导下,根据病人的临床表现辨别其病的性质,确立治疗的方法。这是中医学的特点,也是中医学的精髓。中医学认为,人体发病,都有其一定的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而其发病后人体所表现出来的每一临床现象都不是各自孤立的,而是与其他各个临床现象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并且各个临床现象的出现,也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有其规律性。因此,临床上对疾病的“施治”必须“辨证”,而“辨证”则又必须“在中医学的理论指导下”进行。这是中医学的整体观念,它里面含有非常宝贵的辩证法内容。
  中医学在临床活动中,运用望、闻、问、切等“四诊”方法,全面收集其疾病资料,然后在中医学的理论指导下,对占有资料进行细致的研究和分析,找出疾病的本质,并依此而确立其战胜疾病的方针。例如:我们收集到头痛、项强、发热、恶风、汗出、脉浮缓等证象的时候,并不能理解它是一个什么病证,也不能理解它的发生原因,只有当我们用中医学的基本理论为指导进行分析之后,用中医学的观点把它加以整理、加以组织、加以研究之后,我们对它具有了理性认识,才会懂得它是“中风病”,它是风邪中于人体太阳经的所谓“表虚证”,才能判别它和伤寒病的头痛、项强、发热、恶寒、无汗而喘、脉浮紧等所谓“表实证”麻黄汤方的证治不同。又如,《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说:“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在临床上疾病所表现出来的证象除“脉结代,心动悸”而外,可能还会有“头昏”“目眩”“失眠”“多梦”,以及“面色咣白”“肢体无力”等征象出现,但这些都是次要的,只有心藏真气虚的“脉结代,心动悸”是其主征,是其主要矛盾,所以用炙甘草汤方补中焦之汁以资益真气。
  正虚容易受邪,邪伤必定害正。人体的患病,是既有邪气的存在,同时也是正气的衰弱。在治疗工作中,必须依据疾病的临床表现进行分析,辨别出其病是偏于邪气之盛抑或是偏于正气之衰,从而确定其攻邪抑或补正的治疗方法。《伤寒论·辨霍乱病脉证并治》说:“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二者都是湿邪扰于中焦,中焦之气挥霍缭乱使然。但前者“欲饮水”,标志着其主要的矛盾方面在外邪偏盛,用五苓散宣阳化气、驱除外邪;后者“不用水”,标志着其主要的矛盾方面在正阳偏虚,用理中丸温阳助正、调理中气。
  表证可以入里,里证可以出表。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总是依赖自己的内部规律在不断地传变或转化。而疾病在其传变或转化的时候,由这方面飞跃到另一方面,就具有了另一方面的特点,具有了不同质的内容。
  ……
展开
目录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黄帝内经》在东方医学科学中的重要地位
“整体论”是中医药学的哲学基础
试论我国“天人合一”思想的产生及中医药
文化的思想特征
中医中药不可分割
中医学的阴阳学说
中医学的五行学说
五行学说与中医学
藏象学说及其产生的客观基础
藏象学说是辨证论治的理论基础
心与神的关系
用唯物史观正确认识医学科学发展史
中医学对脑的认识
浅谈胆府
对中医药学“气”理论研究的伟大意义
精、神、气、血、津液的内在联系
中医学的六淫学说
中医学的七情学说
中医学的升降学说
中医学的运气学说
营气的生成、运行和作用
阴阳经脉各有气血多少
中医学辨证论治体系
补法和泻法的辩证关系
论我国文字学知识之意义
“穴位”在人身中的重要意义
从文化的角度论中医药学的发展方向
中医学的历史发展
关于“辨证”与“辨病”(笔谈)
动态利用现代检测手段促进中医发展
校勘法中的理校作用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