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年经济学家文库:印度对外贸易政策改革研究》:
一、政府对贸易的过度管制严重制约了对外贸易的发展
20世纪中期以来,几乎所有的发展中国家在制定其贸易政策时都强调了政府的干预,期望利用这只“看得见的手”来扶持国内幼稚产业,保障本国对外贸易的顺利发展,印度也是如此。印度在进口替代战略下的外贸政策具有三个最显著的特点:①实行高关税,为国内产业赢得市场份额,促进产业发展;②实行以许可证为主要形式的进口数量控制,有效地确保了国内产品市场占有率;③实行严格的外汇管制,对受管制的商品进行外汇配给。通过汇率高估降低国内商品进口投入的生产成本。除此之外,印度政府还对国内产业实行了直接的现金补贴和指令性的金融信贷支持。
印度政府通过上述手段将对外贸易进行了严格控制,但政策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却往往没有明确的法律和制度依据,基本依靠官员自由裁量。由于印度执行的进口替代贸易政策以政府自由裁量为基础,以反市场机制为导向,因而市场的自行调节机能就难以得到很好的发挥,最终导致了国内资源配置失调和外贸效益下降。正如多米尼克指出的,“(包括印度在内)发展中国家的实践表明,进口替代通常只取得了有限的成功或遭到彻底的失败。进口替代策略使印度至少浪费了近10%以上的国民收入。”
更加严重的是,印度政府对贸易的过度管制滋生了官僚主义,为“寻租”现象的普及和泛滥提供了温床。印度国内企业为了取得政府配额、进口许可证,增加经营利润、减少经营障碍,不得不通过游说等各种手段加以寻求,导致资金和企业家精力流人非生产性活动中,一方面,加大了企业运营成本,造成大量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更是形成巨大的“寻租”成本,滋生了腐败,挫伤了出口企业的积极性,制约了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
世界银行在1983年发布的《世界发展报告》中指出,20世纪70年代,31个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统计研究证明,价格扭曲与出口增长之间呈负相关关系。价格扭曲指数越大,出口增长率越小。70年代,低价格扭曲国家和地区的平均扭曲指数为1.56,出口增长率达到6.7010,高于所有国家平均数3个百分点;高价格扭曲国家和地区的平均扭曲指数为2.44,出口增长率仅为0.7%,低于平均数3个百分点。其中,60年代期间,印度因实行贸易限制而付出的代价达到了其国民生产总值的6%以上。与此同时,印度为了实现工业化必须进口大量资本货物,结果形成了非常严重的贸易逆差,外汇储备紧张。据统计,从50年代中期到80年代,出口额从未超过进口额的70%,即出口收入经常不够支付进口费用的70%。
曼·辛格接受了当时世界经济自由化、全球化的思潮,认为“一个不受过度政府控制和干预的开放经济,对迅速而稳定地提高人民生活福利是必要的,继续封闭只能意味着落后”,因此,政府的政策导向是推动印度从管制约束的内向型经济向市场发挥基础性调节作用的外向型经济转变。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