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如山国剧论丛/中华现代学术名著6》:
戏剧与音乐,有直接关系,故仍本此旨,也可以说是有遗传性的。所以戏中文人不勾脸,勾脸的都是武人,而儒将如岑彭、赵云、黄忠、张辽、郭子仪、岳飞、韩世忠等等,都不勾脸。自武人勾脸,始有脸谱。勾脸含有褒贬的性质,是人人知道的。但是贬多褒少,则更不可不知。如果不信,请看戏中凡贤良大臣、廉洁官吏,淳粹儒者、勤慎士子、忠厚长者、安分良民、信实商贾、诚实奴仆等等,没有一个不是本色脸的。大红脸上一有颜色,则其人必有可议之点:好的也不过是果敢激烈、粗莽勇壮而已;坏的则残暴凶猛,阴险奸诈,无所不有。总之,无论好坏,皆非平静之人,是毫无疑义的。比方国剧对于关羽之为人,是极崇拜的了,而《小勘》一戏,则不勾脸,待杀势豪雄虎以后,蒙神搭救,嘱其在水塘中洗脸,随手变红,才得逃生。变红者,虽然是形容其搭救陈守义夫妻一腔义愤之意。但终其心动杀机,脸才变色。再如曹操之为人,是戏中极唾骂的了,在《关云长义勇辞金》、《文姬入塞》等剧中,皆用末扮,皆不勾脸。以后奸相毕露,才抹成大白脸。以上二人,一极忠,一极奸,一为戏中极崇拜之人,一为戏中极唾骂之人,当其平正无疵时,皆用本色脸。类似这种的证据,戏中极多,难以枚举。总之,凡勾脸之人,皆有可议之点,这是毫无疑义的,为什么说专讲公正是非,不是尊君的呢?自表面看着,似乎戏剧是最恭维皇帝的了,其实不然。旧戏中最讲平民主意,有两个证据,第一个证据是:若按戏中表面上尊君的情形看起来,对于皇帝似乎不应该有所褒贬。但是不然,如果是残害臣子,或暴虐百姓的皇帝,他一点也不客气,照样给他勾脸,甚至给他抹个大白脸。戏中这种情形很多,不必举例。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