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美国一流大学本科招生综合评价制度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030431547
  • 作      者:
    陈为峰著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5
收藏
内容介绍
  《教育研究新锐点丛书:美国一流大学本科招生综合评价制度研究》以美国一流大学本科招生综合评价制度为研究对象,较为系统地对美国一流大学的本科招生综合评价制度,包括其招生工作的开展方式、评价维度、录取决策过程、招生理念等进行了介绍和解析。《教育研究新锐点丛书:美国一流大学本科招生综合评价制度研究》肯定了美国一流大学本科招生综合评价制度,因其兼顾考查考生的学术表现和非学术表现,具有较高合理性,但也指出其招生制度本身对公平的维护能力却很低。通过对美国高等学校招生制度的历史源流与中国科举至高考的演变过程的宏观比较,《教育研究新锐点丛书:美国一流大学本科招生综合评价制度研究》发现美国较为完善的社会维权体系(法治系统)是其大学综合评价招生制度得以正常运转的根本保障。我国高考综合评价改革也应参照社会法治情况,循序渐进。
展开
精彩书摘
  《教育研究新锐点丛书:美国一流大学本科招生综合评价制度研究》:
  第一章  百家争鸣:大学本科招生制度何去何从
  大学招生制度,即我们所谓的“高考”,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之所以如此,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大学招生制度是高等教育资源的分配规则。能否进入大学,进入什么层次的大学,对于一个人的一生有着很大的影响,对于其背后的家庭来说同样意义非凡。正是这一原因,高考关系到个人、家庭、社会,可谓万众瞩目。中国的高考备受争议,原因就在于我们的高考制度还不完善,存在很多问题,也引发了很多问题。那么,我们的高考又该如何改革?理想的大学招生制度又是什么样的呢?
  第一节 高考的彷徨与出路
  1977年中国恢复统一高考。只凭卷面分数录取考生是无奈却又不得已的选择,但是随之而来的弊端却令人担忧。20世纪80年代中期建立了保送生制度,建立这一制度的目标之一是通过全面考核保送生的德、智、体情况,引导和鼓励中学生全面发展;此外,也想通过以考试为主、以保送为辅的招生制度更全面地选拔人才。但实行不久,保送生制度问题越来越严重,“权力和金钱逐渐侵蚀高考这块'净土':起初是'荐良不荐优',推荐材料被大量'灌水';此后又进一步蜕变为'推劣不推良、送官不送民'。保送生的选拔变得黑幕重重,被人情、关系等因素异化为教育腐败滋生的温床,公平与诚信也遭到严重损害”(郑若玲,2007a)。中国一千多年的人才选拔史同样生动地说明,以综合评价选拔人才,理想和现实的差距往往非常大(刘海峰,1995a)。
  当今中国社会发展迅猛,科技日新月异,多元性日益突显。社会的多元决定了人才的多元,只用一把尺子来衡量人才显然是不够科学的。2003年,22所高校进行“自主招生录取”改革尝试。自主招生是为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而探索的以统一考试为主、多元评价为辅的高校招生制度(郑若玲,2007b)。实行6年来,不仅参加试点的高校数量逐年增多,而且限制条件正逐步放宽,自主招生的生源比例和降分幅度不断加大。可以说,自主招生的尝试取得初步成效。
  2004年,海南、宁夏、广东、山东四省(自治区)开始实行高中新课改,随后,江苏、福建、安徽、辽宁、浙江、天津等其他省(直辖市)亦逐步推行。自2007年起,与新课改相对应的高考改革新方案开始陆续出台。2008年1月,教育部下发的《关于普通高中新课程省份深化高校招生考试改革的指导意见》,明确将“建立和完善对普通高中学生的综合评价制度,并逐步纳入高校招生选拔评价体系”作为改革的主要任务之一。这些高考新方案各有特点,共同的趋势是将高考由单一考试推向多元评价,将综合素质评价作为高校选才的参考依据。虽然综合素质评价和高考录取是“软挂钩”,但这一改革毕竟是多年来几乎以分数为唯一录取标准的高考所迈出的“破冰”第一步,因此成为高考改革的一个重要突破。逐渐提高综合素质评价的权重,构建多元的综合评价制度,进而提高高校招生考试制度的科学性,是我国高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的必然趋势,是高考的出路所在。
  可以说,综合素质评价的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美国大学招生制度的影响。美国一流大学招生制度是运用综合评价选拔申请者的典范。美国一流大学本科招生综合评价制度几乎完全依照本校的办学宗旨及发展需要进行制度设计,并得以顺利实行,体现了选拔人才的高效度。中国高考制度为保证公平招生,在采行统一考试以分取人的同时,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人才差异、高校差异。近些年来,随着统一高考“凭分取人”“分分计较”带来的一系列负面影响,围绕高考的争论越发激烈,社会各界人士纷纷为高校招生出谋划策。美国一流大学一直是国内关注的焦点,其本科招生综合评价制度体现出来的科学性有目共睹,中国能否借鉴以及该如何借鉴美国的多元评价考核体系成为一个热点话题。各类期刊、报纸,以及互联网出现了篇幅大小不一的介绍性文章,众多学者也多有涉及,出现了不少观点精湛的学术论文。许多中国学界的专家和学者认为美国一流大学本科招生综合评价制度值得借鉴。刘海峰(2004)认为,2002年台湾地区实行的大学多元入学方案由于在移植美国的制度过程中未考虑文化背景差异导致问题丛出,“只有在充分考虑包括传统文化在内的各种制约因素之后,理性地稳步推进招生考试改革,才能逐步建立起以全国普通高校招生统一考试为主与多元化考试评价和多样化选拔录取相结合,政府宏观指导、调控,高校自主招生、自我约束,社会有效监督的高校招生考试制度”。郑若玲(2007b,2008)对这一论题发表了数篇论文:①在《我们能从美国高校招生制度借鉴什么》中认为,“中国高考多样化改革可以从美国高校招生制度中得到以下四点启发与借鉴:第一,注重入学机会公平。第二,适度采用多元录取指标。第三,扩大高校招生自主权。第四,建立多渠道、多层次考试'立交桥'”。②在《多元招生考核体系是否可行》中对美国高校招生制度的最显著特点——灵活多元进行了较为详尽的阐述,认为“灵活主要指招生计划'因校制宜',灵活多样”,“多元则是指录取指标综合多元,包括中学成绩、标准化考试分数、课外活动、才艺与能力、个性品质、面试表现等;其中,中学成绩和标准化考试分数是美国大学入学最重要的两条标准”,并提出美国的多元综合评价是我国高考多样化改革的目标,但同时认为: “任何国家招生制度的形成与运作,与该国的历史、文化、经济、政治和教育等因素关联甚密,别国的经验和做法可以受其启发甚至借鉴,生搬硬套却绝不可行。”③在《追求公平:美国高校招生政策的争议与改革》中,对美国高校招生制度的变革进行了梳理,认为“入学机会公平一直是美国高校招生改革的热点”。驻纽约总领事馆教育领事王定华(2002)的《美国大学招生制度与公平性问题》对美国一流大学的本科招生标准进行了介绍,认为“大学录取标准比较全面客观,录取过程由集体操作,谨慎行事”。张晓鹏(2006)的《自主招生综合评价:美国名牌大学录取工作现状》对美国精英大学的自主招生进行了分析及对比,认为“美国精英大学录取工作同中有异”,“自主招生和公平录取并不矛盾”。王晓阳(2007a)的《美国大学的综合选拔招生制度》、欧阳敬孝和张晨(2007a)的《美国名校招生程序》、乐毅(2008)的《美国本科招生模式及录取标准、启示、借鉴与本土实践》等文章均对美国大学录取过程中的招生模式、学术因素、非学术因素进行了介绍和借鉴。这些论文短小精悍,观点犀利,成为本书重要的参考资料。
  在专著方面,唐滢(2007)的《美国高校招生考试制度研究》对美国高等教育制度及政策法规、美国高校招生考试制度的历史,以及美国现行高校招生考试制度进行了较为详尽的介绍,并根据招生方式的不同选择了几所美国大学进行个案研究,同时,运用多学科的研究方法对美国高校招生考试制度进行了理论分析。吴向明(2008)的《美国高等院校招生制度研究》同样对美国高等院校招生制度的历史进行了梳理,介绍了其特征,同时,对美国高等院校招生制度的价值取向和制约因素进行了探讨。这两本书颇具学术深度,目前笔者还没有发现其他专门介绍美国高校招生制度的学术专著。这些论文或著作由于篇幅有限或内容结构等原因,尚未系统介绍美国高校本科招生综合评价制度,为本书留下论述的空间。
  此外,中国国内各界人士面向普通读者对美国高校,特别是一流大学进行了推介,这部分文献大量涉及美国一流大学的招生制度。改革开放以后,美国一直是中国留学生的主要聚集地,留学美国是很多学子的梦想,很多介绍美国高校及如何进行入学申请的书籍和文本应运而生。这类文献主要是由具有留美经历的华人撰写的,其目的只是介绍美国大学入学制度,且侧重于指导中国学生如何申请进入美国大学,特别是美国精英大学。这类书籍虽然普遍学术性不高,但是独到见解颇多,是很有价值的参考资料。例如,夏里巴(1997)的《美国229国家级大学指南》(第三版)对美国229所国家级大学的概况和入学要求进行了较为全面的介绍。黄全愈(2003)的《“高考”在美国:旅美教育学专家眼里的中美“高考”》对美国高校招生所涉及的考试及其他多个方面进行了介绍,特别是对两国之间的区别进行了通俗易懂的解读。薛涌(2006,2005)的《精英的阶梯》和《美国是如何培养精英的》这两本专著对美国精英大学的办学定位、教学方式、招生方式等方面,以及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论述。舸昕(1999,2000)的《从哈佛到斯坦福》和《漫步美国大学》对美国著名的公立和私立大学进行了较为详细的介绍。成寒(2001)的《留学美国生存术》、伟婷(2004)的《美国名牌大学申请技巧》、于桐(2002)的《耶鲁深呼吸》、陈屹(2001)的《美国素质教育大参考:中美教育实证比较》、王定华(2004)的《走进美国教育》、程星(2004)的《细读美国大学》和程星(2006)的《细读美国大学》(第二版)、张华(2008)的《阅读哈佛》等都对美国高校的相关情况进行了介绍。由于这类文献很多,本书不一一列举。
  ……
展开
目录
序(封海清)
前言(陈为峰)
第一章 百家争鸣:大学本科招生制度何去何从
第一节 高考的彷徨与出路
第二节 解答什么与如何解答

第二章 美国一流大学本科招生工作概况
第一节 办学宗旨与招生政策
第二节 招生委员会
第三节 招生宣传与录取
第四节 申请材料的处理程序

第三章 权重有限的学术成就
第一节 高中学业
第二节 标准化测验成绩
第三节 高难度课程
第四节 联合课程项目和荣誉

第四章 不可或缺的非学术因素
第一节 颇受重视的课外活动
第二节 处处体现的个人品质
第三节 校园多元化理论对录取决策的影响
第四节 新生的构成与概况——以哈佛大学为例

第五章 综合评价招生制度之社会基础
第一节 历史源流
第二节 中美之对比:公平与合理
第三节 公民权利
第四节 社会约束力量与诚信机制

第六章 美国一流大学本科招生综合评价制度之借鉴
第一节 中国高校招生方式:从单一到综合
第二节 从考试到评价的探索
第三节 高考需要"减负"
第四节 对中国高校招生综合评价制度改革的建议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教育学院孙开键教授访谈记录
附录二 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戴维?汉森教授访谈记录
附录三 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教育学院敏迪?孔哈勃副教授
访谈记录
附录四 AI成绩之年级排名换算表(哈佛大学)
附录五 教育部《关于高等学校招生工作实施阳光工程的通知》
附录六 相关网站
后记:方圆之美
致谢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