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互联网金融理论与实践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9635568
  • 作      者:
    杨涛主编
  • 出 版 社 :
    经济管理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5
收藏
作者简介
  杨涛,1974年生,山东淄博人,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所长助理、产业金融研究基地主任、支付清算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研究领域为货币与财政政策、金融市场、产业金融、政策性金融、支付清算等。
展开
内容介绍
  迄今为止,关于互联网金融的研究对象、思路与范式的混乱和无序,实际上已经影响了互联网金融实践创新的可持续发展。有鉴于此。我们试图从概念分析和理论框架设定入手,以国内外的发展状况及监管特征比较考察为补充,以国内外的典型案例分析为点缀,努力使互联网金融的研究线索更加清晰一些:使互联网金融在人们脑海中有更明晰韵“镜像”。《互联网与金融系列丛书:互联网金融理论与实践》共分为八章,其中前三章是理论分析部分,主要包括:互联网金融的概念辨析与研究背景;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探究:基于文献综述的视角;互联网金融的理论基础。其后的两章是基于全球和海外视角进行比较分析的部分:主要包括:全球互联网金融发展的状况考察;国外互联网金融的法律基础与监管模式。最后三章则是围绕我国的现实展开研究,主要包括:中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基本格局;中国互联网金融的监管现状及改革方向;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历史趋势与前景展望。
展开
精彩书摘
  《互联网与金融系列丛书:互联网金融理论与实践》:
  还有文献从整体上评估了互联网金融对金融系统的影响。刘澜飙等(2013)发现,多数研究的结果表明,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中介的替代作用较小,两者之间存在较大的融合空间。王国刚(2014)指出,互联网金融只是借助了互联网的渠道和技术所展开的金融活动,它非但不可能改变金融的实质和金融的各项核心功能,反而有利于使金融实质和金融功能借助互联网而变得更加突出和更加有效。皮天雷等(2014)发现,基于大数据和云计算的互联网金融模式具有支付便捷、交易成本低、资金配置高效等信息和渠道优势。这对中国以银行为主体的金融体系形成了全面而持续的强大冲击,进而改变了传统金融体系的价值创造和实现方式。郑联盛(2014)指出,互联网金融目前在各自业务领域的影响整体较小,对银行部门影响短期有限,长期可能较为深远,对金融体系整体的影响是综合性的,但目前极为有限。
  二、对金融监管的影响
  互联网金融蕴含的风险及其对金融监管的影响也是学者们关注的重点之一。郑重(2012)从技术、业务操作和法律方面探讨了互联网金融风险管理,同时从创新与监管、消费者权益与金融机构利益、分业监管与混业监管以及国内与国际方面探讨了风险管理的协调。张明(2013)指出互联网金融不仅面临传统金融产品所要面对的信用违约风险、期限错配风险和最后贷款人风险,还要面临一系列独特风险,诸如法律风险、个人信用信息被滥用的风险、信息不对称与信息透明度问题、技术风险,同时也增大了央行进行货币信贷调控的难度。张松、史经伟和雷鼎(2013)则着重关注互联网金融的操作风险,他们认为在互联网金融形势下,许多操作风险方面的新问题将会在不同领域中显露出来,如金融业信息化的操作风险、行业间的关联性风险以及消费者相关的风险等,对此则需进行有针对性的风险管理研究,分别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谢平等(2014)讨论了互联网金融监管的必要性与核心原则,该文指出,应该以监管促发展,在一定的底线思维和监管红线下,鼓励互联网金融创新。对于互联网金融,金融风险和外部性等概念仍然适用,侵犯金融消费者权益的问题仍然存在。因此,审慎监管、行为监管、金融消费者保护等主要监管方式也都适用。
  在国际经验借鉴方面,王达等(2013)从美国近年来的金融监管改革实践中发现,在互联网金融时代,传统金融机构以及新兴的互联网金融机构能够在更大的范围内开展混业经营活动,跨产业、跨机构以及跨产品的金融创新活动要求美国必须不断调整和改革金融监管框架,逐渐由机构型监管向功能型和混合型过渡。
  另一类比较多的文献则是谈论P2P网络借贷的风险和监管。例如,李雪静(2013)着重考察了发达国家对P2P网络借贷的监管模式;吴晓光和曹-(2011)按照P2P网络借贷的流程逐步梳理了其中可能引发的风险并提出监管对策;苗晓宇(2012)从信用、市场、操作、流动性及政策等方面探讨了P2P网络借贷的风险,与之相似的研究还有王艳等(2009);王继辉和李成(2011)认为由于网络借贷平台主体的资质问题以及网络环境的虚拟性,P2P网络借贷存在洗钱的风险;冯果和蒋莎莎(2013)指出由于缺乏法律规范,P2P网络借贷平台在中国发生异化,逐渐转变为类金融机构,因此必须尽快制定监管制度。
  另外,关于第三方支付监管方面的文献,我们在上一节讨论“新的支付手段与模式”时已经做过归纳,在本节不再赘述。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互联网金融的概念辨析与研究背景
第一节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历程
一、20世纪八九十年代:前互联网金融时代
二、21世纪初叶:互联网金融时代的到来
第二节 互联网金融的概念与内涵
一、互联网金融能够“做什么”
二、互联网金融究竟“是什么”
第三节 我国互联网金融的“本土”特征
一、国内互联网金融的动因及问题
二、需要进一步关注和思考的重点

第二章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探究:基于文献综述的视角
第一节 引论
第二节 概念探究:“互联网金融”的演进脉络
第三节 文献综述I:基于互联网的金融创新
一、互联网货币
二、新的金融中介或机构
三、新的金融运营方式或产品
四、新的支付手段与模式
五、新的金融与商业实体结合方式
第四节 文献综述Ⅱ:互联网金融的产业与政策效应
一、对金融市场与金融制度的影响
二、对金融监管的影响
三、对宏观经济运行与宏观经济政策的影响
第五节 结语: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前景与理论含义

第三章 互联网金融的理论基础分析
第一节 现代信息技术及其对经济金融活动的影响
第二节 互联网金融中的市场结构
一、信息效率与进入成本的交互作用
二、信息技术进步与金融深化
第三节 互联网金融与经济组织形态的变化
一、搜索成本与“去中介化”
二、信用信息与新型产融结合
第四节 电子支付与电子货币
一、第三方支付的兴起
二、电子货币的产生与存续
第五节 互联网金融与金融发展
一、金融发展的“后发优势”
二、互联网金融的适宜技术性质
第六节 互联网金融创新与市场规则

第四章 全球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状况考察
第一节 全球视野下互联网金融创新发展趋势
一、在新的金融中介和机构方面,互联网金融模式呈现“中介替代”趋势
二、在新的运营方式和产品方面,以网络银行为代表呈现多元化转型趋势
三、在新的支付模式方面,非银行机构推动的网络支付创新日益重要
第二节 互联网“人人分享”精神的体现:P2P网络借贷与众筹
一、共同消费理念在金融领域的延伸:P2P网络借贷
二、P2P网络借贷在全球发展的主要类型
三、对P2P平台代表I~endingClub的再分析
四、互联网上的股权和类股权融资:众筹模式
第三节 互联网金融的基础设施:第三方支付与支付手段创新
一、国外第三方支付平台代表:以美国为例
二、科技进步推动下的支付手段多元化
第四节 互联网对传统金融的改造:货币金融的互联网化
一、比特币代表的虚拟货币
二、互联网证券与互联网银行
三、互联网对于货币金融体系的其他影响

第五章 国外互联网金融的法律基础与监管模式
第一节 美国互联网金融的监管经验
一、美国对P2P网络借贷平台的监管
二、美国对众筹融资的监管
三、美国对第三方支付的监管
第二节 英国的互联网金融监管经验
一、英国对P2P网络借贷平台的监管
二、英国对股权众筹的监管
三、英国对第三方支付的监管
第三节 其他经济体对互联网金融监管的经验分析
一、对虚拟货币的监管
二、对P2P网络借贷平台的监管
三、对众筹的监管
四、对第三方支付的监管

第六章 中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基本格局
第一节 互联网货币
一、互联网货币在我国的发展简介
二、国内主要的互联网货币
三、互联网货币的中国特色发展道路
第二节 互联网融资中介
一、P2P网络借贷平台
二、众筹融资平台
三、互联网融资中介的中国特色发展道路
第三节 新的运营方式和产品——金融的互联网化
一、中国的金融互联网化简介
二、主要业务的互联网化进展
三、金融互联网化的中国特色发展道路
第四节 互联网支付手段和模式
一、中国互联网支付发展简介
二、主要的互联网支付模式创新
三、互联网影响支付的中国特色发展道路
第五节 与商业实体或流程的更紧密结合——大数据金融
一、中国大数据金融简介
二、主要的大数据金融业态
三、如何看待国内的大数据金融探索

第七章 中国互联网金融的监管现状及改革方向
第一节 互联网金融的风险类别
一、互联网金融风险的产生
二、传统金融风险在互联网金融中的体现
三、互联网金融的特殊风险及其表现形式
四、主要互联网金融业态的风险识别
第二节 互联网金融的监管现状
一、虚拟货币的监管现状
二、P2P网络借贷平台的监管现状
三、股权众筹的监管现状
四、基于互联网的新金融运营方式或产品的监管现状
五、新的互联网支付手段或模式的监管现状
第三节 互联网金融监管的制度设计与模式构建
一、完善与互联网金融监管相关的法律法规
二、互联网金融监管模式的构建

第八章 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总结与展望
第一节 全球互联网金融的本质特征与发展前景
一、互联网金融的本质特征
二、互联网金融的基本发展前景
第二节 主要互联网金融形态或要素在我国的趋势展望
一、比特币不应与理想主义渐行渐远
二、P2P网络借贷需要进行价值回归
三、促使众筹成为小微金融试验田
四、互联网财富管理时代带来金融运营方式的挑战
五、新的支付手段和模式改变经济与生活
六、大数据金融的挑战与信用重构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