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课堂场域中的学生社会性生成:一种交往视角的分析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44461986
  • 作      者:
    史铭之著
  • 出 版 社 :
    上海教育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5
收藏
编辑推荐
  史铭之博士的著作《课堂场域中的学生社会性生成--一种交往视角的分析》,紧紧围绕“在活动、实践的基础上通过交往促进学生发展”这一教学论基本命题,敏锐地抓住了课堂交往与学生社会性生成的关系,做出了比较深入和全面的探讨。该书以交往为视角,通过“历史-现实-理论”维度的分析,系统研究了课堂场域学生社会性的表现形态、结构要素、生成机制和影响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促进课堂场域学生社会性生成的实践策略,是一项具有创造性的研究成果。
展开
作者简介
  史铭之,女,1980年9月生,山东青岛人,教育学博士,上海电机学院高等技术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员。
   
   主要从事课程与教学论、高等技术教育研究工作,主持或参与国家和省部级课题研究十余项,发表相关学术论文二十余篇;参与的多项研究成果获上海市教学成果奖、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成果奖。
展开
内容介绍
课堂是学生社会性发展不可替代的重要场域。如何发挥课堂场域对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独特功能,培养兼具社会适应能力和批判反思意识的社会主体?这既是教学论研究的重要主题,也是课堂教学实践亟待思考和解决的现实问题。 本书以交往为视角,通过"历史--现实--理论"维度的分析,系统研究了课堂场域学生社会性的表现形态、结构要素、生成机制及其影响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促进课堂场域学生社会性生成的实践策略。
展开
目录
导论
  一、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意义
  二、核心概念界定
    (一)“社会性”与“学生的社会性”
    (二)“课堂场域”
    (三)“交往”与“课堂交往”
    (四)“课堂场域中的学生社会性”
  三、研究视角与研究思路
    (一)研究视角
    (二)研究思路
  四、研究的方法论与具体研究方法
    (一)研究的方法论
    (二)具体研究方法
第一章  课堂场域学生社会性生成的历史溯源
  一、课堂场域学生社会性研究的历史审视
    (一)从“道德教化”到“社会主体生成”:我国课堂学生社会性生成研究的历史演进
    (二)“人性张扬”与“社会规约”的交织:西方课堂学生社会性生成研究的发展理路
  二、课堂学生社会性研究的跨学科研究
    (一)哲学视角下人的社会性研究
    (二)社会学视角的学生社会性研究
    (三)文化人类学视角的学生社会性研究
    (四)心理学视角的学生社会性研究
  三、课堂学生社会性研究的方法论反思
    (一)时代特征的呈现:走向具有自主精神的社会人
    (二)多学科视角的整合:社会性的双向互动生成
第二章  课堂场域学生社会性生成的现实考察
  一、调查研究的方案设计
    (一)研究问题
    (二)研究对象
  二、课堂场域学生社会性发展水平的调查与分析
    (一)小学生课堂社会性发展水平:基于学生视角的调查
    (二)对小学生课堂社会性发展水平的总结与反思
  三、课堂场域学生社会性发展问题的揭示与剖析
    (一)课堂场域小学生社会性发展问题的主要表现
    (二)对课堂小学生社会性发展问题的反思
  四、课堂场域学生社会性生成的现状表征
    (一)影响小学生社会性生成的课堂要素:基于教师视角的调查
    (二)课堂场域小学生社会性具体表征的质性分析
第三章  课堂场域学生社会性生成的理论分析
  一、课堂场域学生社会性的表现形态
    (一)课堂场域的“三重结构”
    (二)课堂场域学生社会性的表现形态
  二、课堂场域学生社会性的内在结构
    (一)社会性的内在结构:社会关系中的属性和特征
    (二)课堂场域学生社会性的结构要素
  三、课堂交往:学生社会性的生成机制
    (一)课堂交往的意义探寻
    (二)学生社会性的生成机制:建立在交往合理化基础上的社会主体生成
    (三)课堂场域学生社会性生成的辩证关系
  四、课堂场域学生社会性生成的影响因素
    (一)课堂场域内的影响因素
    (二)课堂场域外的影响因素
第四章  课堂场域学生社会性生成的实践策略
  一、彰显课程文本的价值,尊重学生的选择与体验
    (一)增强教师价值引导的主体意识
    (二)尊重学生课程文本解读的独特体验
  二、重建课堂规范的内涵,赋予学生自我管理的权利
    (一)课堂规范的民主协商、权责一致
    (二)教师的规则引领
  三、提升群体文化的意义。实现共同体中的主体生成
    (一)班级群体作为“学习共同体”的文化创生
    (二)交往教学:建基于平等关系的师生合作
    (三)合作学习:建基于互赖关系的生生交往
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