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道教释疑
所谓“释疑”,即解答疑问。对于道教,人们有着种种疑问,如什么是道教?道教三清指的是谁?什么样的人能加入道教?道教徒可以结婚吗?道教徒必须吃素吗?道教徒如何在家修行?道士出家为何不改姓?信仰道教是一种迷信吗?……道教释疑将帮您解开疑团,揭开道教的神秘面纱。
什么是道教
道教是中国本土的宗教,主要流传于汉民族地区,但在白、羌、苗等少数民族地区也有流传,并已传播到东南亚、北美和欧洲。
道教约创立于东汉顺帝年间(126-144),距今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它崇奉老子为教祖,以《道德经》为主要经典。道教的根本信仰是“道”,认为“道”乃天地万物的根源,又是万物演化的规律。“道”既是超自然的力量,又具有人格,因此,“老子者,道也”,尊老子为太上老君。道教还认为在社会和人群中体现的“道”为“德”,人与德相结合才能得道。认为人立善功、修道德,长生久视,能修炼成仙。
早期的道教有太平道和五斗米道两派,并在东汉末年与农民运动相结合,前者被镇压,后者被收降。其后,道教历经改革,在唐宋时期发展至鼎盛。金元时,王重阳及其弟子丘处机等在北方创立全真派,以张天师为首的龙虎山统领茅山、阁皂山等三山符箓,形成正一派。两派各有师承,维系至今。明初,天师封号改为真人。至清代,取消真人爵位和朝觐,道教逐渐衰落。
全真派道士需出家茹素,束发成智髻,冠混元巾,奉行《道德经》《般若心经》《孝经》,融儒、释于道,重修炼,不重符箓方术和斋醮;正一派道士只有少量出家,大多在家修行,装束随常,饮食随俗,逢斋会亦茹素,着道装,冠九梁巾,不重修持,重符箓和仪式。
道教的标志是什么
道教的标志是由太极图和八卦图组合而成。
太极图
给人们印象最深的太极图,是两条黑白的“阴阳鱼”。白鱼表示阳,黑鱼表示阴。白鱼中间有一黑眼睛,黑鱼之中有一白眼睛,表示阳中有阴,阴中有阳。
八卦图
八卦图是《周易》中用的八种基本图形,亦称八卦,用“”和“”符号组成,名称是:乾、坤、震、巽、坎、离、艮、兑,象征天、地、雷、风、水、火、山、泽八种自然现象,用以推测自然和社会的变化。认为阴、阳两种势力的相互作用是产生万物的根源,故乾、坤两卦在“八卦”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
太极图和八卦图组合成了太极八卦图,为道教所用,并成为其重要标志。道教认为,太极八卦囊括宇宙、天地间一切事物的规律,它神通广大,能震慑邪恶。
道教所说的“修道”指什么
道教认为修道是离苦得乐、超脱生死轮回的根本方法。那么,什么是修道呢?或者说,“修道”一词的含义是什么?
所谓“修道”,实际上就是要改造自己,通过自己的努力,使自己由一个凡夫俗子,成为一个合格的道门中人。这不是服装和外表上的转变,也不是凭几句法咒、画几个灵符所能达到的,更不是念几篇经文所能解决,而是要在自己的内心世界遣七情、驱六欲,提升精气、精神、德性,以道教徒应有的标准去约束自己,指导自己的一言一行。
道教徒有几种
道教徒有两种。
一种是神职教徒,即“道士”。《太霄琅书经》云:“人行大道,号曰道士。”“身心顺理,为道是从,故称'道士'。”他们按地域可分为茅山道士、罗浮道士等;从师承可分为“正一”道士、“全真”道士等;按宫观中教务可分为“当家”“殿主”“知客”等。
另一种是一般居家教徒,人称“居士”或“信徒”。
道教徒可以在家学道吗
道教徒可以在家学道。
虽然道教提倡出家,出家有助清修静心,摆脱因缘枷锁,可以专心炼养,但事实上,道教并不主张所有道教徒都出家修行。生活中,有许多道教徒都是在家修行,他们被称作“居士”。
道教认为,一个人只要能够尽忠尽责、孝敬双亲、清廉守节、寡欲保身,无论出家或在家修行,都可以使自己功德圆满。
其实,出家修行与在家修行,就像专职和业余的差别。出家者将全部的精神、精力、时间都投放在修行里,所以属于专业修行。在家居士,有家庭、亲友之间的感情,不易割舍,又因为有事业、人际、名利的牵挂,想要专心投入修行,实在很不容易。
无论是出家修行还是在家修行,全看个人的意愿与因缘。
道教徒可以结婚吗
在道教中,道教的居士是可以结婚的。而对于出家的道士是否能结婚,则要视派别而定,不同的派别,其规定各有不同。如:
道教中的全真派,提倡独身出家、清静修炼,因而其门下道士是不能结婚的。
道教中的正一派,则没有规定不允许结婚,因而其门下道士绝大多数是已经成家的。
道教徒可以抽烟、饮酒吗
道教注重健康养生,重视阴阳五行,认为抽烟、饮酒是非常不好的习惯,对健康、修行不利。
《道教养生三字经》中说:“烟属火,火克金,伤肺气,生核菌。”道教更是将“饮酒”作为“五戒”之一。
抽烟、饮酒违逆金木水火土之性,伤心伤肺伤肝伤肾,若任其放纵,必将危害健康。
此外,抽烟、饮酒是贪图享乐,容易使人堕落,让人沉迷,这样的人不可能窥探天道,也就永远不可能得道。
然而,有人却认为抽烟、饮酒只是很平常的事情,不必这么大惊小怪。
要知道越是在我们眼中被视为普通的事情,越是容易放纵,所以道教祖师设立“五戒”条规,警示门人要注意平常的所谓微小事情。明白这个道理,知道五行的逆向运化会不断地蚕食身心,人如能有所警惕,便可以超越生死,这也是《阴符经》说的“天有五德,见之者昌”的道理。
道教徒必须吃素吗
道教是一个重生、乐生的宗教,认为世间之物皆由天地精气所化,如同人类一样,各类生物拥有平等的生存权利,人类的贪婪破坏了它们的生存环境,残杀了它们的躯体,从而造下了无边的孽障,坏了慈悲之心。素食是对戒杀的具体反应,而且食素有延年益寿的功效,符合道教重视的养生之道。
虽然道教提倡素食,“戒杀生”是道教徒修持的戒律之一,却没有硬把食素与学道联系起来,特别是在家居士,是没有这个必要的。
道教也分很多派别,现今道教两派之中,全真道士恪守古训,禁绝荤辛;而正一派道士是可以食荤的,但是他们所吃的是三净肉,即不见杀,不闻杀,不为己杀之荤。
道教徒必须打坐吗
“打坐”又称盘坐、静坐,它是道教的一种基本修炼方式,与佛教中的禅坐、禅定及“结跏趺坐”有着相同的功能。
盘坐又分自然盘、单盘和双盘,最早由古人的散坐和跪坐演化而来。打坐既可养身延寿,又可开慧增智。
在打坐中由于思想和身体各部位都已放松,所以极易入静。《玄珠心镜注》云:“人能空虚无为,非欲于道,道自归之。”《道德经》曰:“塞其兑,闭其门。”“致虚极,守静笃。”“虚其心,实其腹。”等都是指入静及打坐的要领,而入静则是打坐的基础和精要。
在打坐中不但要求“静”,更主要的还要求“忘”,道家中的许多圣贤、真人就是在物我两忘的境界中使自我与整个自然合而为一,从而领悟到宇宙大道及人生真谛。《道枢》曰:“虚无恍惚者道之根也,生我于虚,置我于无,故生我者神也,死我者心也。”《太上虚皇天尊》曰:“虚无自然,道所从出,真一不二,体性湛然。”《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注》曰:“道者无为清净,空寂湛然也。”
此外,打坐还可以开悟增智、顿悟宇宙、人生大道。《周易》曰:“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唐代道教上清派第十二代宗师司马承祯曾说:“夫心者,一身之主,百神之师。静则生慧,动则生昏。”道家有云:“大道全凭静中得。”《太平经》曰:“求道之法,静为根,久久自静,道俱出。”打坐贵在自然舒适,妙在自然天成,打坐的关键就是在忘我中入静,而只有这样才能领悟人生大道、世间真谛。《道枢》曰:“虚静至极,则道居而慧生也。”
自古以来打坐大多主张“面南背北”或“面北背南”,道家打坐、修炼更是如此。打坐时要求做到:头平正、身正直、口齿微闭、舌舔上腭、双目垂帘微闭、气沉丹田、全身放松。打坐时还必须做到“无为”,《洞古经》曰:“无为则神归,神归则万物云寂。不动则气泯,气泯则万物无生。”打坐时还需“内观”。《云笈七签》曰:“慧心内照,名曰内观。”这就是说,打坐还需澄其心止,求存其神,内视己身。
道教徒如何在家修行
道教中修持的含义就是指“修性炼命”。“性”指精神,“命”指肉体,修炼就是通过一定的方式和方法,对精神和肉体进行自我控制,达到“我命在我不在天”的崇高目的。对在家修持的道教徒的基本要求是:尊道贵德,依教修行,济世利人,积功累德,尊师重教,吃斋诵经,皈依道、经、师三宝,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此外,具体修持的时候会使用以下方法:
修斋。修斋的日期是:六斋月,每逢单月即是;十斋日,即每月初一、初八、十四、十五、十八、二十三、二十四、二十八、二十九、三十日这十天;三元日,即正月十五(上元日)、七月十五(中元日)、十月十五(下元日);八节日,即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夏至、秋分、冬至;甲子日;庚申日;本命日。此外,诵经、礼忏、祭炼、打醮(jiào)等一切法事,都包括在修斋范围之内。
诵习道经。根据修炼者的文化水平而定,一般都应诵习《早晚功课经》《三官北斗经》《太上感应篇》《文昌帝君阴骘(zhì)文》等;文化水平高一些的道教徒,还可以诵习《道德经》《南华经》《性命圭旨》等经典。
修炼功法。在家修行的道教徒也应在工作、劳动之余修身养性,以祛病强身,延年益寿,甚至“得道成仙”。具体的修炼功法可以从皈依师或其他道长那里求教。
成为道士需要什么条件
简单来说,需要的条件有:
1.有当地证明信;
2.有虔诚的道教信仰;
3.身体健康;
4.父母同意;
5.年龄在18周岁以上;
6.有一定文化基础和道德素质;
7.须到道观出家拜师,皈依三宝(即道、经、师)。
如何成为一名真正的道士
要成为一名真正的道士,必须“皈依三宝”。“皈依三宝”是信仰道教的人进入教门的第一步。
道教徒所皈依的“三宝”,是指“皈依道”“皈依经”“皈依师”三宝,全称“皈依太上无极大道”“皈依三十六部尊经”“皈依玄中大法师”。
道宝
道教所信仰的“道”,是宇宙的本原,也是宇宙的本体。信仰道教者,“首当皈依道宝”。为时刻不忘道宝,道教要求教徒每日持诵《玄门日诵早晚功课经》,该经中的《三皈依》曰:“无上道宝,当愿众生,常侍天尊,永脱轮回。”词中要求教徒“常侍天尊”,这是因为天尊乃“道”的化生。换言之,皈依“道宝”的体现,实为皈依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
经宝
道教以“三十六部尊经”总括一切,清静安定识神。久而久之,其识神自然从于元神,听命差遣,最终合于元神,同于大道,即得神通莫测。正因为“经”能训导识神,所以称之为“经宝”。为时刻不忘经宝,道教要求教徒每日持诵《玄门日诵早晚功课经》,并要求“生生世世,得闻正当”。
师宝
由于“道在经中,幽深微妙,非师不能得其理”,简言之,即“经”无“师”不明,因此信仰道教者在皈依“道宝”“经宝”之后,还应皈依“师宝”。道书上讲:“若非师宝,何以度人,是以终当皈依师宝。”据道书记载:元始天尊在开劫出法之时,玄中大法师和天真皇人将由云气自然形成的天文真经整理成正文,至此方始立教,后来道教便以“祖师”之圣号,泛指一切可为人师的十方圣众教导之师。
道士为什么穿古装、蓄须发
日常生活中,我们所看到的道士均是穿古装、蓄长发的,这是为什么呢?
穿古装
道士所穿服装,又称为“唐装”或“汉装”。道服宽松、大方,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所以,道士均穿古装,以显示其传统性和民族性。
蓄须发
道士蓄留须发:一是作为从道的标志;二是为了顺应自然规律;三是为了表示尽孝之意,胡须鬓发父母所授,不得轻易毁损;四是为了养生保健,人蓄头发,必须要经常梳理,经常梳理头发有助于大脑血液循环。因此,道士常蓄须发。
道士出家为何不改姓
道教相信,人通过修炼可以得道成仙。仙道者要先从“人道”修起,人道者则又是以“父母之道”为主。自古成仙者多为孝子,不孝则不足以得道成仙。而姓氏又为中华民族之血脉相承相认的符号特征,也是存有孝心的标志。
因此,道士出家是不需要改姓的。
道教相信有神仙吗
道教相信有神仙,而且认为通过不懈修炼,人最终也能达到形神俱妙、与道合一的仙人境界。
神仙信仰是道教的基本信仰和显著特色,这是道教与其他宗教的最大区别之一。道教的内容和理论几乎都是围绕着神仙信仰而展开的。神仙信仰由神仙、仙境和成仙方术三方面组成。道教是以信仰“三清”为最高尊神的多神教,有着庞大的神团体系。而成仙炼养方术是通向成仙道路的最重要的桥梁和纽带。在众多的成仙炼养方术中,内丹术是其中最核心和最重要的部分,是炼养方术的综合集成。
信仰道教是一种迷信吗
迷信,就常识而言,是对某一事物不加选择、不假思索的过激的盲目信仰,从而违背了自然常理。
道教是一种文化,是中华民族意识形态、民族精神、传统文化、风俗习惯等的具体体现。所谓“道”,即规律、方法也。道者,提倡顺应规律、无为而治,这与迷信有着一定的区别。
然而,并不排除有假道人利用假道术,搞迷信活动,骗人钱财。对此,我们必须警惕。
道教主张男女平等吗
道教历来主张男女平等。对此,上海市宗教学会理事刘仲宇先生有详细的论述:“道教对妇女的尊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表现得非常独特。这也许与他们继承了老子'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的思想有关。在他们的神仙理想中,女仙具有与男仙相同或相近的地位,女冠(道姑)可以与男性道士一样直接成为仙人。”
“道教的婚姻观,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男女平等的思想理念。尤其是早期道教,男女平等的观念尤为典型。”
“《太平经》认为,'女之就夫,比若男子之就官也,当得衣食也。'这就是说,做妻子如同做官,应当享受'俸禄'。因此,一旦婚姻关系成立,夫妻就应当共同努力生产劳作,创造美好生活。'女之就夫家,乃当相与并立同心治生,乃共传天地统,到死尚复骨肉同处,当相与并力,而因得衣食之。'不仅如此,这种共同的协力劳作,还是巩固婚姻关系的重要因素:'夫人各自衣食其力,则令妇人无两心,则其意专作事,不复狐疑也。'这种强调在共同劳动基础上的夫妻平等观念,能出现在1900多年前的道教经典中,不能不令人叹服。”
道教如何看待天堂、人间和地狱
各种宗教中,几乎都有天堂、人间和地狱之类的说法,道教也不例外。那么,道教是如何看待天堂、人间和地狱的呢?
天堂
道教把天堂叫做“上界”,三清、四御、东五公、西王母等道教神仙住在那里,那里长年长有瑶草琪花,蟠桃仙果,有金阙丹炉,金童玉女。
人间
道教把人间叫做“俗界”,说俗界之人贪恋酒色财气,自损其身,只有悟彻大道,一意修行,才可以平地飞升,成仙成真。根据修炼方法和功力的不同,道教徒可以进入上界成为天仙,也可以遨游江海,成为地仙;或者炼气、炼神、炼精,获得健康长寿。
地狱
道教从一开始就认为泰山神管生死,管鬼,因而说鬼城就在泰山脚下的蒿里山。后来也许由于蒿里山太小,容不下那么多鬼魂,与东岳大帝、泰山府君的身份也不相配,于是又把鬼都改迁至四川酆都平都山。
酆都城外的平都山,原是道教的洞天福地之一,据说仙人王方平和阴长生都是在这里得道成仙的,但后来却成了道家的鬼城,至今仍然十分有名。
按照道教的说法,人死后,必入阴曹地府,必须受一番审查后,才能重新投胎做人,有的也许永远只能做野鬼了。人死之后鬼魂都会前往酆都聚齐。
酆都鬼城
到了鬼城,首先得有路引即通行证。路引由酆都城隍发给,上面写有:“普天之下必有此引,方能到酆都地府转世升去。”有了路引,接着就要过奈何桥。此桥在善人眼里如平坦通途,而在恶人眼里则险恶无比,过桥当真比登天还难。
桥下是奈河,又称血水池,池水不仅恶臭难当,而且忽冷忽热,冷时如冰,热时似火。水中还有恶鬼毒虫。恶人的鬼魂到此,无一例外都会坠入池中,先受第一次煎熬。
从桥上通过或从血水池中爬出,下道关卡则是过鬼门关。恶人少不了要遭一顿毒打。
过了鬼门关,便到了判官府。判官府主管仔细审查拘来的鬼魂生前的功过罪孽。审查的办法有两种:
一是查善恶簿,鬼卒们会找出鬼魂一生的功过记录,放在大天平上过秤比较;二是把鬼魂带到照孽镜前让其现形,凡有功过均会重现一次。
经过审查,便会将鬼魂分为两类:行善者即刻超生,重新转世为人;行恶者区别罪行类别,打入不同的地狱受罪。
地狱据说有二十四座,又有说十八层,各种刑具一应俱全,倒悬、肢解、剥皮、挖心、洗肠、分锯……凡人间能够想象出来的,在这里应有尽有。
罪轻者,受过罚后即可投生入世;罪重者,恐怕就永无出头之日了。
凡获准投胎的,还得到孟婆那喝一碗迷魂汤,好忘掉前世恩怨和地狱中的情形,然后才由鬼卒分送到应该去的各户人家,“哇”的一声,变成从娘肚里爬出来的小儿郎。
道教如何看待命运
道教主张“我命在我不在天”,意思是说,个人的生命,同天地一样,都是由自然之气所化生,故若修道守气,返本归根,就可以与道同在,寿比天长,强调个人的生命,能由自我决定,不由天地掌控。道教以生为乐,重生恶死,所以强调“重生贵术”,追求的是长生久视。
东晋道士葛洪的《抱朴子内篇o黄白》云:“我命在我不在天,还丹成金亿万年。”意思是人的生命之存亡,年寿之长短,决定于自身,并非决定于天命。认为人经过修炼可以延寿,如果修炼有恒,日久年深,可以成为神仙。
《西升经》推崇“虚无”和“自然”,认为虚无生自然,自然生道,道生气,气生天地,天地生万物。从根本上说,天地与人都为气所化生,因此二者是平等的,只要弃智养神,固守本元之气,就能“与道同久”,而这一切都是“自然”所致。认为道生万事万物,道与生相守,生与道相保,二而一,一而二,是须臾不离的。
道教认为,生活在世界上是一件乐事,死亡是痛苦的事情,因此道教的教义是乐生、重生,强调“仙道重生”。
道教杀生吗
“不杀生”,是道教“五戒”之首戒。
“不杀生”,就要求有一颗恻隐之心。世上生灵,都是天地所赋予的,不论天上飞的雀鸟、水里游的鱼虾、地上走的动物以及蚂蚁昆虫,即使是花草树木,不论大小,都是一个生命,修道者都应有爱护怜悯的态度,都应该珍惜,不应有所杀伤。这除了勿存恶念、杀人害物、伤损生灵外,还涉及饮食习惯。
道教徒表面上没有像佛教一样严格要求茹素,但确有不少人修道日久,逐渐也供斋持素。不过他们供斋的原因,并不仅仅是为了身体的健康,而是希望不要杀生,因为上天有好生恶杀之德,天育万物,喜其生而恶其死,道门之士须体察天地之心,故以杀生为戒。要不杀生,最好的办法就是持斋素食,暂时不能供斋者,也应体天地之心,常存善念,更勿放纵自己的口腹之欲,为了满足自己饮食的欲望,而去吃稀有的野味、海鲜,并为此滥杀生灵。至于从“轮回”的角度看,其他的生命亦有可能是我们前世的父母、兄弟姊妹和亲人,谁又忍心啖食自己先世的亲人呢,所以持斋亦是一种大孝的行为。
什么是道教的生命观
道教继承并发展老子、庄子的“精”“气”“神”思想,并将其引入道教生命哲学思想体系之中。
道教认为,生命是“精”“气”“神”三种要素的合成体,“精”是身体中的物质基础,“神”则指精神和意识,而“气”是生命能量的流动,是联结“精”和“神”的纽带。
早期道经《太平经》曰:“三气共一,为神根也。一为精,一为神,一为气。此三者,共一位也,本天地人之气。神者受之于天,精者受之于地,气者受之于中和,相与共为一道。故神者乘气而行,精者居其中也,三者相助为治。”
道教将“道”与生命联系在一起,由此将人的生命作为最高和最终的关怀目标,力倡长生成仙思想,并以其为教义的核心。
道教认为,“精”“气”“神”皆由“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所致。天地万物本“道”所生,因此在道教的生命哲学中,生命是宇宙本原“道”的体现,甚至可以说生命与“道”两者是合二为一的。
由于生命是从“道”中产生,也可以说个体的生命当中就体现了普遍的“道”,因此追求生命的长久也就成了一个得道的过程,正如司马承祯说的:“人之所贵者生,生之所贵者道,人之有道若鱼之有水。”
道教的音乐有什么特点
道教的音乐作为一种古老的宗教音乐,在曲式和情调的内涵上,无不渗透着道教的基本信仰和美学思想,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点。
道教的音乐主要用于颂赞神仙、祈福禳灾、超度亡灵和修持养炼。曲调形式上有“阳韵”和“阴韵”之分,“阳韵”多用于早坛功课和祥祈性法事;“阴韵”多用于晚坛功课和超度法事,反映了道教追求长生久视和清静无为,既出世又入世的美学思想,情调或庄严、肃穆,又不乏清幽恬静;或表现召神遣将时的磅礴气势,降妖驱魔时的威武果敢,祈福祝庆时的欢乐轻快,赞颂神仙时的优美恬静,祈祷养炼时的悠扬缥缈。通过音乐的烘托、渲染,使道教韵斋醮仪式更显庄严、肃穆、神圣和神秘,在声乐中将各种神仙意境得以和谐生动地再现,把人的情感带入了神秘的神仙世界。
此外,道教的音乐由声乐和器乐两部分组成,表演形式多种多样,包括独唱、齐唱、独奏、合奏、伴奏等形式。声乐是道教法事音乐的主要部分,分颂、赞、步虚、偈、吟咏等格式。道教音乐中的乐器几乎包括了汉民族乐器的全部,用得较多的是钟、鼓、磬、钹、铛、木鱼等打击乐,笙、管、笛、箫等吹管乐,古琴、二胡、板胡、阮等弦乐,这些乐器通常用于法事活动的起韵、过门、结尾以及伴奏。
道教的宫观建筑有什么特点
道教的宫观建筑是从古代中国传统的宫殿、神庙、祭坛建筑发展而来的,是道教徒祭神礼拜的场所,也是他们隐居、修炼的处所。
概括来说,道教建筑常由神殿、膳堂、宿舍、园林四部分组成,其总体布局基本上采取中国传统的院落式,即以木构架为主要结构,以“间”为单位构成单座建筑,再以单座建筑组成庭院,进而以庭院为单元组成各种形式的建筑群。
神殿是道教活动的主要场所,常处于建筑群的主要轴线上,为整个建筑群之主体。大型宫观大多为成串纵向布置,是随地平面逐渐升高的院落。殿堂内设置神灵塑像或画像。膳堂建筑物包括客堂、斋堂、厨房及附属仓房,一般布置于建筑群主要轴线侧面。宿舍为道士、信徒及游人住宿用房,其布置较为灵活,常于建筑群的僻静处单独设院,有的还利用建筑群附近名胜古迹和奇异地形地物(如山泉溪流、巨石怪洞、悬岩古树等),配合建置楼、阁、台、榭、亭、坊等,形成建筑群内以自然景观为主的园林。
在道教建筑中,四者分区明确,配置适宜,联系方便,给人以庄严肃穆,清新舒适之感。此外,它还将壁画、雕塑、书画、联额、题词、诗文、碑刻等多种艺术形式与建筑物综合统一,因地制宜,巧作安排,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准和多彩的艺术形象,从而增强了艺术感染力。建于名山的道教建筑,结合奇峰异壑、甘泉秀水以及参天古树等自然景观,灵活布局,运用各种独特建筑形制及建筑方法,建造出许多超逸高雅、玄妙神奇的道教建筑群。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