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画的人生,人生如同漫画
世上的万事万物,无不可以用漫画的形式表达
看方成世纪人生,如何把漫画融入人生
前几年,朋友就劝我写自传,那时我正忙,没顾得上。但是由于几十年来从事文艺工作,在创作和生活各方面,总会有所感而为读者所关注,这些都值得写出来。最近想到,已届耄耋之年,还是现在写吧。好在都是自己身边的事和自己所想,写起来不难,也就打定主意开始写了。我平时画漫画,写杂文,都是评论性的作品。因为写惯了,也想借这种写法,叙中有议,或者借自己的生活阅历,理出对生活的深刻认识。所以我立意由感而发分题来写,既是回忆,又是评论。先交代简历,然后按时序写下去,想到什么写什么。
喜欢荔枝角的九华径村
香港,我去过两次,总共度过了——用文学语言说是“寒暑三易”,用科学语言应叫“四夏二冬”。我并不喜欢香港,却喜欢九龙,不是整个九龙,仅是九龙的荔枝角;也不是整个荔枝角,而是现在恐已不复存在的九华径村。这村子里面,至今我未想起有多少招人喜欢之处,使我念念不忘的是住在那里的外来户,也是和我一样流落而来的,大半是内地的文化人;此外,还有村旁的海。
我第二次到香港,是一九四七年冬,那里我有近亲,一去就住在他家里,直到我能拿到稿费,才以半月所得租了一间大约十平方米的住所。房间是不错的,又邻近版画家黄新波的居处,不时约上王琦几个人到附近一家咖啡馆里喝一杯牛奶,坐两个小时,谈谈天,听听音乐,这里留声机放的是西洋古典乐曲。
黄永玉也流进来了,接着他夫人张梅溪跟踪而至,就住在九华径。一天,他兴高采烈地对我说,那地方好极了,空气清新,房租便宜,又在海边,有游泳场,同住的还有几个熟人,鼓动我搬过去。我就把房子、“顶费”、家具一股脑儿出让,买一张帆布床,再提着仅有的一个皮箱搬进村里去了,从此享受了一段蜜月似的生活。
开始我住在画家陆志庠租的一间小阁楼里。旁边住的一面是黄永玉、楼适夷和巴波三家,一面是蒋天佐和陈敬容。臧克家夫妇住在村口的一间小房子里。老住户、多产作家兼多产父亲唐人住处也不远。过不多久,陆续又搬来好几家:画家阳太阳,诗人考诚,京剧作家李岳南,最后张天翼也来了,和楼适夷住在一座楼里。端木蕻良、单复来了,约我三人合租一间大些的楼上房间,我们的新生活就是在这里开始的。非文化界的也飘来几家,住在附近的是两位上海姑娘和工程师孙顺理——
去年他还担任长春市副市长呢。外来户都是没有固定职业的,不需上班,天天见面。
同端木、单复组成三口之家
九华径是个和广东普通农村一样的村子,烧水煮饭用的是灶上的大铁锅,燃料也是稻草。村外田地不多,看来村里人显然不全靠种田吃饭。海很近,不远就有个游泳场,有公共汽车通往市内。我们不大出门,大家忙着写的写、画的画,靠稿费糊口。我们三个单身汉,一人吃饱,全家不饿,就好办些;那拖家带口的,有时要连啃几天素炒豆芽。海边石头底下能捉到螃蟹,那真是解馋的佳肴,可惜没那么多闲暇。我们这三口之家,生活很有规律。上午端木和单复写文章看书,我是作画看报,各干各的。午饭后,收拾停当,各就各位往床上一躺。一觉醒来,迎来了一天里的黄金时刻。那正是盛夏天气,三人换上游泳衣,赤着脚直奔海滩,不必花钱进游泳场,到处都能下海。更妙的是有小艇出租,大概是村民的副业。租金不贵,记得每次是一两元钱。单复是浪里黑条,水性极好,我是很久没下水的游泳爱好者,端木乃“旱鸭子”,却喜欢划船,三个凑一起,可谓天然盟友。于是每天都来租船下海,两人在水里,一个划着船紧跟护卫,一出去就是一两个小时。直到夕阳西下,回来交还小艇,便奔后山。我们知道那里有一股清泉,泉水从一人多高的岩石上流下来,落到一个浴盆那么大的沙底水坑里。我差点信奉上帝了,亏他老人家为我们做了这么周到的安排。下得山来,回家略事休息,开始准备晚饭。用的是置家时买的煤油炉,锅碗瓢盆都是齐备的。单复有厨下功夫,会做福建菜。我会炒鸡蛋,煮饭也还可以。端木洗碗刷锅也称职。这顿饭照单复的话说,那是“美美的”。
端木有个特殊癖好,爱露天蹲坑,老在我们面前宣传那是如何卫生,有益健康,并富有诗意。我们两个半信半疑的,在一个月光明媚的夜晚随他上了后山,按照他的指点实习一回,果然别有风趣。我从来没做过诗,居然能诌上两句:“寒风吹屁股,冷月照脊梁。”可惜野地蚊虫太多,咬得我不敢再来,所以至今没有学会做诗。
当年九华径像世外桃源
生活自然是清苦的,但很愉快。晚上几家人凑在一起就热闹了。其中最活跃的是黄永玉,他最年轻,爱说爱笑,还有编笑话的天才。黄永玉和楼适夷、巴波三户住在一座小楼里,房间是楼板隔开的,碗碟之声相闻,过几天他就讲从隔壁听来的趣闻。巴波也不含糊,拿同样听来的笑话进行报复。对文化人来说,笑话加饥饿会产生灵感,写出好文章来,而且是养生之道,这秘密他们是不轻易对外人道的。有人写文章读来干涩,可见文人之间,在这一点上就互相保密。
我们生活在一起,远离喧嚣的城市。工作是各干各的,读书、学习都很专心,志同道合,有着共同的理想和希望。九华径虽在香港属下,却像此中世外桃源,吸引着同声相应的人士不时造访。周而复、秦牧、李凌、谢功成、刘式昕、叶素以及“人间画会”的画家们都来做客。有人看出这儿是宝地,便出资在这里修建花园,开辟游乐场所赚钱。我回到北京不足一年,还留在九华径的朋友写信告诉我,那里已经在盖楼房,地价猛涨起来了。
九华径的故事如今安在
九华径的住户除唐人外早已返回内地,并且大都在北京,在其他城市的则常来。唐人最后也是在北京去世的。十年前考诚患癌症不治,其他人都健在。北京地方大,人们各居一方,又都很忙,难得见面。我要看端木,得乘一个半小时的车,黄永玉更远。今年五月间,应邀去南通参加狼山十八高僧壁画(范曾画的)揭幕式盛会,其中有楼适夷,他已八十高龄,精神矍铄,扶杖登山,兴致勃勃。端木身体原本就像干虾,如今年逾古稀,自然更直不起来。划船无能为力矣,握管不减当年,现在不需动手刷碗,再加有个文“舞”全才的贤内助,这几年间专为他曹家人立传,写大部头的书。《曹雪芹》上卷早已出版,中卷尚未寄来,估计该出世了。臧克家比他大几岁,瘦度相当,仍手不停笔。在电视上见他和孩子们在一块儿,脖子上系着红领巾,显得分外精神。黄永玉耍起笔杆,连画带写,还骑着它飞,这几天在北京,过几天就不知道上哪儿去了。梅溪变化不大,
孩子们喊她“奶奶”,但怎么看都觉得应该喊“阿姨”。李岳南已久违多年,最近在老诗人王亚平追悼会上见到他,已是年近古稀,须发白的多黑的少,依然数十年如一日地保持着谦谦君子的风度。张天翼在北京多年,我和他未曾交往。一九八〇年他约我为他的童话作插图,他夫人把文稿送来,乃欣然应命,画时费了点劲,可现在看来就不满意了,心中歉然,由此鼓励我练功的努力。陆志庠早已退休,老两口住在西城一座楼房里。他耳聋,和人交谈很不方便,所以朋友来往比常人少得多。遇见他多半是在画展的场合,一见老朋友,便笑眯眯地紧握着手,用沙哑的喉音问候,两眼注视对方,只要你说上海话,他能看出你说什么。他总抱怨自己身体不佳,可看他毫无龙钟老态,走路还挺快的。单复一直在东北辽宁,经过二十年的波折,筋骨还是那么硬朗,笑起来也还是那么“美美的”。他在朝阳县待了不少年,然后到了沈阳,任职《鸭绿江》杂志。去年见到他时,已是不担任职务、只拿工资的专业作家,也骑着笔去深入生活,从事写作去了。阳太阳在南宁广西艺术学院任领导职务,还是在前几年文代会期间见到他,也是逾了古稀之年,嗓门还是那么大,足见健康状况之佳。巴波已有十多年没见了,最近寄来新出版的《巴波小说选》,其中就有在九华径写的一篇。看书上印的照片,显得富态悠然,嘴是闭着的,不知缺掉的门牙镶上没有。离开香港三十多年了,那个小村庄恐怕早已被高楼大厦吞没,一点也剩不下。但九华径的印象还清晰地留在我记忆中,至今不忘。
……
自序
此生无巧不成书
一生简历
我的创作历程
无巧不成书
由不得我
难忘的画和事
不关心说政治
心的解放
收藏琐记
难解之谜
我这个“败家子”
晚成的童年
败家子的回忆
从阮玲玉说到左埗头
我家规矩
我家权威
想起老家
老北京
市场文化
老师的名字
最初的漫画路
黑白社
四年“黄海”
闯上海
老话重提
香港三年
忆九华径
与妻子一同走过的日子
深情永记
值得怀念的生活片段
深切的怀念
难忘的三十五年
下放阳江
想起“牛棚”
难得一乐
想起厨艺
忙人·杂家·乐神
——钟灵外传
认识侯宝林
和侯宝林的交往
人生一乐
韩羽和阿达
探亲记
偶然得来
我的自行车
打油
忙啥
从透支开始
相对说
二十年成果
从日记看生活
脚野
忙人白话
在美国
在美国(第二次)
画忆平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