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医药文化学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030417800
  • 作      者:
    洪蕾主编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内容介绍

中医药文化学是研究中医药核心理念基本内涵与中医药核心价值观念 的学科。《中医药文化学》分为三皇文化与中医、医易同源、《黄帝内经》的成书与中医 药学奠基、中医药文化核心理念与基本内涵、中西方医药学比较五个部分, 通过对中华民族发展历史人文与中医药学奠基之作《黄帝内经》成书时期 中华民族文化结构,以及指导着几千年来中医药学临证实践活动行为的规 范分析,以历史文献与考古物证为依据,认为:中华民族“天地人”三才文化 铸就的“天人合一”国学思维,直接影响了中国医药学的整体思维模式。本 书博采大量历史文献、考古物证,深入浅出地阐述了中医药核心理念与核心 价值观念。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三皇文化与中医
本章前言
三皇文化,反映着中华民族上古时期先圣的生存智慧,是历史也好、神话也罢,今天存在的典籍与 出土文物中找得到确切的记栽,那就是中华民族不可磨灭的文化印记。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生存智慧 的结晶,不可能超越民族的文化背景与历史文化横空出世。大国医不能不了解影响中医药学成长的民 族文化起源与发展、民族的文化根源,背景文化决定了医学起源思路。文献与考古,为历史文化提供了 最直接的铁证。
人是大自然的产物,人类从原始社会走到今天,每个民族都是在求生存过程中发展壮 大起来的物种。中华先民们在与大自然适应争取生存的过程中,所发现和练就的生活本领 和种族繁衍措施,都会演化成为后来的医学救治思维和方法与技能。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 起源传说和历史,中华民族至今存在的传说也是历史文化的延续,从燧人氏钻木取火、巢氏 构木为巢,伏羲氏画八卦、制嫁娶,神农氏尝百草,发明农耕与医药,都是中华民族洪荒时代 的特殊智者;黄帝,是继伏羲、神农之后出现的大梦先觉者。原始社会末期,各部落融合成 华夏民族的祖先。至于后来的“五帝”即:少昊、颛顼、帝喾、尧、舜等,其历史功绩无不与中 华人类生存息息相关。以生生之道立意的中医药学发展,就是由一个民族的生存方式演化 为生存立命的策略,创立出中医药学哲学思维和文化与医药学技能的过程。“三皇五帝”被 尊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三皇文化不仅铸就了中国文化,伏羲制嫁娶、驯六畜、制九针、发 明八卦,神农尝百药、野生植物,驯家养发明农耕,黄帝岐伯论医道、制陶器、兴衣裳,发明蒸 饭煮粥等的同时,也铸就了扎根于中国文化的医药文化。
第一节三皇神话传说与历史的关系
人类生存面对千难万险,总需要有智慧者的引领。人民是创造世界的动力,所谓人民 就是远古社会大梦先觉的智慧者,这些智者都为历史所记载,更何况是一个民族的创世祖 先。三皇及其时代在中国历史上是不可缺少和极其重要的时期,由于史书记载极其匮乏并 且有出人,学界多作为传说来看待。W追寻宇宙起源,把创世之神想象为自己的祖先,造就 了各民族神话传说。神话思维是人类思维发展的一个必经的初期阶段,传说中虽然掺杂着 神话,但其文化源远流长却包含了一定真实的历史痕迹。“实际上‘三皇’传说中的人物,都 是被神化了象征性人物,即中国祖先在史前各个不同文化阶段的象征”。[2]考古物证中所反 映的文化信息,往往是先民们最朴实和毫无掩饰的生存观念和提高生命质量以及美化生活 的智慧。随着考古发掘,地下物证资料指明历史文献记载的可信性,正如黑格尔在《法学原 理》中指出:“凡合乎理性的东西都是现实的,凡现实的东西都是合乎理性的。”所谓“存在就 是合理”。它随着人类思维的发展而消失在哲学和历史之中。随着文明的演进,人们对历 史思考和探究越来越深人,这种思考和探究,具体说就是对文明事实的一种根源性的说明。 追寻中医药学起源,不得不考证从远古流传至今、上下五千年一脉相承的中华先民生存与


三皇,有多种说法,由于《古微书》的影响力以伏羲氏、神农氏、黄帝为三皇说法得到推广。 《周易•系辞下》将三皇排序为“包牺氏没,神农氏作”,“神农氏没,黄帝、尧、舜氏作”。现代考 古认定:伏羲时代,在考古学上大约相当旧石器时代晚期。神农时代是我国新石器时代的早、 中期,黄帝时代,是新石器时代晚期向青铜时代过渡的时期[3]。传说中太昊伏羲生于陇西成纪 (今甘肃天水),徙治陈仓,都于陈宛丘(今河南淮阳),兄妹认亲、繁衍人类在野台(今河北新 乐)。至今,在甘肃天水自元代创建,重建于明代,历代修缮的伏羲庙(太昊宫),在河南省淮阳 县城北春秋有陵、汉以前有祠,唐宋诏立气势磅礴占地875亩的“天下第一陵”;在河北新乐市 自夏商周开始修建的伏羲台,在湖北神农架、湖北随州市厉山镇有神农氏陵墓,在河南省新郑 市西南的始祖山,建于汉代距今已两千多年的轩辕庙;在陕西黄陵县轩辕黄帝庙等。以及一些 地区至今延续的如甘肃天水每年的祭祖大典、农历二月二 (龙抬头)朝拜人祖、三月三(黄帝诞 辰)朝拜轩辕及其海外游子认祖归宗的朝拜大典;从传说神农氏生于农历正月初五到正月二 十形成祭祀,祈求五谷丰登;潮汕民间每年六月十五和十月十五早晚稻收成后,崇奉五谷神的 民俗中,至今仍然还能够真真切切感受得到三皇文化的存在。
有巢氏
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既是从天下第一文 章——伏羲画八卦,“一画开天地”开始。中华人 类这一画,标志着创造人文符号的开始,画出中 华人类新纪元,摆脱了结绳记事的原始记事方 式。人类能够从茹毛饮血到取火熟食,能够从垒 巢为宿到架屋而居,能够从结绳披麻到织布而 衣,能够从游猎生活到农耕定居等,应该说在伏 羲氏之前的远古智者,对中华文明的贡献功不可 没。伏羲是上古智者中的大梦先觉者,也是历史 发展的必然,让伏羲担当了用符号表达思想的创造,伏羲之前的有巢氏、燧人氏等等中华远 古先圣努力,同样是文化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文明。
有巢氏,构木为巢,避风雨、防潮湿、躲野兽。《韩非子•五蠹》记载:“上古之世,人 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悦之,使王天 下,号曰有巢氏(有窝、有巢的氏族)。”《礼记•礼运》记载:“昔者先王未有宫室,冬则 居营窟,夏则居槽巢……后圣有作,然后修火之利,范金合土以为台、榭、宫、室、牖、 户。”《素问•移精变气论》描述:“往古,人居禽兽之间,动作以避寒,阴居以避暑”。说 明原始先民从穴居到巢居,到黄帝修宫殿,再到后世医家把改善居住环境,选择房屋朝 向,谨慎起居,作为保健手段。在人类生存自我救助之初,构木为巢,就成为奠定中国 医学重视居处环境,对人类生命活动的思维影响。构木为巢,是中华民族早期人类的 “尚象制器”,从早期造房木料接头以草绳捆扎,到建房以“构件”稳固,发展到榫卯固 定大梁顶柱,瓦当修建,筑起王宫大殿等。这里没有类似西方上帝恩赐万物的伊甸园, 劳动创造器物才能使中华人类从旧石器时代走向新石器时代;“圣人作……而民悦之, 使王天下”反映出中华民族早期人类圣人为王的标准是“民悦”,关注“民生”是中华人 类“为王”的处世准则,自古由来。做事用器皿,做人讲道理。为王者,就必须关注民 生,“民本”思想自古由来,“使民悦”是中华民族的源文化。也正是由于一件件创造才 让圣人的作为载入史册,流传至今。
燧人氏钻燧取火,避寒冷,防腥臊,保肠胃。
《韩非子•五蠹》记载:“民食果窳蚌蛤,腥臊恶臭 而伤害腹胃,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 腥臊,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值得 提醒的是:中国大地上的火种是燧人氏在比象啄 木鸟或是自然雷击起火过程,通过“钻木”劳动过 程取得。而古希腊神话中的火种是普罗米修斯将 宇宙之父宙斯处偷得天庭的火种带给人类,成为 古奥林匹亚采集的火种,燃烧起奥林匹克圣火。
区别在于中国大地火种来自劳动创造,西方火种 来自天庭所赐。火的创造与发现是智慧与体力的 结合,体力和脑力劳动成为人类生存和保健的必 需,创造发明成为生存的必需。考古发现:在云南旧石器早期元谋人遗址化石层,出土了 大量的碳屑和两件烧骨,这表明170万年前元谋人在当时已学会用火了,也是目前所知 中华大地上最早的用火人。[4]而北京山顶洞人的用火遗迹——其厚厚的灰烬层,表明人 类已经能够保留火种。说明距今3万年左右的中华人类,已经从使用天然火过渡到了使 用人工火。“北京人”能够制造火和掌握火。[5]向火取暧,以暧驱寒,把温、熨、烫、烤、熏、 蒸、灸、炮、燔、烹、煎、炙等作为化腥臊、避免胃肠伤害的生存与救治手段。“火”不仅使人 类从石器到玉器、陶器,再到金属,成为文明社会的催化剂。火热,也启发了中医重视阳气 的文化。热饮食、热环境、热药性、热方法(温运、熏蒸、艾灸、浸泡、烤灯、摩擦等),成为治疗 疾病的手段。直至今天临证中,温肾壮阳、温运脾胃、温肺化饮、温通经络、温经散寒、温阳 利水、温阳化气等,也都是临床常规治法。这些看似简单原始的治疗方法,恐怕也都是最早 的医学发现,也是今天最没有伤害的返璞归真的原生态治疗手段。而且,标志着中华人类 从一个生食社会向熟食社会过渡的文明进步,肠胃也因此得以进化,避免和减少了“腥臊 多,害肠胃”。同时,生食熟吃,牙齿不用费力就能够对动物纤维的撕咬,牙齿变小,下颌不 用前凸,向现代人演化。《礼记•礼运》指出:“昔者先王……未有火化,食草木之实、鸟兽之 肉,饮其血,茹其毛……后圣有作,然后修火之利……以炮,以燔,以亨,以炙,以为醴酪”。 从《黄帝内经》记载因寒致病不在少数,《素问•举痛论》列举了十四种疼痛,其中十三种疼 痛都与寒邪相关。中华人类从离世后逝者的冰凉阴冷感受,造成对阴寒的恐惧,以及对温 热的向往。以至于灸、褽、烤、烧、灼、炮、烘、炙、炭、煅、爆、炸、烫、烊、焙、褒、熏、罐……都成 为用火的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延伸。发展到今天中医重视人体阳气,强调人在阳间靠阳气 的观点,温运驱寒、散寒等方法,多于寒凉清热的方法。《黄帝内经》所记载的养生和治疗疾 病方法,如《灵枢•痈疽》在翘荷汤中提出“厚衣,坐于釜上,令汗出至足”,一定是中华人类 先前生活或医学活动的总结,这些思想和方法直观有效地为中医药学发展留下烙印。人在 阳间靠阳气,忧患的就是伤阳。扶正祛邪总在权衡中,依据易经“慎以始终”的思想,尤其是 阳气还处于正在成长期的婴幼儿与阳气已经或正被消耗的老年阶段,保暖温阳、温运、温 化、温散、温通、扶阳、壮阳、回阳等治法,往往多于清热、泻下。所以临床上即便是需要使用 寒凉清热或泻下,也仅仅是为了保护阳气不受伤害的权宜之计,或许是年轻机体火热上炎 需要一时性清理,而并非是常规必须的方法。
河北新乐伏羲台的八卦台 与葫芦
第二节伏羲创建中华文明,八卦启发中医文化
合普文化礼仪器具,明代青玉英雄合卺 杯。青玉所制,鹰熊夹于双筒之间,鹰在 上,双爪攫熊耳,双翅展开脚踏熊身,贴于 两侧杯壁,熊在下,俯首贴地。意寓阴阳 相合,夫妻百年船,齡“英雄” o
伏羲,身上承载了太多的历史创造,是中华民族传说中的 天下第一王。闻一多通过《伏羲考》论证指出:伏羲、盘古均为 葫芦的拟人化。认为在陶器发明之前,寻找合适的取水器皿 是原始先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通过各种尝试(劳动人 民在生产与生活斗争过程中总结出来)逐渐认识到葫芦是最 适合的取水器皿,逐步形成制瓢技术,即所谓“匏析成瓢”,伏 羲氏最大可能本名是“匏析氏”;[6]世界各国神话传说都与洪 水相关,在洪水滔天的洪荒年代,人类克服水的困难成为关注 的重点,葫芦能够系在腰间,增强人在水中的浮力以便涉水渡 河,伏羲从葫芦中演化而来。“包瓜”,即匏瓜,也就是葫芦。 “匏析成瓢”也影响着几千年来的汉民族称“合卺”的结婚礼仪。“卺”就是瓢,把一个匏瓜 剖成两个瓢,新郎新娘各执一个合二为一,类似于现在交杯酒。以至也影响最早先民取土 造陶器都从形似葫芦开始,即所谓“依葫芦画瓢”。是一项足以与石器、火的发明、结网捕鱼 等相提并论的中华人类技术进步,“包瓜”也与“八卦”谐音。
从“混沌(太极)——葫芦(战洪水)——盘古(开天地)——
伏羲(创世)”转化演变的路径,在闻一多对伏羲的考证中逐 渐清晰起来。[7]。
“三皇五帝”世系位序的排列,在春秋战国到秦汉时 期即已确立,太昊伏羲氏位居“三皇之首”、“百王之先”。
《左传》、《管子》、《周易》、《庄子》、《国语》等先秦典籍 都有关于太昊伏羲的记述。不论伏羲作为洪荒年代的英 雄个体智者,或是一个部落数代、数十代杰出首领的群体 代表,集体智慧。从考古发现:由甘肃天水大地湾,经陕 西半坡遗址、河南三门峡、山西杏花村,再到河北新乐长 达2000多年,相距2000多公里至今尚存的、穿越时空的 伏羲文化带,都表明伏羲应该是中华上古文明的集大成 者。尽管伏羲的形象和事迹被传说和神话缠绕,学术界 对伏羲是人或是神以及他建立的丰功伟业众说纷纭。但是,伏羲作为中华民族的创世 英雄、华夏始祖与人文初祖的地位一直没有动摇过。从考古发现的汉代画像石棺上的 伏羲女娲图像,以及新疆阿斯塔纳群墓出土的唐代伏羲女娲帛画,至今在甘肃天水与 河北新乐现代人
展开
目录
目 录
编者的话
第一章三皇文化与中医(1)
第一节三皇神话传说与历史的关系(1)
第二节伏羲创建中华文明,八卦启发中医文化(4)
第三节神农为民遍尝百草,中华倡导药食同源(21)
第四节黄帝先祖开启文明之路,生存智慧始创中医药学(28)
参考文献(36)
第二章医易同源(37)
第一节易学“三易”与中医(37)
第二节医易同理(53)
参考文献(57)
第三章《黄帝内经》的成书与中医药学奠基(58)
第一节中医药学科成长历程考^ (59)
第二节《黄帝内经》成书2/ (64)
第三节《黄帝内经》对中医药学文化的影响”(67)
参考文献 (74)
第四章中医药文化核心理念与基本内涵(75)
第一节天人合中医药学的核心理念与医学模式(77)
第二节阴阳五行——中医药学的生命研究模型(94)
第三节以人为贵——中医药学的研究对象(126)
第四节颐养天年——中医药学的生存智慧与手段(138)
第五节治未病——中医药学的生存智慧与手段(157)
第六节淳德全道——中医药学的行为规则(163)
第七节生生不息——中医药学的目标(170)
参考文献(181)
第五章中西方医药学比较(184)
第一节不同地理的文化影响(184)
第二节中西方医药学对比(185)
第三节中医药学的自我反省(194)
第四节中西医优势互补(199)
参考文献(204)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