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月经不调性不孕
月经不调是指妇女行经失去正常规律,期、量、色、质发生异常变化。因妇女长期月经不调,夫妇同居1年以上不受孕者,称为月经不调性不孕。
中医学有“调经种子”之说。《济阴纲目》引娄氏语:“求子之法,莫先调经,每见妇人无子者,其经必或前或后,或多或少,或将行作痛,或行后作痛,或紫或黑,或淡或凝而不调,不调则气血乖争,不能成孕矣。故月经不调,常致不孕,亟宜调治经病,经调则易孕”。《万氏妇人科》中指出“女子无子,多因经候不调……此调经为女子种子紧要也”。朱丹溪谓:“求子之道,莫先调经”。可见月经准期,受孕机会就较多。调经之治,无非辨证求因,审因论治,五脏之中,与女子不孕症最为紧要的是肝、肾,因此,调经种子之时常以疏通肝、滋育肾为总纲。虚则补之,郁则疏之,寒则温之,热则清之,而主要在于调肝。因肝藏血、主疏泄、喜条达,肝气郁结、疏泄失常可致冲任失调,引起月经诸病。古人称肝为女子之先天,肝肾同居下焦,精血同源,又为冲任之本,故调肝肾等于调冲任,补肝肾即盛冲任之源。凡症见情志不舒,经前胁下或两乳房胀痛,经量颜色异常,经期或先或后无定期,脉弦者都宜调肝开郁,常用逍遥散加香附、菟丝子、元胡、玫瑰花、益母草等治之。只有肝之疏泄正常,才能血脉流畅,冲任二脉调和,血海满盈,才能有子。同时《素问·上古天真论》:“女子二七,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肾为生殖之根本,在女性生理病理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尤其是与女子的月经产生和种子妊娠过程的正常与否关系极为密切;肾藏精主生殖,胞络者系于肾,胞宫通过胞络与肾相连,胎之成与安否亦依赖肾精之充足和肾气之旺盛。故补肾助孕是治疗不孕的基本着眼点。因此月经病属虚者多补肾扶脾以养精血,实证则多疏肝理气活血,更应结合经前期、经行期、经间期而调其阴阳是调经的有效途径。经后至排卵期前,为冲任、胞宫气血复常,肾中阴阳转化时期,由阴转阳,在肾阴充实的基础上发挥肾阳功能。治宜滋肾养阴如肉苁蓉、知母、制首乌等,稍佐温肾补气之品,治疗以调经促卵为原则,使黄体功能健全,受精卵着床发育。经调则易于受孕。
月经周期是肾阴阳转化的一种生理表现。西医学认为,正常的月经是排卵功能正常的标志,其调节机制主要与下丘脑一垂体一卵巢轴有关。月经不调可见于内分泌功能失调性疾病及器质性疾病,如月经过少甚至稀发常见于多囊卵巢综合征、卵巢储备功能低下、官腔粘连、卵巢早衰等;经期延长常见于黄体功能不全、子宫内膜炎、盆腔炎等。此类疾病引起不孕的机制主要为:卵泡发育不良、排卵功能障碍、内膜容受性因素、盆腔炎性因子活跃等致孕卵结合、着床失败,黄体功能不全无法支持受精卵的进一步生长发育等。通过对月经周期不同阶段的调理,能改善内分泌紊乱、调节免疫环境,在卵泡期促进卵泡生长,增加子宫内膜厚度;排卵期促进卵泡破裂;黄体期改善内膜容受性及黄体功能,有助孕卵着床,妊娠成功。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