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曾经很艰辛
要做出一款顶级智能手机,必须要有一流的软、硬件。开工厂不是雷军的强项,所以雷军希望小米和苹果一样走代工的道路。于是,他开始寻求合作。但是没有想到,这个过程却异常艰难。
手机供货方一般都有一个习惯,总是希望合作方大批量地生产,他们可以大批量地供货。但这样当然会有风险,一旦产生大量库存,有可能会拖垮一个新成立的公司。雷军当然不希望小米手机一开始就大批量生产。但这样供货商就难找,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刚刚初创的小米的生产难度。
刚开始的时候,雷军对供货商恨得牙痒痒,但是转念一想,他明白了其中的道理。手机的很多器件都是定制的,需要供货方自己掏研发费用,而小米只是个雏形,供货商也不了解小米。这些供货商看过太多的公司破产,自然有了心理防备。即便是和供货商十分熟悉的周光平,供货商也只是热情地将他请进去,然后绕着弯子再将他请出来。
雷军开始一家一家地拜访供货商,一家一家地和他们谈,让他们足够了解自己,了解小米。这样一段时间下来,情况才慢慢开始好转,终于为小米找齐了供货商,包括夏普、三星、TPK、Wintek和德赛等,多数都是苹果的供应商。
供货商敲定后,在检测环节,雷军对质量是精益求精的。小米手机生产出来之后,在几个月的漫长测试过程中,要经历高低温测试、水冲、粉尘、五轮抗摔实验等各种严格的性能测试,以保证产品的质量。
就这样,小米的供应商和质量问题暂时性地解决了。
2011年 8月 16日小米手机发布会后,小米手机就一直处于疯狂的销售火爆状态。
按照以往国内手机销售的经验,雷军给小米定下的销售目标是 30万台,两周内他备了 10万台手机的货,感觉这个量已经是上限了。一般国内手机单款能达到这个成绩就很不错了,所以,他在供货商那边下的订单并不多。但是小米手机一经发售,其火爆的场面远远超出他的预料。
但这看似完美的结果却让雷军有些哭笑不得,他没有时间享受喜悦的心情,因为当务之急是解决小米的产能问题。这是一个十分复杂的事情。小米的上百个零件都来自不同的供货商,保证小米的供货,就必须要同时协调好所有的供应商。只要有一个环节出了问题,就可能牵一发而动全身,使小米的供货速度跟不上。泰国洪水爆发的时候,就影响到当地一些供货商的生产,直接导致小米手机延缓发货。这件事情给雷军敲了一个警钟。
小米手机最初的代工厂只有英华达一家,它是第一次生产小米手机,需要一定的磨合期才能进入量产阶段。其他的供应商也基本上面临同样的问题。但是小米手机出人意料的预定量却要求厂家必须以最快的速度量产,这对小米公司、英华达和其他的供应商都是一个不小的压力。
困扰雷军的还有另外一个问题,几乎所有的小米供应商都要求提前三个月订货,这样一来,产量的不足就更加严重了。
供货的问题一时半会儿是解决不了的,确实需要时间,不是人为力量就能改变的。于是,在预订的过程中,雷军将小米的发售时间和预订时间改成了一个半月,以缓解供货给工厂带来的压力。
尽管在这之前,雷军已经发售了一批工程样机给发烧友用以测试,但是到了投产的时候还是出现了一些问题。工程样机的芯片是韩国三星工厂生产的,但是量产后的第一批机器使用的是台湾三星工厂生产的。同样是三星的产品,来自台湾的芯片却出现了虚焊,导致手机没法使用,结果雷军又花了两三个星期处理这个问题。这是雷军始料未及的。
为了方便使用,小米手机采取了斜面扣的设计,这对于模具的精确度要求极高。生产出来之后,一部分小米手机出现了后盖不紧的问题,而代工厂始终都不能完全达到要求。没有办法,雷军最后不得不决定去掉斜面的设计。
各种各样的问题接踵而来,雷军的压力非常大。就在雷军最艰难的时候,有人对他说,只要过了 10万部大关就会一马平川,因为整个供应链需要大量的试产来磨合,让整个生产流程跑顺,以保证稳定的质量和产量。
这个过程经历了好几个月,雷军一直处于重压和忐忑不安中。到了 11月底,10万部的门槛才迈了过去,雷军终于松了一口气:“现在容易多了!”
而最初的 10万张订单,却开始考验雷军的电商模式。像手机生产一样,电子商务的流程也需要一段时间来发现和解决问题。一周之内发售 10万部手机,意味着一天要发出去 1.5万张订单。小米有好几家快递服务商,但是很多工作还需要小米公司自己来完成,单单打印订单和装货,就让不足 400人的团队忙得团团转。
鉴于一家代工厂难免出现意外情况,雷军签下了第二家代工厂商富士康,其他的大部分手机零件也都找到了第二供应商,在手机的产能上应该不会遇到太大的问题。不过在产能和订单大幅提升后,小米公司的渠道和售后开始面临更大的压力,雷军又着手处理这边的问题……
终于,小米渐渐地走上了轨道。但是雷军的梦想不只是做一家成功的手机公司,而是做一家移动互联网公司。小米是雷军移动互联网梦想的一个载体,接下来他要做的是在小米手机上衍生出各种互联网增值服务。
雷军知道,这同样任重道远,同样会和小米手机一样经历重重磨难和艰辛。但是,过了小米手机生产这一关,雷军已经有了更多的信心。
小米 =苹果 +Facebook
小米豪华团队拼图完成时,雷军就向他的团队提出自己的理念:小米要同时涉足硬件、操作系统、互联网应用三个层面。只有三者结合在一起,小米手机才能将整体体验做到最优化。
酷爱玩手机的雷军曾经将苹果和微软、谷歌、摩托罗拉三家的手机做了一个对比,他发现,苹果就是将后三家公司的优势融合了起来。尽管后三家公司在某一方面是超过苹果的,但是综合起来,却被苹果远远地甩在了后面。雷军得出一个结论:要想成功创办一家移动互联网企业,就要做到软件、硬件和移动互联网三种资源的高度匹配。
小米创立之初,雷军就有一个想法,要将小米做成“铁人三项”(“铁人三项”是 2000年悉尼奥运会新设的比赛项目,先进行 1.5公里的游泳,然后是 40公里的自行车比赛,最后是 10公里的长跑。所有选手一齐出发,三段比赛之间不能有任何停顿。而各段比赛之间的转换对运动员的成绩也非常关键。)公司,即MIUI、米聊、小米手机,这才有了七个创始人分别来自软件、硬件、互联网领域著名企业微软、谷歌、摩托罗拉,甚至一半以上的研发队伍都是来自这三家公司的豪华阵容。并且,他还为小米选择了包括夏普、三星、TPK、Wintek和德赛等在内的生产商,这当中多数都是苹果的供应商。
一开始,雷军并没有找到占领手机阵地的切入点。小米团队做了一个小产品“小米司机”,用户可以用它查询违章纪录。但是,这个小产品推出以后,用户体验却不尽如人意。如果没有违章,用户查不到任何记录;而若是查到违章的话,用户又极其郁闷。后来,团队又做了不少小产品,但是都没能为小米手机进入市场找到缺口。
后来 Kik(手机通讯录社交软件)的出现,给了雷军灵感,但是,另一个想法却让他有些犹豫。他觉得自己这样做有抄袭的嫌疑,这样一来就违背了自主创新的原则。但很快他就将这种想法归零了。微创新也是创新。于是,雷军决定模仿 Kik做一款即时通信软件。
一个月后,米聊问世,并且很快成为小米的先锋。上线半年,米聊的注册用户就已经达到 200万,成为小米重点打造的互联网产品。
对比 Kik和米聊的生存环境,雷军发现国内的短信资费比国外低,还有飞信这样的产品,这样一来,米聊如果变成和短信一样的东西,就没戏了。于是,他又将米聊的定位改成一种用来闲聊的工具。但这却和 QQ狭路相逢。很多用户已经将熟人链接都转移到 QQ上,并且腾讯已经将这个又顺延到手机上,这样一来,米聊就没有了竞争性。
不过雷军又发现了 QQ的一个缺陷:必须双方都在线,QQ才能发挥作用。于是,雷军就将这个当成了突破点,把米聊变成这样一种通信工具:和通讯录紧密相连,换号之后不用群发信息告知,以前通讯录上的朋友一样能在米聊上找到你,发短信打电话不受任何影响。
于是,米聊就渐渐地实现了和 QQ一样的功能,并且可以从开心网或人人网导入个人资料和好友关系,制作自己的名片。这些实名制的社区通常有用户的姓名、照片、工作单位或者学校。如此一来,米聊就相当于一个实名制的数据库,实现了好友推送“你可能认识的人”的强大功能,也就是通讯录中有你的手机号但你可能已经丢了他号码的朋友。用户还可以根据米聊号、用户名、学校、单位等信息进行查询。
作为微博的活跃用户,雷军又从微博上面得到了启示:因为微博上的内容人人都能看到,所以发微博的人心理上是有压力的。他想,如果米聊能解除这样的压力就好了。在这种想法的驱动下,米聊的广播变成只针对封闭链接的好友,可以随心所欲地记录生活琐事。如果用户看到好友转发了别人的消息,还可以点过去看那人的名片,再决定要不要添加对方为好友。
在 200万注册用户中,有 60% -70%的使用者是年轻人,用户群体正从 IT圈向学生族群发展。米聊最活跃的使用时间是中午的 10 -12点,以及晚上的 10 -12点。渐渐地,雷军从米聊用户的统计数据中总结出了一条规律:用户的使用需求并不是以通讯需求为主,更多的是娱乐需求。这个时候,雷军对于米聊的定位开始明朗化了。他想起了 Facebook,一个奇妙的设想在他的脑海中形成,若是在小米上安装这样一个软件,那该是多么完美的组合!
于是,米聊渐渐地发展成一个类似于 Facebook的产品:依靠手机通讯录的关系建立米聊 ID,而后围绕这个 ID捆绑更多的社交产品。米聊的“好友”也采用双向认证机制,这就能足够地保证用户的隐私性,为用户自由的聊天氛围提供保障;而“广播”则是公共墙,未来或采用单向关系往微博方向转变,并支持图片分享。用户在填写“名片”后,系统将根据名片中的关键词自动推荐与用户匹配的好友。随后,米聊与小米科技旗下产品,基于 Android的手机操作系统 MIUI进行了整合。
这样,一个“Facebook”就在集合了苹果“铁人三项”的手机上扎根落户了,对此,雷军形象地说:小米 =苹果+Facebook。
但雷军不认为这是简单地将两者模仿叠加,他说:“互联网行业的规律:击败雅虎的不是另外一个雅虎,是谷歌;击败谷歌的是 Facebook。做中国的苹果根本没戏。再看长久一些,你一定会发现小米和苹果走了完全不同的道路。”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