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利用各种数据平台发布广告可就不同了。
平台变化如此频繁,它们甚至都能被看成活生生的、会呼吸的事物。这也是为什么这些平台常被称为生态系统。像任何一种生态系统一样,平台也受到许多内外部因素影响,诸如新版本更新、消费者的状况、第三方开发者的工作情况等。为了理解平台,就需要构建深入的技术合作关系。对平台来说,设计品牌体验更像是设计软件而不是构思电视广告。你不用向NBc或MTV电台的工作人员示好,让他们播放你的新广告。如果你和微软或苹果等其他大型操作平台的关系不错,那肯定对你有所裨益。因为他们会让你在他们的平台开发之初就人驻,并帮助你理解下一代平台迭代的模式、新平台如何运作等。
下一代的平台技术和品牌呈现之间有以下三大趋势:创意的民主化、合作的增加、将品牌重新想象成一种服务。三者对于未来的商业活动都有很大的影响力。三者结合会重新塑造营销组织和广告机构的创作过程。为了让你理解它们如何运作,我们将深入研究这三种趋势。不过在这之前我们需要后退一步,先看看创意过程一直以来都发生过哪些变化。广告狂人之死与创意科技师之生
很多人对广告创意的认识可能来自于《广告狂人》这部获奖颇多的剧集。它讲述的是20世纪60年代纽约一家广告公司的奋斗与辉煌历程。主人公唐·德雷普(DonDraper)出生于大萧条时期,是一名越战老兵,在广告业第一波创意革命潮流来临之际因为颇有想法而崭露头角。那时正是比尔·伯恩巴克的“柠檬”(不合格的车)“想想小的好处”这样的广告创意盛行的时代,这些创意使得一些大众品牌峰回路转、广受欢迎。
对德雷普来说,创意过程是这样的:宿醉之后晕沉沉地走进办公室,喝点咖啡,或者再吃个甜甜圈,在沙发上小睡一会儿,然后开会,朝下属大嚷大叫,面见客户再怒气冲冲地把他骂走,吃顿配有威士忌的午餐,再睡一觉,朝人大喊,再睡,最后在5点钟下班。
尽管对这个过程的描述有些夸张,但确实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广告行业对于创意的理解。几十年来,广告创意者就像是业余电影制作人,他们自编自导,有时甚至在自己的“电影”里充当主演。他们会对某个创意施加最大的影响力并创造发行出“电影”。20世纪90年代中期,资深创意总监——唐·德雷普在现实中的角色,有着巨大的掌控力。他们的创意来自于长时间的规划、闭门苦想、高昂的制作开支,还要由付费媒体特别是电台进行巨额投资。能获得戛纳金奖的影视广告作品(戛纳国际广告节相当于广告界的奥斯卡),可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创作出来的。其创意总监,往往是受挫的小说家或剧作家,他们在广告界努力创作出卖座的艺术作品。
现在,这些都改变了。尽管大预算的电视广告对某些品牌仍然很重要,但它们也只是营销活动的一部分。受到启发的企业明白电视时代的传媒特征需要被重新思考(即便不是被整个推翻)。过去只有个体的构思,如今有了合作;过去是反馈或迭代,现在则是共同创作;过去需要创意的地方,现在有了专门的创意技术师,技术在此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现在回忆起来,在数据营销早期,全是弹出层和横幅广告,传统的广告创意被硬塞人一系列所谓的专为互联网设计的广告模板中。这是整合营销传播时期,企业开始尝试理解日益增加的消费者接触点。
……
展开
蒂姆·阿姆斯特朗(Tim Armstrong)
AOL公司主席兼CEO
我们正处于科技和营销相互交融的时代,作为CEO,我知道理解和适应这种强大的变化是至关重要的。《大融合》不仅仅解释了诸如大数据、云计算、普适计算等全新科技手段的价值,还解释了领导者该如何赋予团队持续发展的力量。它应该会引发一些非常有意义的交流。
山塔努·纳拉延(Shantanu Narayen)
Adobe公司总裁兼CEO
《大融合》展示了建立在合作创新基础上的未来视角,通过剖析AXE、奥迪、奔驰、亚马逊、苹果公司、谷歌等企业植入融合性思维、带来市场新秩序的过程,展示了令人信服的未来图景,那时创意与科技相互交融,大数据将成为非常有力的武器。
保罗·肯普罗宾逊(Paul Kemp-Robertson)
Contagious Communications杂志共同创办人兼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