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制度、精英与共识:寻求中国政策过程的解释框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302243595
  • 作      者:
    陈玲著
  • 出 版 社 :
    清华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1
收藏
编辑推荐
    《公共管理前沿丛书·制度、精英与共识:寻求中国政策过程的解释框架》适合公共政策研究者和分析者、大专院校公共管理专业的教师和学生、政府官员、研究中国问题的专家学者阅读,同样也适合对中国政治和政府感兴趣的普通读者。
展开
作者简介
    陈玲,2005年获清华大学管理学博士学位,现为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清华大学产业发展与环境治理研究中心主任助理,主要研究领域为政策过程理论、科技与创新政策、高技术产业发展和规划。承担多项国家发改委、科技部、OECD组织、欧盟等委托课题和基金课题,参与相关部门的政策制定和咨询;在《管理世界》、《国际经济评论》、《自然》等国内外刊物发表文章20余篇。
展开
内容介绍
    政策过程研究是公共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的重要理论依据。《公共管理前沿丛书·制度、精英与共识:寻求中国政策过程的解释框架》对1980-2000年的中国集成电路产业政策的制定过程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案例研究,发现政策过程的制度障碍和共识诉求导致产业政策的断续、模糊和执行困难,从而进一步导致整个产业发展的滞后。那么,这些政策是如何制定的呢?谁参与决策以及如何达成共识?在《制度、精英与共识:寻求中国政策过程的解释框架》中,作者研究指出,“共识”是中国政策过程的核心概念和目标,基于《制度、精英与共识:寻求中国政策过程的解释框架》建立的中国政策过程的共识分析框架,作者进一步提出中国政策过程的“制度一精英”双层决策理论。
展开
精彩书摘
    为了克服上述种种限制,政治上的讨价还价和联盟就出现了。一些研究者认为,“理性决策模型”对于中国公共政策而言是不现实的,部门之间常常为了自己的价值最大化进行政策上的妥协或联合。
    官僚组织体系的设置也是形成讨价还价模型的重要因素。由于官僚体系的机构设置和职能划分错综复杂,不但削弱了中央控制的力度,而且还放慢了整个政策制定和执行的过程。“中央、部门和地方领导们处于一些互惠互利的、局部性的、甚至相互矛盾的义务、价值和利益的网络之中。最终,为了从这一团混乱的形势中产生政策,妥协和联盟就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各个部门和地方政府之间职能交错,不同的部门和地方政府具有各自的使命、政策偏好和资源,但对特定政策领域都负有相应的职责,因此相互牵制和影响,造成政策过程的拖沓、散乱和易变的特征。有学者将这种官僚结构和决策过程称为“破碎的权威主义”模型。
    还有的学者将讨价还价的原因归结为政治文化。讨价还价的过程即“共识诉求”,由于官僚机构和行政区划错综复杂,形成共识的过程往往非常漫长。但更深层次的原因,则扎根于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国人是过程导向的,而不是结果导向的,中国文化看重共识、商榷和劝服,这些都很费时。
    讨价还价的状况在改革开放之后没有得到改善,反而进一步加剧了。一方面,由于改革后各地方和部门拥有“预算外资金”等自身利益,因而难以在利益上做出妥协;另一方面,改革后的决策程序上较少运用威权、命令的手段,也使得权威进一步分散化。对市场经济作用的研究也支持了该论点。
    ……
展开
目录
第1章 引人入胜的政策过程

第2章 理论的基石
2.1 政策过程研究的若干概念
2.2 政策过程研究的理论

第3章 中西方的碰撞
3.1 西方学者视野中的中国政策过程
3.1.1 精英研究
3.1.2 派系研究
3.1.3 官僚组织研究
3.2 国内的中国政策过程研究
3.2.1 中国特色的政府
3.2.2 政策过程的参与者
3.2.3 中国特色的决策模式
3.3 寻找新的政策过程分析视角
3.3.1 现有研究成果的贡献和不足
3.3.2 研究方向和理论空间

第4章 共识分析框架
4.1 政策过程的共识分析框架
4.1.1 共识分析框架的视角和核心概念
4.1.2 共识框架的变量体系
4.2 政策过程的微观模型
4.2.1 个体行为模型
4.2.2 简单共识模型
4.2.3 科层共识模型
4.2.4 系统共识模型
4.2.5 演进共识模型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1980-2000年的中国集成电路产业
5.1 产业初创阶段(1965--1978)
5.2 产业形成阶段(1978--2000)
5.3 产业发展阶段(2000年至今)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跌宕起伏的产业政策
6.1 改革开放前的产业政策
6.1.1 自主发展的政策思想
6.1.2 自主发展的政策措施
6.2 改革开放后的产业政策
6.2.1 产业政策的制度环境
6.2.2 产业政策的战略指导思想
6.2.3 产业政策的具体措施
6.3 制度、产业政策对产业发展的影响
6.3.1 技术的发展轨迹:从自主研发到“代代引进”
6.3.2 产业的发展轨迹:集中与扩张交替发展
6.3.3 企业治理结构:从生产车间到市场主体
6.3.4 市场的产生和演变
6.3.5 政府行为:计划和市场两只手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政策是如何制定出来的
7.1 政策舞台与协商网络
7.1.1 政策舞台
7.1.2 协商网络
7.2 政策过程中的参与者
7.2.1 政治权威
7.2.2 技术官僚
7.2.3 社会精英
7.3 政策达成共识的过程:
7.3.1 “18号文件”与《电子工业振兴法》的政策过程
7.3.2 908工程与909:程的政策过程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制度一精英”双层决策理论
8.1 制度
8.1.1 政策压力
8.1.2 权力分布
8.1.3 知识分布
8.2 精英
8.2.1 双重行为标准与共识诉求
8.2.2 协商网络与政策创新
8.2.3 政策倡导家:
8.3 “制度一精英”的互动
8.3.1 “制度一精英”双层决策理论的内涵和机制
8.3.2 政策过程的滞缓和跃变
8.3.3 政策过程的优化路径
8.4 本章小结

第9章 结语
9.1 主要结论
9.2 本书的理论创新和适用范围
9.3 本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9.4 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