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模拟血缘关系的统治长期保留在以后的社会当中,如奈良时代乡户内的成员中即包括寄口和奴婢这样的与户主不同身份的人,中世纪庄园内的基本成员名主家庭也有很多役使“名子”、“下人”,甚至在德川时代被登录在检地账上的本百姓家庭也有很多以“被官”、“门屋”之类的隶属农民进行经营。阶级身份不同的人混居于一个家庭之中,主从关系和家族的共同利益掩盖了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作为社会基本单位的乡户、名主、百姓家庭的家长兼有被他人剥削与剥削他人的两重身份,国家或领主对他们的剥削即使再重,也可以从转而剥削隶属于他们的农民中得到补偿。同时,受剥削最重的那部分人又因为分别隶属于自己的主人,没有与领主的直接隶属关系,从而大大减轻了对封建统治的压力。因此,日本历史上基本从未有过对封建统治造成正面威胁的农民斗争,充其量也不过是反对庄官、地头、大到守护,堪称日本史上规模最大的室町幕府时期农民的一揆斗争也没有超出这个范围。从这个意义上说,模拟血缘关系的家族式统治是日本封建社会相对稳定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模拟血缘关系的家族、集团式统治对日本政治也带来极大影响。自平安时代起,大化改新之后建立的中央集权体制便步入衰落、瓦解之途。伴随着庄园的出现,武士阶级的兴起,经过几个世纪大小武士团之间的蚕食、混战,终于衍成以幕府成立为标志的武家统治的结局。家与国同构,是幕府政治的突出表现,武士阶级自产生之日起,就表现出它的家族关系与政治关系互相渗透的特征。
氏姓制度与等级观念氏姓制度是日本等级制度、世袭制度的滥觞。在氏姓制度下,等级的划分是根据出身世系,以姓的尊卑为标志而确定的。姓带来了贵族在朝廷、官府中的爵禄与官阶。氏姓制度实施起来,等级森严,以氏定姓,以姓序爵,贵者益贵,贱者益贱。久而久之,重家系、门第,以高贵血统为荣蔚成风气。大和时代有大伴、物部、苏我这样的“大连”、“大臣”们享尽荣宠,大化改新后又有藤原、源氏、平氏、橘氏等新的显贵自恃所谓神别、皇别出身,极力扩充势力。在中央集权制瓦解之后,随着社会结构的变化,等级的划分很快变为依据家族式的主从、亲疏关系。比如,镰仓时代的武士有御家人、非御家人之分,在德川时代的大名阶层,根据与幕府将军血缘的远近与关系的亲疏,分为亲藩、谱代、外样。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