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编剧解忧相谈室.初诊篇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41158391
  • 作      者:
    (日)三宅隆太著
  • 出 版 社 :
    四川文艺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1
收藏
内容介绍

著者简介

三宅隆太,日本编剧、电影导演、剧本医生、心理咨询师。曾任若松制作副导演,后转职为自由摄影师与照明技师,参与大量影视剧制作。此外,他以剧本医生的身份参与了诸多电影项目,不乏好莱坞作品,并执教于东京艺术大学研究生院等高校及其他编剧培训学校。

三宅参与编剧的电影作品有:《剧场灵》(2015)、《黑百合小区》(2013)、《凌晨是神的时间》(2011)、《怪谈新耳袋:怪奇》(2010)、《咒怨:白老妇》(2009),电视剧作品有:《世界奇妙物语25周年秋季特别篇》(2015)、《黑百合小区:序章》(2013)、《古代少女队Dogoon V》(2010)、《毛骨悚然撞鬼经》系列等。

 

译者简介

史逸青,翻译与电影爱好者,毕业于上海外国语大学日语语言文学专业。


展开
精彩书评

名人推荐

剧本是反映复杂人心的东西。本书并不直接诊断剧本,而是直指人心,让人更投入地享受创作,治愈自己,给了我极大的勇气。不仅适用于有志成为编剧的人,如果你想要尝试创作小说,我也推荐你读一读它。真想请三宅老师做我小说的“常务医生”呀!

——日本知名作家

 

这本书很可能会颠覆你对事物的看法,不想从迷惑中醒来的人千万别看!听三宅先生讲话,让我觉得对影视剧的看法完全升级了!本书深刻展示了创作的真实思考流程,实在是剧作教材的集大成者,不单单希望成为编剧的人,我向所有对“故事”感兴趣的人都大力推荐。

——知名电台访谈Lime Star主持人宇多丸

 

媒体推荐                                   

在书店,这本书摆在影视类的书架上,跟其他剧作书放在一起,这倒也没错。但这本书辐射的范围远超电影和动画剧本怎么写的问题,甚至超越了如何创作游戏、漫画、小说的问题,到达了“如何生活”的层面。我把这本书当作“幸福论”来读。

——日本亚马逊读者

 

虽然“人际关系课”和这本书所用的“临床方法”有所不同,但归根结底人生观是共通的。“编剧逃跑的话,登场人物也无法面对问题”,这里很有趣,剧本不知不觉变得荒唐的时候,编剧可能需要意识到,自己正被“未结清的过去”束缚着。

——日本亚马逊读者


展开
精彩书摘

第1章

探索你的世界观

 

●“好人”就能引起共鸣?

接下来,我们谈一下厌恶的人(令你感到不快的人)为何能够成为主人公。通常来说,成为主人公的条件,就是能够引起他人的共鸣。

当然,这条规律本身并没有问题。

但是,业余作家,尤其是“窗边系”作家,对于“能够引起共鸣”这一点的理解容易浮于表面。

到头来,作品多是单纯地以“品行端正的人”或“好人”为主人公。在选定主人公之际,总是难以逃脱中规中矩,注重保持社会性平衡的类型。

编剧们之所以会这样去写,也许是因为他们盲信或是片面地断定,只有将好人作为主人公,才会被一般人(也就是观众)接受。

但这样想是不行的,或许在平时的生活中,“品行端正的人”和“好人”更容易相处,然而在剧本中,他们就不一定能够引起共鸣了。

因为“好人”极易“沦落”为“好好先生”。

话说回来,绝对意义上的“品行端正的人”和“好人”,真的存在吗?

无论何人,都会有其特有的乖僻之处。

正是那些乖僻,造就了每个人身上最为与众不同的部分,甚至构成了一个人物的魅力点。

平日观察他人的时候,切忌肤浅、单方面地了解一个人。

常识的重要性,可谓是不言而喻。

缺乏常识,就难以正常地生活,也会逐渐与社会脱节。

但问题在于,若是过分拘泥于常识,当眼前出现行为超脱常识的人时,会条件反射一般十分恼火或是受到惊吓,极难保持冷静。

常识终究只是常识,无须“上纲上线”。

有些时候是轮不到社会公认的常识来指手画脚的,你的感觉和思考更为关键。

换言之,意识到“个人的思索和考量”是十分重要的。

如果你对自身不能够进行有深度的思考,那么,你就很难以旁观者的身份,看透旁人的行动以及其中蕴含的真意。

在我看来,无论是评阅剧本,还是身处现实世界,在评判人物之际,个人的思考都是颇有分量的关键点。

当然,如果你不管缘由不问状况,坚持表示难以容忍,无法原谅违背常识者的话,那么这种抗拒和反对,就无疑是你的个性,也是你的世界观。这样强烈而清晰的想法,也能够成为创作者强有力的武器。

然而,如果你只是觉得“在社会上,违反常识的人不是好人,这已经成了约定俗成的规则。既然如此,想必他们是真的品行不正吧”,并基于这样的想法去评价、审定他人,那你需要再考虑一下了。

因为,那并非“真正的你”所给出的评价或是判断,只不过是对“常识”的现学现卖而已。

●常识的陷阱

假设你想写一个剧本,目的是希望观众能认真思考一下“杀人的对与错”这个主题。

这个时候,写下“杀人是绝对禁止的行为”之类的内容,是没什么意义的。

因为,那是理所应当的(常识)。

将理所应当的事情理所当然地描述出来,实在是难以打动读者的心。读者读过之后,除了发出“嗯,的确”“对,确实如此”之类平淡的附和之外,再无其他回应。

在读完剧本,或是电影结束的那一刻,观众们想必已经忘记了故事的主题。

现在换一种思路来看这个问题。如果是描述了“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有必要采取杀人这一行为”的剧本,观众的反应会如何呢?

观众们也许会感到出离愤怒:“简直是胡说八道!不管有怎样的理由,杀人行为都是不能容忍的!”也许会回想自身的经历,对比自身的价值观加以评论:“杀人当然是不可以的,

但我也曾经那样想过。”

这样来写“杀人的对与错”,就能够引起观众对这个问题的深思了。

如此设定,带动了观众情绪的波动。情绪的起伏,促使观众围绕着“杀人的对与错”这个议题层层发掘,深度思索。

无论如何,提高写作意识,需要将常识先抛之脑后。

在写作的时候,你并不是芸芸众生的一员,而是只以“你”为名的独立个体。

●引人共鸣的人物究竟如何?

那么,“引人共鸣的人物形象”,究竟是怎样的呢?

“引人共鸣的人物”,应是令人无法忽视的人,令人不得不在意的人。

观众会想要更多地了解那个人,了解他的遭遇,想要看他最后是如何解决了问题。

在你的伦理观中,“相处时让你心情愉悦的人(喜欢的人)”即是你所认可的人。你会衷心希望这种人过得开心,希望能够见证他最终收获幸福。

另一方面,从你的伦理观来看,让你感到不快的人(讨厌的人)属于你不认可的人。在想到讨厌的人的时候,你的内心有何反应?完全没有波澜吗?

恐怕不会无动于衷吧,难道不会感到愤怒或是暴躁吗?

想到讨厌的人,内心应该会出现“那家伙真是不可原谅!不得好死!”的想法,令你如鲠在喉,愤恨之气难以平息。

事实上,这样激愤的感觉,也可以说是一种“共鸣”。

●为主人公制造绝境

从古至今,增强故事情节推动力的方法只有一个。

那就是为主人公制造绝境。

人这种生物在被逼迫到极限时,断然不会逃避或束手就擒,而必定会主动出击。

主动采取行动,强化自身与世界和他人的联系,他所处的事件状况也会随之变化,事态得以进一步发展。实际上,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也是如此行动的。

这样重要的事实,同样可以运用到剧本写作中。

“窗边系”剧本的弱点之一,就是主人公并未被逼迫到绝境。

大部分“窗边系”作家,都有将与自己相似的人选定为主人公的倾向。

这种选择本身并非坏事,问题在于,因为作者自身在主观上与主人公太过步调一致,不知不觉中就会过于娇惯自己笔下的主人公,很难施以严酷的磨砺。

受到作者宠爱的登场人物一贯十分保守,绝不会自发采取任何行动。

这与在过分保护下长大的孩子是一样的。在与外界接触的时候缺乏自信,畏惧失败,在内心给自己设定种种限制,宛如戴上了枷锁,总是沉闷地苦恼着。结果,也只能在窗边陷入无尽的思虑。

归根结底,是主人公过于依赖作者了。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