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个值得担忧的趋势是,因为强调国外发表,一些学者,特别是部分归国学者更多的是研究国外学术界感兴趣但却不一定对我国具有现实意义的题目。比如,一些学者以研究文献为起点,希望找到文献中别人没有做过的东西,而不是到现实中去寻找问题。正如林毅夫教授常说的,他们是坐在中国这座金矿上寻找煤炭。归国学者不关注现实问题,那为什么要回国呢?
与此相关的一个趋势,是学术研究和政策讨论相脱节。在经济学家当中,正逐渐形成学院经济学家和政策经济学家的分野,两部分人都相互瞧不起。一个社会里存在政策经济学家是正常的事情,政府和企业对他们的需求非常大。但是,学院经济学家不关心政策讨论却不是正常的。一些人可能会说,你看美国的经济学家都不关注政策。这是误解。除了少数经济学家(如卢卡斯)有意回避介入政策讨论之外,美国的知名经济学家都积极地介入政策讨论,那些表面上没有介入的,不过是因为他们没有机会而已。事实上,许多美国经济学家只是把经济学研究当作一种职业,而不是经世济民的手段,因而他们的研究往往与现实脱节,成为自娱自乐的智力游戏。中国处于一个伟大的转型阶段,一个学者不介入现实,对不起这个伟大的时代。
在这个背景下,我们愈发意识到本套丛书的作者以及他们倡导的研究风格的可贵之处。他们当中既有本土培养的学者,也有归国学者。他们的共同特点是不迷信文献,而是从现实中寻找问题,并上升到理论。丛书的名称定为《制度结构与中国发展》,意在把中国的经济增长放在中国的制度背景下进行研究。这无疑是一个正确的选择。从纯粹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中国的增长奇迹不成其为一个奇迹,因为中国所采取的经济政策,都没有超出标准经济学教科书的建议,如高储蓄、高投资、提高人力资本、稳健的财政和货币政策、减少管制、对外开放、国有企业私有化、保护产权等等。但是,为什么中国政府采纳了这些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而多数发展中国家政府却没有采纳?进一步,为什么中国在经济转型过程中保持了超常的经济增长,而多数转型国家却陷入过长时期的倒退?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