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现象学生态美学与生态批评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010141039
  • 作      者:
    王茜著
  • 出 版 社 :
    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作者简介
  王茜,女,副教授,1977年生,山东济南人,2005年获北京大学文学博士学位,现任教于华东师范大学对外汉语学院。主要研究方向为文艺学、西方文论、生态美学和生态批评等,在《文艺理论研究》等国内核心期刊发表论文数十篇,著有专著《生态文化的审美之维》(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展开
内容介绍
  《现象学生态美学与生态批评》坚持的一个基本信念是,尝试从人文学科独特的思考脉络和思考层面上理解“生态”问题,而不是将生态科学或者生态哲学方法直接拿来套用到美学和文学研究中。相反,《现象学生态美学与生态批评》对这些方法一直保持反思和批判的态度,因为它们无论在理解自然事物还是人类时都没有从根本上摆脱二元论的对象性思维方式,而以现象学为基础的生态美学研究则坚持彻底的“主体性”一元论立场,即自然事物以及生态问题只能从“人的存在”这个绝对基础出发才能得到更充分的理解。虽然最后的研究也许会得出与生态科学、生态哲学类似的观点,比如现象学理论也会发现人与事物是处于一种先在的整体性关联之中,也会发现人只能以体验和敬畏之心接近自然而无法用理论认知去穿透它,但这决不说明生态科学的方法论以及结论可以自然地适用于人文学科以及存在的领域。同样是谈论世界的整体性、事物的主体性,但是在涉及不同的领域时,它们可能会有全然不同的意义。
展开
精彩书摘
  《现象学生态美学与生态批评》:
  二、艺术作品与物性
  那么物的主体性应当如何理解?海德格尔通过艺术作品来解释物性,又通过解释物的“物性”,使主体性的内涵更加清楚地展示出来。主体性就是“在偶然的附带的东西的一切变化中坚持到底,并把事物实际上作为事物来构成”的东西。海德格尔反驳了三种对物的常见规定:把物理解为特性的载体,感觉多样性的统一体和具有形式的质料,因为这三种规定都是对现成存在者的现象描述,而不是对物之为物的本质分析,或者说它们并不指向对物之所以能够作为一个统一体存在的根本原因,海德格尔借助分析器具和艺术作品来打开理解物性的途径。
  人们用物制造器具,但是承担实用功能的器具并不能使我们有效地理解物性。“器具的器具存在就在其有用性之中,但有用性本身又植根于器具之本质存在的充实之中。我们称之为可靠性。”①“器具之器具存在即可靠性,它按照物的不同方式和范围把一切物聚于一体”②器具的可靠性是为了保证其实用功能得到充分发挥,在使用器具劳动时人们往往不会意识到器具的存在,而是将注意力投注在使用器具所做之事上面,这时器具是充分上手的,充分发挥其作为器具的功能。但是器具也会由于使用而渐渐受到损耗,可靠性会逐渐消失,破损的器具会让使用者感到不便或焦虑不安,这时它的物性就会逐渐为人所注意,比如当一把斧头不再锋利的时候人们才会意识到用作刀刃的钢铁,才会意识到手柄是用木头做成的。这时候器具就不再作为器具而是作为物受人关注了,器具的物性在器具性受到损害之际被凸显出来。这就从反方面证明了器具并不是理解物性的有效途径,器具性或者物性的彰显总是以其中一方的隐匿为代价。于是海德格尔将目光转向了艺术作品。与器具相比,艺术作品不以实用性为目的,而是一种以自身为目的的自在存在物。
  艺术作品也以物性为基础,可艺术作品的存在却需要充分尊重和保护物。比如优秀的雕塑作品需要创作者对雕塑材质的特性有充分了解,并在作品中将其充分展现出来,一件雕塑作品的成功与否不仅依赖于作者的理念构思,更依赖于创作理念借助雕塑材料的展现,材料的特性本身就是构成作品的重要部分。任何一种艺术门类都离不开对感性材料的充分使用。当物质材料被用来制作一件普通的器具时,材料就消融在器具的用途中,但艺术不仅不会使物质材料消融,反而使其物质的特性格外彰显出来,天平可以称量石头的重量,但是雕塑能揭示出石头负荷的天性,色谱仪可以分析颜色的波长,但是绘画能呈现出闪烁的色彩本身。“岩石能够承载和持守,并因而才成其为岩石;金属闪烁,颜料发光,声音朗朗可听,词语得以言说。所有这一切得以出现,都是由于作品把自身置回到石头的硕大和沉重、木头的坚硬和韧性、金属的刚硬和光泽、颜料的明暗、声音的音调和词语的命名力量之中。作品回归之处,作品在这种自身回归中让其出现的东西,我们称之为大地。”①
  可以看出,海德格尔所理解的物性不单是物理意义上的物质属性,而是在物与人的存在体验的意向性关联中显示出来的物质属性。比如说岩石虽然以其硬度为物质基础,但是只有人才能体验其承载和持守的意义,而密度和硬度的数值虽然是用于说明岩石的科学数据,但是它们并不能在人的存在经验层面上显现出来。同样,颜料的明暗、声音的语调等物的属性也都是相对于人的体验而言。在海德格尔看来,物拒绝人类理性的算计,用对象化的方式对待物只能使物性更深地隐藏起来,“石头负荷并显示其沉重。这种沉重向我们压来,它同时却拒绝我们向它穿透。要是我们砸碎石头而试图穿透它,石头的碎块却不会显示出任何内在的和被开启的东西。石头很快就又隐回到其碎块的负荷和硕大的同样的阴沉之趣中去了。要是我们把石头放在天平上,以这种不同的方式来力图把握它,那么,我们只不过是把石头的沉重带入重量计算之中而已。这种对石头的规定或许是很准确的,但只是数字而已,而负荷却从我们这里逃之天天了。”②这种批判其实也是对科学技术主宰了人与自然交往关系的现代文明的批判,与之相对,在海德格尔看来,人与自然的理想交往方式应当是像在艺术作品里展示出的那种关系,作品在凸显物性的基础上使用物,欣赏者则由欣赏作品而理解物性,由感知物性而使作品的意义世界澄明。对人类来说,诗意地、审美地生存比理性地研究自然和功利化的生存态度更能够理解物性。
  ……
展开
目录
导论 生态美学如何走上现象学之途
第一节 生态美学的困惑与追问
第二节 现象学方法与生态美学
第三节 主要思路与章节安排

第一章 自然作为意向性存在:胡塞尔的超验现象学与生态批评
第一节 浅层生态学、深层生态学与生态美学
一、浅层生态学批判
二、深层生态学批判
三、从复杂性生态哲学到现象学
第二节 意向性理论与“人”的生态学
一、意向性理论
二、现象学还原
第三节 “生活世界”与作为生态批评研究对象的“自然”
一、作为“生活世界”的现实
二、借助“生活世界”理解自然
三、生态批评如何面对文学作品中的自然

第二章 人与自然的整体共在:海德格尔的存在论现象学与生态美学
第一节 “物”的主体性与先验伦理实在论
一、“物”具有主体性吗?
二、艺术作品与物性
三、从自然伦理实在论到先验伦理实在论
第二节 “世界”与“大地”:人与自然事物的存在性关联
一、何谓“世界”?
二、现代世界的“去背景化
三、”世界“与”大地
第三节 存在的缘发构成与诗意栖居
一、栖居的存在论现象学含义
二、以栖居为本质的筑造
三、诗意栖居的生态含义

第三章 缘身体而生:梅洛·庞蒂的身体知觉现象学与生态美学
第一节 身体知觉与世界的“肉身”
一、可见的与不可见的:解析身体知觉
二、世界的肉身与自然本体论
三、身体现象学的生态美学意义
第二节 身体现象学与空间理论
一、原初存在空间:身体与空间的融合
二、何处是故乡?
第三节 审美现象学视角中的“意境”
一、意境中的情感与超越主观性
二、意境中的景与超越客观性
三、情景交融的原初生命世界
第四节 盘古神话与原初世界的栖居
一、栖居与原初世界
二、身体与世界的纠缠
三、盘古与生存世界的超越性
四、神话身体的隐喻性复魅
第五节 《熊》:自然灵魂的诞生书写
一、自然:身体一主体的哺育者
二、“无情”的自然与“有情”的心灵
三、自然灵魂与生命赞歌

第四章 自然即人:杜夫海纳的审美现象学与生态美学
第一节 审美现象学视野中的现实世界与审美世界
一、自然的美学价值能否成为伦理学基础
二、生存世界、审美世界与现实
三、审美“照亮”现实
……
第五章 生态现象学与文学批评
主要参考书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