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感受的分析:完美主义与强迫性人格的心理咨询与治疗:counceling and psychotherapy on perfectionism and obsessive-compulsive personality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1715302
  • 作      者:
    訾非著
  • 出 版 社 :
    中央编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2
收藏
编辑推荐
  《感受的分析:完美主义与强迫性人格的心理咨询与治疗》既是一部阐释人格结构和人格障碍的理论著作,又是解述强迫性人格障碍的心理治疗技术的工具书。作者在充分了解既往理论与方法的基础上,发展了新的理论与方法,使著作体现出多方面的创新性。
展开
作者简介
  訾非,男,1970年生,安徽滁州人。1992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获学士学位。1996-2003年留学美国,先后在德克萨斯理工大学和佐治亚大学求学,2003年5月毕业于佐治亚大学教育心理系托兰斯创造力和资优研究中心,获博士学位。2003年5月-2005年5月为北京大学心理系博士后。现为北京林业大学人文学院心理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心理学会注册心理师,北京市心理学会理事。主要研究领域为人格与社会心理学、心理咨询与治疗,曾出版著作《完美主义研究》,出版译著《精神分析治愈之道》、《心理勇气》、《心理学研究手册》等。
展开
内容介绍
  《感受的分析:完美主义与强迫性人格的心理咨询与治疗》集合了作者多年在强迫性人格障碍及相关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的治疗领域的研究与实践成果,是国内第一部系统介绍强迫性人格障碍治疗的学术专著。作者把精神分析与东方的正念技术(mindfulness)相结合,融入了认知一行为、叙事和人本主义等疗法的理念,在此基础上发展了新的理论与方法,形成了一种整合的治疗模式。作者提出了动机组合、施惠者偏差、良知勇气等概念,概括了强迫性人格障碍者的四级自恋式人格结构模型,并把阴性与阳性自恋的对立冲突视作强迫性人格障碍的核心致病因素,构建了感受解析、内感体察、感受转化、感受释梦等治疗技术。《感受的分析:完美主义与强迫性人格的心理咨询与治疗》也对临床研究方法的科学性、心理现象的因果判断的本质、俄狄浦斯情结、生态主义的心理治疗等一系列临床心理学基本问题进行了探讨。
展开
精彩书摘

  强迫性人格者的四极自恋式内在关系结构
  强迫性人格者普遍具有矛盾的自体(self)意识和他者意识。首先,他们拥有夸大的自体(grandiose self),倾向于认为自己是特殊、不同寻常的。笔者在临床工作中发现,多数强迫性人格者报告在儿童、青少年期认为自己全能(无所不能)和(或)超能(比任何人都更有能力),甚至认为自己拥有超自然的力量(例如认为通过修炼可确保自己和家人不死)。强迫性人格者的自体完全感(人格上的完美、无可指责、没有缺陷)、全能感(样样都能)和超能感(比所有的人都有能力)作为强大的动力,推动自体逐渐发展出对非凡成就、权力和地位的强烈追求。
  不过,强迫性人格者的自体在夸大之外,还同时具有一个截然相反的状态:常感自己一无是处、特别弱小、有致命的缺陷--我们可以把此种自体状态称作“渺小化”。与这渺小化自体(insignificant self)相关的是羞耻感(认为自体是糟糕的、不被人喜欢的、有罪的)、无能感(任何事情都做不好)和低能感(比任何人都差、都要弱小)。强迫性人格者常用“自卑”、“不自信”等词语形容自己的这个状态。
  强迫性人格者兼具夸大自体和渺小化自体,兼有完全/全能/超能感和羞耻/无能/低能感,他们希望自己十全十美、非同寻常,需要来自他人的过度赞美,同时又会表现得很低调、谦卑、有负罪感。因此,强迫性人格者既有阳性自恋的特点,也有阴性自恋的特点。
  强迫性人格者的两种极端的自体意识,不但同时存在,也有互动关系。在本质上,强迫性人格的自体意识是弱小的,对全能、超能的渴求是对弱小的自体意识的补偿。这种补偿构成了对自体进行夸大并维持夸大自体的最强烈的动力。也就是说,强迫性人格者的阴性自恋是更为稳固的成分,该成分对阳性自恋起到强化作用。
  在强迫性人格的“内化的客体”,也即他者这一端,也有这种二元对立的性质。一方面,强迫性人格者逸想(fantasize)完美的他者形象(可称为“神化他者”,apotheosized others),并相信全心全意、十全十美的客体的存在,且在现实中寻求相应的客体。他们的神化他者包括神化的权威他者和神化的非权威他者。他们对于自己认同的权威他者(偶像)的崇拜是神化的,相信对方有神奇的能力和德性,希望得到权威他者的无微不至的支持和关怀。除了权威他者,他们也希望得到非权威他者的全心全意的支持和赞美。他们还需要另一类介于权威他者和非权威他者之间的他者,此类他者作为自体的“伙伴”而存在,被Kohut称为“孪生自体客体”。
  强迫性人格者内心又有极端邪恶、残缺的他者的形象--魔化他者(demonized others)--并在现实生活中把这种形象投射出去。
  正如两种自体意识,两种他者意识也是在充满张力的状态中互动,强迫性人格者眼中的那个完美、理想的偶像,或者那些可爱的非权威他人,经常转化为低劣、邪恶的魔鬼。相反的情况也并不鲜见。那个“邪恶、低劣的魔鬼”,一旦让自体感受到了来自他者的关爱和赞美,也会变成美好的天使。
  并不是强迫性人格者的所有的自体成分都是被夸大或渺小化的,也不是所有的他者成分都被神化或魔化的,但是被夸张的自体、被神魔化的他者是其内在动机过程的核心,它们构成了一种独特的自恋结构,笔者称之为“四极自恋式关系结构”(quadripolar narcissistic relations structure)。图3.2.1描绘了这种关系结构的四个核心成分的互动关系。
  自体意识和他者意识这两极之间,也不断发生相互转化。神化他者本是自体寻求保护、获得认可的对象,同时也会成为自体模仿和渴望认同的对象。这种从神化他者向自体的转化,似乎是人类天然的趋势。观察儿童的行为我们就能够发现,就神化他者中的权威他者向自体的转化而言,从幼儿园阶段直到小学低年级,过家家、扮演英雄任务、模仿明星等活动是孩子们游戏的核心内容之一。另一方面,神化权威他者在现实中的对应客体,也会主动地诱导自体向神化权威客体的认同。他们会说:“如果你……,你长大了就会像我这样……”或者说“你叔叔毕业于XX大学,你将来也……”或者说“妈妈这么优秀,你将来一定要……”神化他者中的非权威他者向自体的转化也是自体发展中的现象。比如一个中学生把某个同学看成是完美的、理想的--这被Kohut(1984)称为孪生移情需求--从而努力模仿成为“他那样的人”。另外,在得到非权威他人的赞美时--这被Kohut称为镜像移情需求--个体不但会因为他者的肯定而肯定自己的行为,而且也会在自体中内化他者对待自己的方式,在未来以相似的方式对待他人。
  夸大自体试图成为神化他者,尤其是神化的权威他者,而它与魔化他者的关系则是通过反向认同的方式实现另一种转化。自体极力避免它具有魔化他者的品质(“我不是那种……的人”),甚至通过与魔化他者在现实中的对应客体进行搏斗来强化夸大的自体(“我们战胜了……”)。当自我发现自体拥有了魔化他者的品质时,会体验到焦虑和对自己的失望,这部分魔化的他者品质被看做渺小化自体的成分(原来我是这样的人!)。于是,渺小化自体与魔化他者的互动就被理解成“来自魔鬼的诱惑”,从而成为自体焦虑的核心内容之一。
  当夸大自体受到挫折,强迫性人格者遁入渺小化自体,对于神化他者的需求于是变得强烈。反之,当个体的神化他者的需求受挫,个体也会通过夸大自体来战胜、抵御他对魔化他者的恐惧。
  ……

展开
目录
导言
第一篇 人格:结构、动机与感受
第一章 人格总论
主体的结构:自体、他者与自我
人与世界的关系
动机与感受
动机的驱力视角与关系视角
动机的组合:叠加、填补、动机链、动机网络
动机类型
神往与魔化:动机的强化运作
动机冲突
状态
……
附录一DSM五轴诊断系统
附录二消极完美主义问卷(ZNPQ)
附录三积极完美主义问卷(ZPPQ)
附录四不完美焦虑问卷(IAQ)
附录五对权威的畏惧感问卷(FOA)
附录六对权威的顺从感问卷(CTA)
附录七感受分析治疗的理念
参考文献
词汇表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