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获得麦肯锡的内定
春季学期,我发奋学习,基本达到了参加MBA课程的条件,但是我无法忘记和麦肯锡的相遇所带来的冲击感。我是真心想学习吗?我难道不是想要马上工作,成为像本田先生那样的人吗?我越来越困惑。实际上,我又以读研为借口,躲避就业问题。因为一旦准备就业就必须考虑“应选择什么样的公司,从事哪类工作”等问题。
为了消除这些困惑,我按照雷曼兄弟公司F前辈的建议,决定去实习。暑假期间,我在格力高乳业的经营企划部工作。假期结束后,经前辈介绍,我在美林证券公司的债券部编制面向法人的报告,而且兼做某风险公司的营业业务。表面上我是实习生,其实不过是打工者。即便积累了这些业务经验,我仍然不知道什么样的公司适合自己。但是我发现自己喜欢工作,开始明了选择公司的关键所在:
第一,即使埋没自己,也想和聪明能干的人共事。工作选择的首要考虑是既能保证安稳的职位,又能按照我的意愿行事。但是这样很可能像“井底之蛙”一样度过一生,我讨厌井底之蛙般地过完一生。即使失败,也想在大海中搏击一下。我想在能使自己成长的环境中工作,就像本田先生讲的那样,有时仅是和有能力的人一起工作、交谈,也会收获不小。
第二,不能想5年后、10年后自己在干什么。一旦设想将来,依我的性格一定会有“赶紧度过这5年、10年,好从事有重任的工作”的想法。这样一来,我就每天都在过着倒计时的生活,很无趣。我想,既然要做,就要认真做好每一天,挑战无法想象的无边世界。我也不喜欢为实现10年后的目标而陷入“扣分主义”的思考中,为了5年后能升为部长,在此期间不能有工作失误。我坚决不要过这样的人生,我觉得我没这种忍耐力。我相当厌恶压抑自己,战战兢兢地浪费十几年的时间,因此,我认为自己适合在这种“不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无法预见前途的大公司”工作。
第三,一毕业就可以拿到高薪。日本的大公司,开始工作的10~20年,薪水会很低,此后,随着工龄的增加,工资也会提高。既要强迫自己过10年的简朴生活,又要为了多拿工资,紧抓公司不放,我不适合这种工作。从毕业时起,我就想在按业绩发工资的地方工作,于是想在随时可以辞职的状态下工作。在一桥大学,终生雇用依然非常受欢迎,我开始感觉自己是个另类。对照这些“关键”,麦肯锡能满足我所有的需求,当然外资投资银行也同样具备这些条件,而且工资比麦肯锡还高,最吸引人的是可以动用巨额资金。我在咨询外资投资银行工作的前辈时,他们都是那么自信,因此我渐渐倾向于外资投资银行。
大学三年级的冬天,就业一事开始步人正轨,我将申请书全部投向了投资银行。它们分别是美国的高盛公司、摩根士丹利、美林公司、摩根大通集团,欧洲的瑞士联合银行、法国巴黎银行,还有日本国内日兴所罗门美邦公司(花旗银行和日兴证券的合资公司),总共7家公司。虽然仅有7家公司,但需要相当大的体力。例如,参加高盛公司面试时,我依次参加了7个部门的面试。我在参加瑞士联合银行应聘考试前,要在5天内完成实习计划书的小组作业,那5天我几乎天天通宵写小组作业。尽管花费了不少时间去参加面试,但最后还是全军覆没。虽然通过了瑞士联合银行5天的实习,但最后却在股东面试一环落选了。2月,我所有的面试全部失败,无论我怎么样睡觉、吃药,我还是经常感到不适。就在这时,父亲笑着说道:“你不会英语,投资银行肯定不会录用你的,你还是老老实实在日企工作吧!”
“为避免将来后悔,现在就要不断向上攀登”,这是我家的家训。我将目标锁定在咨询公司,并再次燃起了斗志。
咨询公司首选麦肯锡。但是我在这种就业敏感的状态下,去麦肯锡应聘是无法成功的。考虑到这些,我把麦肯锡的考试尽可能地往后推,决定先应聘其他咨询公司。
咨询公司的录用程序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书面筛选。开诚布公的谈话和学历是重点,但这并非“召集经验丰富的人才”那种肤浅的想法。作为经营顾问,在工作上不可或缺的是逻辑思考能力和分析能力。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