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步:交流批注,点拨深化。
1.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心中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在学生充分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开展阅读教学。既要关注学生在第一课时的批注,以此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要加强主导,引领学生围绕重点、难点,展开交流讨论。在交流中深化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促进有感情地朗读,提高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
2.教师在交流中要担当“平等中的首席”,做到“四避”。一要避免被学生牵着走,因为这会导致学生对课文理解的零乱无序和支离破碎;二要避免学生间的平行交流,因为学生对重难点的理解虽各抒己见,但平行交流没有交集深化;三要避免众说纷纭,因为这会导致没有时间进行有感情地朗读,将阅读教学课上成说话讨论课;四是避免批注、交流形成定式,因为这会导致批注过于模式化,使学生丧失阅读兴趣。
为使学生掌握批注方法,真正形成阅读能力,除进行阅读教学外,教师还要善于发现和总结学生在批注中所采用的方法,在完善后进行推广运用。这样,才能使学生在阅读不同的文体时采用适宜的批注方法,也能使学生采用自己最擅长的方法。经过探索后,高年级学生大致掌握了这几种批注方法:
质疑法——把不理解、难以理解,以及自己不认同的地方用相关符号画出,并写出质疑的依据,包括课题、文本内容和插图。例如,课文题目往往起到了提挈全文的作用,对课文内容和主旨作了富有特色的浓缩和概括。学生若能很好地解读标题,就能对理解文章内容有较强的引导作用,所以老师要教会学生质疑课题。例如学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可以引导学生发问:“我和伯父间发生过哪些事?”“鲁迅先生是个怎样的人?”“既然是伯父,为什么还要尊称为‘先生’?”这样的质疑,可以让学生进行阅读推想,带着问题阅读,这样,学生便能迅速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从而能够深入理解文章主旨。
联想法——联系生活实际和阅读积累进行批注,具体包括接近联想、类似联想、对比联想和移植联想。也就是说,在阅读中,要尽可能唤起自己的生活体验和阅读体验,从不同的侧面、角度和层次,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如读到王维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可以联想到更多写月亮的诗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进而比较出,李白是望月思乡,而王维是借月抒怀。
解释法——对文中重点词句通过联系上下文或查阅工具书进行解释。如《呼风唤雨的世纪》中有这样一句,“20世纪的成就,真可以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来形容。”作者所引用的诗句出自盛唐边塞诗人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原是形容纷纷大雪好似梨花开放,表达北国边塞异常寒冷。后来则用来形容某些生机竞发的事物或者蓬勃向上的形势。课文引用这句古诗,联系上下文,我们可以知道,它是用来表现现代科学技术成就的变化之快、变化之大,是人们始料未及的,给人们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惊喜。
补白法——顺着行文的思路,依照作者的写法,抓住文本中的“空白处”、插图展开联想,进行补写、续写或扩写等。如《鱼游到了纸上》,文中插图正是众人围观赞赏青年画画的场景,画中各种不同年龄、不同身份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跃然纸上。文中重点描写了小女孩的赞叹,对其他人只用了“大家纷纷称赞”一笔带过。因此,在批注时,就可以于插图上,选择一个人物,依据人物的性别、年龄、身份,想象他是如何夸赞青年的。把这些写下来,就是补白法批注。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