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别人的教育:寻找好妈妈、好老师、好学校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36481527
  • 作      者:
    吴琪,陈晓著
  • 出 版 社 :
    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5
收藏
编辑推荐
  我要给孩子选择一所什么样的学校?是让孩子进入我们家长都很熟悉的公立教育系统,还是让他/她去国际学校接受西式教育?或者是为了给孩子提供好的教育,不惜全家移民呢?今天当我们谈论教育的时候,很多时候谈论的是一种选择。在我的周围,有太多家长处在教育选择焦虑症当中。孩子的成长不再是一种天性和本能的舒展,而是像搭建数据模型一样,显得精准而回报明确。
  而这种选择又配套一系列的价值观:当你把孩子送进公立学校,意味着家长和孩子将处于一种大集体中的激烈竞争,分数是这种竞争的重要依据。当你把孩子送进国际学校,意味着高昂的教育支出,你需要花数倍于公立学校的价格,才能在优质教育稀缺的环境里,购买一种被小心翼翼呵护的个性化教育。当你为了教育而举家移民时,你要考虑的问题还牵涉到家长的事业发展、对中文环境的告别,可能更大的经济支出、家长是否能履行照顾老人的义务等等。
  所以好像在很大程度上,家长对孩子教育方式的选择,决定了家庭将进入一种怎样的生活方式。准备竞争公立学校的家庭,需要考虑是否购买学区房、去购买哪里的学区房,或者去寻找和建立公立教育体系里的各种关系。要走国际学校路线的家庭,一方面急于给孩子补习英文,一方面得看看自己持续支付高昂教育费用的能力。随着近几年国际教育的走红,进入国际学校本身,也成为一场竞赛。选择国际学校,意味着放弃国内高考,也就是说,“我家孩子是一定要出国读大学的”。而一旦让孩子脱离公立教育的“大部队”,家长们内心又会滋生出另一层担心:“如果我的孩子在国际学校成绩不理想呢,如果他考不上国外的好大学呢,甚至说,如果他以后根本就考不上国外的大学呢”?
  一旦进入了国际教育,它在某种程度上更像一座独木桥。一些家庭原本是为了给孩子宽松的教育环境而选择国际学校的,西式教育确实给了孩子足够的尊重,但是当国际教育进入高年级,学习的压力和竞争的残酷性,一点不亚于高考。
  对于条件优越的家庭来说,可能并不在乎孩子的具体出路,不用去计较孩子到底是考上美国的常青藤,还是读了一所不知名的学校,他们在乎的是孩子在成长环境中得到公正的、启发式的教育。而对于绝大多数在乎结果的家庭来说,他们不得不去计算教育的投入回报比,每年一二十万的学费,在国外读大学本科四年的上百万费用,会使你的孩子与公立教育体系里出来的孩子,明显不一样吗?当我们去衡量投入回报比的时候,教育不可避免地成为一种产品,有人购买这种产品看重的是性价比,有人看重的是使用感受,有的人在乎的是使用效果。而你的孩子是否能成功,或者说是否能成为你希望他成为的那个人,和这种教育产品之间,又不能直接地划等号。
  这也正是教育的玄妙之处,也是其残酷之处。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古训,在这里未必有效。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没有任何人能否认教育的重要性,可是又没有任何一种学校,能够保证培养出来的学生都是一样地优秀。既然没有哪种教育体系是完美的,那么我们不管做怎样的选择,都有它的合理性。但是另一方面,这种模糊的空间,又成为很多家长焦虑的症结所在——选择了哪一种教育,都没有百分之百的安全感。
  我和我的同事们、朋友们聊起这个话题,可以一聊就是好几个小时,而聊天的结果是,得不出任何明确的结论。或者说,教育本身就是没有明确结论的。我们作为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生的人,受的就是大一统的公立教育。可是我们这群人并没有失去个性,也没有丧失独立思考能力,我们深知公立教育的不足,却也不觉得受害很深。
  前段时间看见一位朋友在微信上说,从女儿很小,她就带孩子去过很多地方旅行。现在女儿长到十几岁,反而对于旅行兴趣不大。这位妈妈发现,旅行确实使得孩子知识面拓展不少,性格也很淡定。但是过多旅行让孩子“过早失去了对世界的好奇心。”这位妈妈说,“凡事皆有利弊,今年开始我要放慢节奏,调整方式,多亲近自然,甚至打算放弃自己的享乐主义,带她去老少边穷的地方感受一下”。物质条件不保证给你探索人生持久的动力。
  所以没有哪种养育结果是父母精确测量出来的,成长本身的迷人之处,正是在于它的不确定性,那些既定程序里蔓延出的枝枝杈杈,它或许才是一个孩子寄托想象力与可能性的收纳之所。这正如我们童年时,时蔬按照一年四季的交替,缓慢而认真地生长。那些时令菜,就是要让人相思一年之后,才能再遇见的。而现在太多父母急于把孩子放进“蔬菜大棚”,希望她们完全不浪费“土壤肥力”,时时刻刻都在生长之中。而童年给孩子的快乐,以及日后滋养一辈子的记忆,或许正是生长缝隙中那些悠闲而漫无目的的时光,那些溢出规则之外的惊喜。所以,家长们与其给孩子计划好人生的每一步,不如相信你的孩子所具有的自我延展能力。让孩子在成长中有“饿”的时候,别丢失他们塑造自我的可能。
  在这本书的采访写作过程中,我和陈晓要感谢段明辉介绍了众多的采访对象,也要感谢这些接受我们采访的妈妈们,我们与她们当中很多人成了朋友。本书中,郭思杨、王天艺、王曦三人分别帮助我们采写了一个教育故事,特此表示感谢。我们也要感谢此书的出版人罗晓老师,他不懈的催促和宽容的等待,才使得本书最终出版。欢迎所有对本书及其他相关话题感兴趣的朋友与我联系。
展开
作者简介
  吴琪,《三联生活周刊》主编助理,毕业于武汉大学,美国汉弗莱项目2009-2010访问学者。曾长期关注中国社会问题,近年来开始关注中国教育状况。

  陈晓,《三联生活周刊》资深主笔,长期关注中国的乡土问题和社会现实,近年来开始关注教育话题。
展开
内容介绍
  《别人的教育》作者通过近两年的时间,走访近100多个家庭,以小孩教育以及选择什么样的教育方式为话题,和妈妈们展开了亲密的对话和访谈。其中部分话题是妈妈们最为关注的“如何选择适合自己孩子的学校?”“如何能让孩子健康快乐成长?”“是选择国际化教育还是选择传统教育?”。围绕上述话题作者通过亲身经历和记者独特的视角,给70后和80后妈妈们提供了思考和借鉴的空间。
展开
目录
/ 第一章 我们的学校教育怎么了?
自孩子出生之日起,他其实就是独立的生命个体,拥有 造物主赋予所有智能生命的创造性与自主性。而充当对 这一智能个体进行引导和教育的家长和学校,必须在对 个体也就是孩子进行细致入微观察的基础上,因势利导, 才能将这一智能生命的潜能尽可能地激发出来,并朝好 的方向发展。或许,这也成为以个体为对象的家庭教育 与以整体为对象的学校教育必然要产生的差异与矛盾。
2 / 调皮孩子的家长不好当
4 / 名校孩子成人化
6 / 老师用考核控制孩子 学生们战战兢兢
8 / 分数决定一切 家长跟风报补习班
10 / 在国内坚持宽松教育有多难
12 / 我们的无奈
14 / 好分数不等于好人生
16 / 人生的成功不由分数来判定
/ 第二章 别人的教育真的更好吗?
在改革开放之后,教育是我国极少仍保留着高度计划经 济特色的领域。这使得我们去探寻我们的教育出了什么 问题,别人的教育又好在哪里呢?
我们的教育出问题了
别人的教育与我们的时代
教育重心的转移
滞后的学校教育
工业革命与教育变革 2 /
改革的契机 2 /
幼儿与权威 2 /
学生的分数重要吗? 2 /
老师的作用 2 /
学生们需要统一的教科书吗
12 / 第三章 国际学校成为风尚
如今的家长们,对教育有了更多的选择权, 所以当他们发现统一的传统学校难以满足自 己要求时,不少人把目光投向了国际教育。 近五六年来兴起的国际学校热潮,大有愈演 愈烈之势。对于一些没有能力或不愿意移民 的家庭来说,中国的国际学校给了他们一种 接近西方教育的选择。
“80 后”家长与国际学校热 16 /
家长须慎重选择国际教育 28 /
国际教育并非坦途 家长的教育抉择焦虑症 35 /
国际学校:勇敢者的冒险
第四章 移民家庭的西式教育实录
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没有任何人能否认教育的重要 性,可是又没有任何一种学校,能够保证培养出来的学 生都是一样地优秀。当我们为孩子选择学校的时候,为 孩子上学大费周章的时候,容易忽视学校教育只是整个 教育中的一部分。
感觉不到考试的小学 55 /
南北半球的三次转学 68 /
没有“傻问题” 中西教育下的国际人 78 /
新加坡:轻度应试教育
第五章 没有完美的教育
童年给孩子的快乐以及日后滋养一辈子 的记忆,或许正是生长缝隙中那些悠闲 而漫无目的的时光,那些溢出规则之外 的惊喜。家长们与其给孩子计划好人生 的每一步,不如相信你的孩子所具有的 自我延展能力。让孩子在成长中有“饿” 的时候,别丢失他们塑造自我的可能。
不要一味迷信西方教育
美国公立教育的问题不少 90 /
我希望我们的下一代 没有地域和语言的限制
第六章 爱好给予成长的力量
每个孩子兴趣爱好的选择可能有各种偶然因素, 如果家长们能够尊重孩子兴趣,这样的爱好就会 发展得更持久。而一项能够激发孩子持久热情的 爱好,使得家长和孩子都能终身受益。
“非主流教育”路上的双重挑战 150 /
第七章 我们能给孩子的成长留出缝隙吗? 160 /
家长何不给自己制定个教育准则?
似乎一旦做了父母,你便成为了某种意义上的哲学家。
你学着将曾经内心高远的自己,变魔法般地在一堆屎盆尿布中试图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