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经1840年、1856年两次鸦片战争的惨痛失败之后,清政府中有一部分头脑比较清醒的官员认识到开启国门、认识外部世界、学习他人长处的必要,洋务运动应运而生。因洋务运动的需要,中国开始举办与传统的科举教育、书院教育制度不同,培养洋务(包括翻译)人才、技术人才、军事人才为主的外语学堂、技术学堂、军事学堂,开始了中国传统教育和世界近现代教育的艰难对接。
1894年,甲午海战爆发,中国惨败于日本,引起海内震动。焦头烂额的清政府终于发现在旧教育体制上的修修补补完全不能适应造就新人、挽救王朝的需要,于是紧锣密鼓地颁布了一系列关于教育改革的诏书。1901年4月谕令开设经济特科,7月谕令禁用八股文程式而以策论试士,8月谕令废各级书院而分别改为大、中、小学堂;1902年,清政府公布并实行中国教育史上首个具有学校系统的“新教育制度”——“壬寅学制”;1903年,又在“壬寅学制”的基础上出台“癸卯学制”;尤其是1905年9月,清政府谕令废止在中国已实行1300多年且积弊深重的科举制度,开启了新式教育包括近代高等教育发展的闸门,使学习“新学”日渐形成席卷全国的潮流。中国近代性质的高等教育包括少数民族高等教育.就是在这种内忧外患的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孕育和诞生的。
一 中国近代民族高等教育诞生的标志——满蒙文高等学堂
在中国民族高等教育发展史上,1908年诞生的“满蒙文高等学堂”应是近代少数民族高等教育诞生的标志。
(一)满蒙文高等学堂及其学制
“满蒙文高等学堂”成立的背景,是满族入关建立大清王朝后,满文化长时间经受历史悠久、根基牢固、内涵博大精深、覆盖广阔的汉文化的浸淫、陶冶和同化,很多满族人对本族的传统文化包括自己的母语(清政府称为“国语”)已日益荒疏,到乾隆朝(1736~1796),连满族发源地东北的满人也转而使用汉语汉字,以致黑龙江地区也“通国语者寥寥”。嘉庆年间(1796~1820),已形成“满洲非惟不能翻译,甚至清话生疏,不识清字”局面。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