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娱乐何为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21704815
  • 作      者:
    (德)韩炳哲著
  • 出 版 社 :
    中信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出版日期:
    2019
收藏
作者简介

韩炳哲(Byung-Chul Han),1959年生于韩国首尔,80年代在韩国学习冶金学,之后远渡重洋,到德国学习哲学和德国文学,以及天主教神学。他先后在弗莱堡和慕尼黑学习,并于1994年在弗莱堡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他的博士论文写的是海德格尔。之后,他去了瑞士的巴塞尔大学任教,在2010年,他曾短暂地在卡尔斯鲁厄建筑与艺术大学待过,2012年才正式任教于德国柏林艺术大学,他现在的主要兴趣是18-20世纪的伦理学、社会哲学、现象学、文化哲学、美学、宗教学、媒体理论,等等。他在柏林艺术大学有一个自己的研究工作室。韩炳哲在欧洲已是越来越广为人知的一位哲学家,德国新生代思想家之一。简明的文风,犀利的思想,韩炳哲关于当代社会的分析批判是重要而富有启发性的。

展开
内容介绍

现在,娱乐的无处不在预示着全新的事物即将来临。人们对世界和现实的理解开始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今天,娱乐升级成为一种新式范例,即一种新的决定什么具有处世能力、什么没有,也就是决定什么是存在者的存在模式。因此,现实本身呈现出一种特殊的娱乐效果。

娱乐的绝对化导致世界变成享乐的世界,受难精神将这样的世界解释和贬低为沉沦、虚无,甚至是非在。然而,受难和娱乐其实并不完全相异。娱乐的纯粹无意义与受难的纯粹意义是紧密相邻的。

小丑的微笑与痛苦之人痛苦扭曲的表情看起来惊人地相似。

 

韩炳哲创造了一种他个人独有的思想传统。

——周日世界报(Welt am Sonntag)

---------------

韩炳哲作品系列(见识城邦出品)

《精神政治学》

Psychopolitik

《爱欲之死》

Agonie des Eros

《在群中》

Im Schwarm

《他者的消失》

Die Austreibung des Anderen

《倦怠社会》

Müdigkeitsgesellschaft

《娱乐何为》

Gute Unterhaltung

《暴力拓扑学》

Topologie der Gewalt

《透明社会》

Transparenzgesellschaft

《美的救赎》

Die Errettung des Schönen


展开
精彩书评

阅读韩炳哲的作品,无论如何都是富有才思智慧的享受。

——阿兰•巴迪欧(Alain Badiou),法国哲学家

韩炳哲属于这一类哲学家,在他们之前,没有人寻求改变世界之道,甚至没有人充分意识到这种改变的必要性。

——《高等教育内部参考》(Inside Higher Ed)

韩炳哲揭示出,在大数据时代,批判理论将且必将重整旗鼓。

——威尔•戴维斯(Will Davies)

大数据时代形成的纷繁现象,需要新的哲学思维和框架,韩炳哲的几本书堪称*敏锐、*犀利的时代探测器,是大数据时代的哲学批判指南。

——思郁,自由写作者

德国哲学家韩炳哲的几本小书,大题小做、举重若轻,触及现代人生活的多个层面,是东西方人文精神碰撞的结晶,走进了读者的心灵。

——何道宽,资深翻译家,深圳大学

韩炳哲进一步揭示了数字时代人所面临的困境:我们痴迷于数字媒体从而被重新编程,然而对于后果如何却陷入了盲目和麻木。在群里,每个人都是个人,但每个人又都不是他自己。

——张志伟,哲学史家,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

韩炳哲以其哲学的睿智与分析的犀利,迫使我们去反思数字网络媒体时代的生存情调与伦理处境。……在他的思考中透露出东方哲人的细腻与韵味。

——夏可君,哲学家与策展人,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

韩炳哲,这位德国哲学训练、韩国文化浸润的思想性学者,激活了我们早已麻木的爱欲能力。

——林光华,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

大数据的应用,让一切都变得越来越精准……在这样的时代,个体的空间与自由需要重新被思考,重新被定义。

——郑悦,《IT经理世界》杂志

对新自由主义与数字化阶级社会的分析,不仅仅是一项哲学知识考古学的工作,它在根本上是政治性的,其答案就在于尼采、海德格尔与德里达等哲学家对主体的**性之中。

——毛竹,《世界哲学》杂志

韩炳哲的哲思充满灵性,锋芒毕现。……以其一贯的犀利,带给我凝视深渊的勇气。

——贾克防,西北师大哲学系

韩炳哲是互联网时代的精神分析师,在他精确、冷静的诊断之下,智能手机、社交媒体、大数据、物联网种种技术进步都显示出新自由主义秩序对于人类生活的全面宰制。……用短小精悍的文字,与福柯、阿多诺、列维纳斯、阿甘本进行思想碰撞,揭示出这个时代的严峻危机。

——杨小刚,中山大学哲学系

如果你想入哲学之门,你就看这位韩裔德国籍大叔的作品,你可以在阅读中认识众多哲学家,然后选择你喜欢的逐个进一步了解,他将大咖们的哲学思想与我们生活中每天都会接触到的话题糅合在一起,让你明白,这个世界原来如此啊!

——关玉红,大连外国语大学德语系


展开
精彩书摘

解悟

真正的诗之所以成为真正的诗,

是因为它像现世的福音那样,

借其内涵的明朗,外表的舒畅,

使我们得以摆脱

压在肩上的尘世重负。

——约翰•沃尔夫冈•歌德(Johann Wolfgang Goethe)

严格区别于单纯娱乐艺术的真正艺术或严肃艺术,其形成伴随着不同的二分应力关系,例如,理智、精神之于感性,又如超越性之于内在性。二分法是典型的西方思维方式。相反,东亚的思维方式则遵循互补的原则。支配存在的,不是刚性的对立,而是相互依存,彼此协调。因此,东亚没有出现那种精神之于感性的二分法,只有低等的思想、仅仅满足感官需求的艺术才建立在这种二分法的基础上。艺术自治的思想或真理和艺术的密切交合(Engführung)对东亚文化而言亦颇生疏。真理未经受难,则要忍受现实中存在的谬误所带来的痛苦,东亚的艺术就是没有被真理受难主导的艺术。这种艺术无法输出与必须被否定的现实世界相对立的乌托邦。东亚艺术是没有否定性的。相反,它首先是具有肯定性和娱乐性的事物。

日本短诗,也叫俳句,外文名为Haiku,在西方几乎仅仅因为其禅宗佛教精神而被知悉。一句著名的俗语说,“俳句”是“一种解悟”。俳句表达了一种启迪或救赎。罗兰•巴特(Roland Barthes)认为,俳句遵循的是一种特别的形而上学:“俳句……遵循没有主题及元神的形而上学,类似于佛教的无(Mu)或禅宗的悟(Satori)。”在巴特看来,俳句是一种语言的冒险,它“触及语言最外层的、近乎……带着冒险光彩的边缘”。这使语言获得救赎,摆脱了表意的强制。

冬天的风刮过来。

猫的眼睛

眨了一眨。

巴特认为,俳句“只”(原文如此!)是禅宗精神冒险的“文学分支”。禅宗是“一种用来终止语言,切断我们那种即便熟睡时也不停止在内心发射信号的无线电话的强有力方法……如此便可以清空灵魂中那无法克制的喋喋不休,使其干涸并缄默”。

巴特似乎忽略了一点,那就是俳句不但没有终止语言,反而以自己的方式表现出真正啰嗦和娱乐的效果。

良月若

安柄,

绝似佳团扇!

展开
目录

再版前言 1

前  言 3

甜蜜十字架 5

蝶  梦 33

关于奢侈 53

解  悟 65

道德的娱乐 81

健康的娱乐 95

存在作为受难 111

饥饿艺术家 141

泰然任之 153

娱乐之元理论 163

注  释 173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