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语义场:生存的本体论诠释:人类行为动力研究:a study on human behaviors dynamics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1723925
  • 作      者:
    唐代兴著
  • 出 版 社 :
    中央编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5
收藏
内容介绍
  20世纪以来,哲学研究在世界范围内出现了向”语言学转向”的思潮,但这种转向却停留在对语言的工具性反思层面。《哲学研究论丛·语义场:生存的本体论诠释(人类行为动力研究)》从语言的生存行为入手,重新探查世界的本体和人的存在问题。首先,语言既是生态化的,更是生存语义化的;其次,语言的生存语义是以“场”的形式敞开并以“场”的方式发挥功能;其三,以生存语义为内涵充盈形态的场,既可以生境方式也可以死境方式构成人存在敞开的原动力。人们所熟悉的存在与意识、物质与精神、自然与人、环境与社会、群体与个体、历史与发展、过去与未来、现实与想望、真理与价值、自由与伦理、永恒与美等等,无不构成这个动态生成的生存语义“场”的具体内容。以生存语义场的方式来重新审视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可能发生的一切,将为当代哲学创构新本体论基石,更可能为当代学术打开一扇新窗口,开辟一片新天空,提供一个新的认知参照,构建一种新的哲学方法。
展开
精彩书摘
  《哲学研究论丛·语义场:生存的本体论诠释(人类行为动力研究)》:
  
  量子事件中的波粒二像运动,并不是规则的、周期性的(这一点,普利高津学派所创立的演化的物理学做了更进一步的证明),这样才形成了微观世界的量子跃迁。量子的跃迁性,构成了测不准的第二个基本要素。这就揭示了物质世界的测不准性,不仅仅在观测工具(包括观测主体)的干扰性,还在于物质世界自身的能量化,在于物质本身的生命化,或者说在于一切物质的最终基体都是生命化的能量本身。物质(即生命)的运动的终级动因不是来于外部(外部力量只是一种程度不同的推力或拉力),而是来于内部——即作为波能量和作为粒子能量的相互作功。这不能不让人想到中国古典哲学对自然宇宙、对生命万物的基体与活化生成的最简单解释:“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名之曰道。”“道”是一种原始物质,在天地万物形成之前就已经存在,混混沌沌,不生不灭,不知道该怎样称呼这种物质,勉强给它定名为“道”。万物由道而产生,“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道是最基本、最精微的物质,为天地万物之根源,是不能再分割的统一体——元气,是其演化宇宙万物的纯粹基因(用分形理论看,叫做分形元),它“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充塞天地,乃在于道首先生产出混沌的原始物质(或者说精气),即“道生一”,混浊的原始物质(精气)又生出了阴阳二气(即“一生二”),阴阳二气生产出中和之气(即“二生三”),而中和之气生成着世界万物(即“三生万物”)。然而,生成世界万物的中和之气又是怎样产生的呢?是产生于阴阳二气相交通的结果,而阴阳二气又禀承于元气(即混沌初成的精气)。这里涉及到了一个最为根本的概念,“气”,什么是气?通俗地讲,气即是力,气即是能量,气即是物质的最基本形态。
  ……
展开
目录
重读唐代兴《语义场:生存的本体论诠释》
再版自序
初版序一
初版自序
导论 审视语言的场化视域
1.语言学的人类困境
1.1 语言学的现代三步曲
1.2 语言学的人文背景
1.3 多元的渗进与开拓
1.4 自我桎梏中的困境
1.5 沉重误解与难解梦境
2.广义语义学的哲学蓝图
2.1 语言学的前景展望
2.2 语义学的历史与现状
2.3 人类行为与语言行为
2.4 意义达向符号的形式化
2.5 自我创设的生态化表达
2.6 语言权力的形式化指令
2.7 广义语义学蓝图

上篇 语义场的构成分析
3.生存语义场概观
3.1 自我交通与疏离
3.2 语义场现象描述
3.3 生存语义能量场
3.4 “场”化散点透视
4.多元探索与无穷发现
4.1 现代科学中的物理场
4.2 现代的场心理学
4.3 弗氏第三种无意识
4.4 社会的情境定义
4.5 形态发生场
5.语义场的语义状态
5.1 世界的非结构性
5.2 场化语义核生成
5.3 状态的和场的
5.4 场化的解释因素
5.5 两种形态的语义域
5.6 场化的语义特征
6.语义场的类型学分析
6.1 人视野中的自然景观
6.2 整体存在的生存视角
6.3 多元敞开的文化尺度
6.4 变动不居的时间流向
6.5 生成化的群体类型场
6.6 创化中的个体生命特征
6.7 创造性释放的精神生存
6.8 人的生物天性原则
6.9 生态渗透的交叉与自守
7.语义场的形态学分析
7.1 语言的存在本质
7.2 语言的生存论功能
7.3 语言的形式化意味
7.4 语言的生存疏离性
7.5 解释的主观与徒劳
7.6 疏离生成的终极动因
7.7 疏离敞开的动态特征
8.语义场的行为学分析
8.1 感性化的语言行为
8.2 语言行为的话题性
8.3 语言行为的语境性
8.4 语言行为的领域性
8.5 语言行为的语区性
8.6 隐匿化的语言角色
8.7 功利欲望的忠诚性
8.8 角色库中的多面人
9.语义场的生态学分析
9.1 两种不同生态变迁
9.2 语义场的生态变迁
9.3 生态能量的聚散

下篇 语义场的功能分析
10.语义场效应生成
10.1 语义场发生动因
10.2 理解与沟通效应
10.3 语义共振的条件
10.4 内聚与辐射效应
11.语义场的价值取向
11.1 存在与价值的指涉
11.2 时空化语义价值取向
11.3 两种语义价值尺度
11.4 世纪性生存眷注
11.5 “主体方法”图像
11.6 “生境图样”方法
12.人类真理的域与度
12.1 真理的内在悖论
12.2 真理的真实源流
12.3 真理的实在域度
12.4 哲学的困境与追求
12.5 真善美的统一性
13.认知敞开的思维模型
13.1 生存化的人与思维
13.2 类型化的思维模型
13.3 思维的生存本质
13.4 场化的思维模型
14.科学探索的场态运动
14.1 科学的人文道路
14.2 牛顿的知识论原则
14.3 世界的相对化图景
14.4 相对的绝对论哲学
14.5 科学的悲剧即人
14.6 全新的科学启示
15.生态化综合思想与方法
15.1 经典“物质”的动摇
15.2 新的因果关系生成
15.3 科学与哲学的共生
15.4 生存本体之历史
15.5 形式化的实践智慧
16.自由的绝对与超越
16.1 人的主宰问题
16.2 现实和理想
16.3 自由的本质
16.4 两种生活自由
16.5 绝对追求和超越
17.生存中的伦理之网
17.1 关系生成伦理行为
17.2 善的伦理疆域
17.3 传统·责任·义务
17.4 权力互补的秘密
17.5 正当与不正当
18.永恒的生存之梦
18.1 美非自由的象征
18.2 行为乃美之本源
18.3 人的形式化展布
18.4 审美生存的场域
18.5 艺术·科学,哲学
19.历史展布中的人
19.1 一种新的历史观
19.2 生存即生长
19.3 历史化的生存体验
19.4 语义场的时时更新
索引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