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武功,唯快不破
——保障执行力,保证竞争力
很多时候,我们都希望事情更成熟、更完美时再去做,这在意识形态里可以,但要表现在执行上,就不能等到完美时,因为在任何一项工作中、在任何一个位置上,你所面临的机遇总是稍纵即逝的,如果你想让每件事都完美无缺,那么,最好的办法就是不做。而一旦落实开始,速度就是第一位的,完美就是第二位的。所以,面对所要执行的事情,先完成它,然后再去追求完美。
第一章
敢闯敢试,富贵险中求
富贵险中求
创业者初期不要怕求人,不要怕卑躬屈膝,你脸皮厚一点。脸皮那么薄,这个也不敢求,那个也不敢求,这个不敢请教,那个不敢请教,怎么能成功呢?先把前面、后面抹掉。
——《王健林做客〈开讲啦〉节目的讲话》
最狂妄的事情,我告诉你们,我十几岁时候,还没有当兵之前,去爬一棵树,那棵树上没有人敢爬上去,那我就一定要坚持爬上去,啪啪掉下来,胳膊摔折。还有一次,有一个栏杆,啪啪啪大家跳,跟我大两三岁的同学比,他们跳过去了,我一看这个,这边没人敢跳,我也去跳,嘎吱一下,被绊倒,再摔下去,又胳膊摔断第二次。
——《王健林做客〈开讲啦〉节目的讲话》
执行策略
2012年,王健林在哈佛大学演讲时说过一句话:什么清华北大,不如胆子大;什么哈佛耶鲁,不如自己敢闯,胆子大比什么都强!
王健林认为,读得书再多,水平再高,如果不敢闯,不敢试,就永远都不可能有成功。的确,没有敢闯敢试的执行力,再好的创意、再周密的计划也都只是纸上谈兵,唯有把握机会、放开手脚,才会看到成功的曙光。
古人有一句话,“富贵险中求”,这句话也受到王健林的青睐。
王健林的父亲是一位职业军人,拥有可供其回味终生的熠熠生辉的阅历。在创业之前,王健林已经拥有一份值得他骄傲的履历:与中国很多杰出的民营企业家一样,王健林是职业军人出身。15岁那年他就成了沈阳军区的一个“娃娃兵”。在接下来的17年中,他用令人艳羡的速度一路升迁,28岁的时候就已经成为正团级的军官。
军队给予了王健林很多东西,他洞悉了信念、纪律和执行力对一个组织的重要性,并在之后的创业和经营中将这些理念发挥到了极致。1986年,32岁的他为响应国家“百万裁军”的号召,毅然离开部队。转业担任了大连西岗区政府办公室的主任。成了公务人员后,他的天地一下子变得开阔许多。
王健林在“主任”的位置上仅仅干了两年,1988年时,他终于在焦躁中做出了决定:他不甘心在公务员的位置上庸庸碌碌地走完自己一眼便能看到头的一生,他要摆脱束缚,去干点富有创造和挑战的事情。
当时,西岗区房管处下属一个刚成立不久的房地产公司,因总经理的经济问题负债几百万,濒临破产。这是一个人人避之唯恐不及的“烂摊子”,但王健林愣是不曾犹豫就主动请缨接下了这个“烂摊子”。年底的时候,王健林注册了大连市西岗住宅开发总公司。
“在当时,注册房地产开发公司的资金最少要100万,王健林就跟大连房屋开发公司借了100万元,还要扣除20万元的利息及50%的担保。在当时既没有办公场地,又没有工作人员,有的只是区政府淘汰的双体座农夫车,可谓是赤手空拳打天下。”曾有一家媒体这样描述道。
面对这样生死未卜的挑战,王健林却大着胆子,抱住了这个可能是机会也可能是炸药的“定时炸弹”,随后他凭着微小的创新每平方米多卖了400元,就获得了成功。
“拆迁回迁问题复杂、成本高,没人愿意干,我们是大连的第一个。”他曾对一个采访者谈起将当年的棚户区改造成大连今天著名的“北京街”那段往事时说道,“确实挣了不少,钱哗哗地来!800多套房子,一个月就卖完了,一下子挣了1000多万!”
从这之后,王健林的胆子越来越大,他承接的项目的规模也越来越大,执行力也越来越强,随之带来的利润也越来越多。他开始在大连进行大规模的“旧城改造”,用了两三年时间就使自己变成了“商界大佬”。
智慧剖析
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说过:“任何语言都是苍白的,你唯一需要的就是执行。”万达从无到有,靠的是王健林敢闯敢干、敢试敢拼的执行精神。
很多企业的经营理念和战略大致相同,但绩效却大不相同,道理何在?关键是在于执行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执行力已构成企业管理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一个企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将是决定企业发展的重要保障,可以说,没有执行力就没有竞争力,没有执行力就没有凝聚力,没有执行力就没有创造力,没有了执行力企业就没有持续发展的空间。执行力是企业良好运营的保证,是所有员工的工作指南针,一个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在于执行力是否到位,因为要完成企业的最终目标,就要靠执行把企业发展蓝图变成现实。因此执行力是以结果为导向的重要载体,是企业发展的内在动因,也是企业不可复制的竞争优势。
众所周知,日本的东芝电器公司是全球著名的跨国企业,但它是在土光敏夫重建下才得以发展的。
20世纪60年代,东芝公司在执行上出现了一系列的病症:销售渠道不畅通、产品积压过多资金周转不灵,管理懈怠、组织散漫、奢侈浪费现象严重;官僚主义的管理方式逐渐蔓延。这些病症使东芝公司1965年的利润从上半年的33亿日元下滑到下半年的10亿日元,股票红利也不断下跌,从1964年的10%每半年下跌为8%、6%,曾辉煌一时的东芝公司开始陷入风雨飘摇之中。
最后,东芝公司将拯救企业、重铸辉煌的重任交给了土光敏夫。土光敏夫一眼就洞穿了东芝公司执行力缺失的根源,他在就任演说中说道:“现在东芝公司把拯救东芝的重任交给了我,我不是全能的菩萨。东芝的成败,在于众人的努力。”
土光敏夫首先以制止公司的铺张浪费行为作为切入点采取了一系列的变革措施。在土光敏夫的带领下东芝公司一改懒散、官僚主义的风气,开始变得严谨和负责,在决策执行上没有谁再马马虎虎。东芝公司最后转危为安,1966年上半年,销售金额达到1200亿日元,1969年,公司利润激增到102亿日元。
由于执行力缺失才是导致公司失败的关键原因。土光敏夫对其懒散懈怠的组织进行重大的变革,把公司的执行力上升到战略高度,结果他重振了东芝。
执行力是企业走向成功的必备能力之一,更是一种思维方式、行为习惯和企业生存态度。对于企业来说,要想在市场中站稳脚跟,要想在竞争中占有自己的领地,最重要的不是有多么远大的目标,而是向着企业的目标立即行动起来。这种“行动起来”就是执行的能力。只有具备执行力,才能把优秀的战略变为现实,也才能具有不可复制的竞争优势。
执行力是企业的不可复制的竞争优势,所以只有执行到位,才能获得完美结果。执行到位,要注意以下几点:
1.完美才是执行的最高标准
要想把任务落实到最好,你的心中必须有一个很高的标准,不能是一般的标准。在决定事情之前,要进行周密的调查论证,广泛征求意见,尽量把可能发生的情况考虑进去,尽可能避免出现1%的漏洞,直至达到预期效果。苛求细节,完美的管理才能造就完美的落实,唯有圆满,才是执行的最高境界。
2.在实践中培养执行力
在同等资历下,企业要成为强者,必须具有超越竞争对手的内在能力,也就是竞争力。这种内在能力的培养,只有在认真抓落实中才能形成。有为才能有位。一个人,要在强者如林的现代社会中成为佼佼者,就要具备超越众人的内在功力。内在功力的形成,是在不断的学习实践中培养出来的,学习实践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执行的过程。
而作为一个企业的员工,做事的时候应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1.把执行想透
柳传志说:“在制定战略的时候,一边制定战略一边把怎么样去执行想透彻再做决定,这样不仅战略措施每一步都经过了慎重的思考,执行的时候也会更方便、更坚决。”
2.坚决执行
杨元庆在谈及重归CEO位置以及联想业务的变化时坦言:“心态的变化就是现在得基于每天运营的工作。全力以赴了,在战略清楚的前提下我们很坚决地去执行、去落实,整个公司都能看到和听到变革的脚步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