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国高等技术教育的“苏化”:1949-1961:以北京地区为中心:focusing on Beijing area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32887323
  • 作      者:
    韩晋芳著
  • 出 版 社 :
    山东教育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5
收藏
作者简介
  韩晋芳,科技史博士,现任中嗣科协发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为技术教育史、科技社团史与科技社团管理制度研究,在相关研究领域发表论文30余篇。
展开
内容介绍
  技术教育是技术转移的熏要形式。中国从自强运动时期就开始学习发达因家的技术教育制度,到20世纪50年代全面学习苏联时期达到高潮。中国在从苏联引进技术的同时,进行了以借鉴苏联教育制度为特征的教育改革。《技术转移与技术创新历史丛书:中国高等技术教育的“苏化”(1949-1961) 以北京地区为中心》以技术转移为视角,以中国高等技术教育的“苏化”为对象,主要以北京地区的院系调整为案例,系统阐释20世纪50年代中国高等技术教育“苏化”的历程、基本特征和模式,认识技术教育在现代技术转移中的重要作用。《技术转移与技术创新历史丛书:中国高等技术教育的“苏化”(1949-1961) 以北京地区为中心》适合研究技术转移与技术创新的人员阅读,也可作为研究教育史、科技史的文献资料。
展开
精彩书摘
  《技术转移与技术创新历史丛书:中国高等技术教育的“苏化”(1949-1961) 以北京地区为中心》:
  2.具体的改革举措
  由上述方案可见,当时高等教育改革的主要思路是:加强实科教育,发展专科学校,按计划培养人才,规范课程设置和教材,并调整高等教育的地理分布。
  为加强实科教育,教育部实施了“文科院系以裁撤为主,对实科院系,则以调整和充实为主”的院系调整,并对公立、私立大学发展实科给予很多鼓励措施。如私立大学发展实科教育可以申请政府的经费补助等。
  为加强专门人才的培养,1931年《确定教育设施趋向案》第六条规定:“大学教育以注重自然科学及实用科学为原则。”《中华民国教育实施方针》第四项也要求:“大学及专门教育,必须注重实用科学。”《专科学校组织法》规定:“专科学校之设立,以教授应用科学养成技术人才为限。”教育部还制定了<各省市普设农、工、医专校实施方案》。据此,增设了勃勤工学院、四川农学院、四川工学院、河南省立水利工程专科学校、山东省立医学专科学校和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等。
  为加强人才培养的计划性,1938年8月,教育部奉行政院令,联合内政部、财政部、经济部、交通部、军政部及航空委员会组织中央建教合作委员会,规定建教合作委员会的主要任务是对全国人才的培养及使用进行统一规划。具体工作包括:(1)对各部门所需要的技术人员的种类和数量进行登记;(2)依据各部门的需要筹设各大学、专科学校及职业学校的科、系;(3)制定各种专门技术人员的训练方法;(4)与国防及生产建设机关的联络;(5)毕业生分配;(6)调查、登记技术人员。正如台湾学者庄焜明的研究指出的,抗战时期的教育改革的主流是寓实施计划教育于战时教育之中。
  为规范课程设置,教育部组织各科专家制定各院系的课程草案。由于大学各学院及专科学校系科繁复,课程整理工作进展缓慢,到1935年仅颁行医学院课程的暂行科目表。1938年陈立夫任教育部长后仍着力推动高等教育课程规范化,将大学或独立学院的课程分为院级的共同必修科目、分系的必修科目和选修科目三类。其中工学院的共同必修科目表由教育部下属的工业教育委员会拟订,于1938年11月颁行。在重庆召开全国生产会议期间,经各大学工学院院长和工程教育专家讨论,修正通过了工学院分系必修科目表和选修科目表。这次修订的工学院科目表注重专业训练,而且加强了实习课。以电机工程系的课程设置为例,共同必修科目如数学、物理、化学、应用力学、材料力学等占全部课程学分的23%,主要课程如电工原理、直流电机、交流电机、电机试验等课程占22%,基础课和主干课的比例都有所提高。在实习方面,规定第一学年设置工厂实习课程,在二、三、四学年的主干课程中都加强实验。每门需要的课程都要求每周实验三小时。
  在进行课程改革的同时,教育部还试图规范大学教材。1939年,教育部成立大学用书编辑委员会,开始按照课程整理的顺序编订大学教材。编辑方法为采选成书、公开征稿、特约编著三种。其中选定的各类教材中理学院有30种,工学院有12种,农学院有16种,医学院有19种。这些教材由中国学者编著,改变了过去用外国教材太多的弊端。
  为解决高等教育地理分布不均衡问题,国民政府在1936年颁布的《中华民国宪法草案》第136条中规定:“国立大学及国立专科学校之设立,应注意地区之需要,以维持各地区人民享受高等教育之机会均等,而促进全国文化之平衡发展。”当1945年抗战胜利,内迁高校复员之际,教育部召开全国教育善后复员会议,其中讨论的要点之一就是“如何利用各级学校复员之机会,使各级学校在地域上作一相当合理之分布,俾全国教育得平衡之发展”。会议拟定了“复员原则”:第一是不准设立新的大专院校。第二是停办或合并者,非必要不准恢复。第三是现有大专院校回迁时“应依据各地人口、经济、交通、文化等条件,一面注重全国教育文化重心之建立,一面顾及地理上之平衡发展,酌予调整,作合理之分布”。
  然而,受抗战和内战的影响,高等教育的多数改革举措并未切实地实行。实际上,国民政府还不能对高等教育做严格的行政管控。大学仍有一定的自治权限,在教育改革中,执行了有些历来为教育界提倡的改革措施,抵制了有些与教育界的主张相悖的举措。在抗战胜利后高校回迁方面,除了西北联合大学分离出来的西北工学院、农学院等校留在陕西外,大部分高校都纷纷“复员”,并未完全遵照教育部的要求。规范课程的改革也非常不力,多数流于形式。
  ……
展开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高等技术教育“苏化”的背景
第一节 中苏结盟与学习苏联
第二节 国家工业化建设对人才的需求

第二章 高等技术教育的初步改革
第一节 民国时期的高等技术教育
第二节 高等教育发展方针的确立
第三节 高等技术教育的初步改造
第四节 思想改造运动对教育改革的影响

第三章 高等技术院校的调整方案
第一节 全国工学院院长会议及分系专业会议
第二节 院系调整方案的形成

第四章 高等技术教育的全面“苏化”
第一节 院系调整的实施
第二节 教学组织的建立
第三节 教学制度的引入

第五章 案例研究一:清华大学
第一节 清华、北大、燕京三校的院系调整
第二节 清华大学的教学改革
第三节 无线电工程系的变化

第六章 案例研究二:北京石油学院
第一节 部门办学体制与高等技术教育的发展
第二节 燃料工业部与北京石油学院的筹建
第三节 学习苏联石油技术教育制度

第七章 苏联专家与高等技术教育改革
第一节 苏联专家在京情况
第二节 苏联专家工作制度
第三节 苏联专家在教育改革中的作用

第八章 对高等技术教育的调整
第一节 对高等技术教育改革的反思
第二节 对高等技术教育制度的调整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