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找出心中的怪兽:冲动是魔鬼 人心藏野兽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40470302
  • 作      者:
    (日)福岛章编著
  • 出 版 社 :
    湖南文艺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5
收藏
编辑推荐
  关于犯罪最完备的心理学,探索犯罪者的内心,揭示犯罪的根本原因。
  每个人内心都潜藏着犯罪冲动,压力和压抑会激活心魔。
  日本犯罪心理学者进入犯罪者的内心世界,揭示各种犯罪的心理动机
  日本长销数年,漫画插图全彩上色,推出比日本还好的版本。
展开
作者简介
  福岛章,东京大学医学系毕业,东京大学博士课程修习完毕。医学博士,主修精神医学。曾在日本顶尖国际型大学上智大学担任教授,现为上智大学名誉教授。除以疾病志(Pathography)的权威身份闻名之外,还是担任过精神鉴定医师、经手多起著名事件的犯罪心理学者。

  简中昊,“辅仁大学”日语专业研究生毕业,目前就读于“辅仁大学”比较文学博士班。曾任观光局对日旅客访问员,还协助翻译过日本民法。现任兼职译者。

展开
内容介绍
  冲动是魔鬼,人心藏野兽
  现代社会,每天不断上演着犯罪戏码。
  因补偿心理进行偷窃行为,假借管教之名实施暴力,由感情纠葛触发具有杀意的冲动,绑架和监禁深处隐藏着支配等于快乐的原始欲望,为满足自我表现欲“引发剧场型犯罪”,纵火中有为了发泄郁闷的“弱者的犯罪”,跟踪狂怀有“恋爱妄想”,自杀者之前患有“自杀前症候群”,劫机罪行中带有强烈依赖的撒娇性质……
  本书从心理层面剖绘出犯罪者的内心世界,让我们得以了解犯罪背后隐藏的真相。
展开
精彩书摘
  犯罪心理学的思考模式
  每个人的心里都潜藏着犯罪因子吗?
  自己没办法做到的事,犯罪者可以帮我做到
  ●借由犯罪者的行为释放自己累积的不满情绪
  我们为什么会对犯罪者或犯罪行为产生好奇或者给予关注呢?第一个原因就是,我们会对犯罪行为以及在社会中属于少数派的犯罪者感到好奇。若我们回溯历史,可以发现日本江户时代的死刑犯必须“在市中心游街示众后再斩首”,这具有表演性质的行刑方式;现在在人道主义的考量下并不会这么做,但是在人们的心底,似乎还是渴望能够看到这样的行刑方式。
  而且,因为我们在生活中时常需要和四周的人协调,并且为了经营这样的社会生活,在我们的心里,有些本能上的冲动行为绝对不能显现在外。于是,基于这样的需求,有时我们也会需要借由犯罪者的行为,达到心理欲求的代理满足和模拟体验。也就是说,我们平时隐藏了欲望,但凭借获得的犯人或其犯行的细节信息,可以体验其犯罪经验,进而得到替代性的满足。以“凶恶的快乐杀人” 1和“猎奇杀人”为主题的小说或电影每每都能大卖,我们或许能从这种现象中得到解释吧。
  ●犯罪心理学所探寻的人类“本性”
  也就是说,我们原本以为早就被理性压抑且永远驱离的人类最原始之性冲动和攻击冲动,其实还隐藏在犯罪当中。换言之,犯罪是人类内心深处的“黑暗面”具体化的结果。
  犯罪心理学这门学问,以科学地分析犯罪者和犯罪行为背后的心理,利用所得的资料为刑事侦查以及社会福利做出贡献。除了这个实际功效之外,其目的也是借由深入研究犯罪者这个群体,找出全体人类内心的异常性和本性。
  标签理论
  因为被贴上标签,所以就成为犯罪者?
  因为被别人说是“罪犯”,所以犯罪
  ●“反正我就是罪犯啦”的恶性循环
  当我们为那些实施非行或犯罪的人贴上“非行少年”或“罪犯”的标签,并用不一样的态度对待他们,这就是“贴标签”的行为。
  即使最初只是因为鬼迷心窍才犯错,或者只是偶尔不小心犯下了罪行,周围还是会有很多人对他们投以白眼,甚至拒之千里。在此情况下,这些人就会形成“自己已经不算社会中的正常构成分子”的负面自我认知,并继续重复非行和犯罪的行为。也就是说,根据标签理论,这些原本只是初犯的人就会陷入“初次犯罪(脱离规范) →被贴上标签 →二次犯罪 →惯性犯罪”的恶性循环中。
  ●先有标签
  同上所述,这个强调贴上标签的过程、认为非行和犯罪就是由贴标签造成的结果的看法,就是所谓的“标签理论”。美国学者塔嫩鲍姆(Tanenbaum)认为,在社会或一定的体制下所进行的定罪、隔离、进收容所、社会地位下降、治疗、矫正等行为,都会成为当事人的“烙印”。也就是说,社会的制度本身才是制造犯罪的源头。此外,莱默特(Lemert)认为,那些已经被贴上标签的犯罪者,甚至是把犯罪者这样一个角色当作自我的核心概念来重新发展自我的。
  或许第一次看到标签理论时,会以为这个理论似乎把原因和结果颠倒了,但我们的确可以看到“非行 →管制 →非行”这样的恶性循环的合理性。只不过日本和美国不同,日本并没有明确符合的帮派次文化团体,所以或许比较难以理解。此外,标签理论也遭到了批评,认为它忽视了犯罪者自身的本质等。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人为什么会成为犯罪者?
犯罪心理学的思考模式 每个人的心里都潜藏着犯罪因子吗?
犯罪的基本公式 人为什么会犯罪呢?
犯罪者与其性格 犯罪者和我们有哪些不同?
情绪控制差的人与反社会型人格 凶残的杀人犯难道没有良心吗?
心病与犯罪 心病会引起犯罪吗?
日本刑法
第39条 如果是因为生病而犯罪就不算犯罪吗?
生长环境与犯罪 年幼时期的体验会成为犯罪的秧苗吗?
都市化、信息化 是社会引发人们犯罪的吗?
确信犯 何谓正义?何谓邪恶?
犯罪的定义 “犯罪”到底是什么?
解读当时事件与犯罪者专栏①
永山则夫
酒精与犯罪 酒会驱使人们犯罪吗?
日本人的犯罪 日本人的犯罪当中最多的是哪一种?
女性与犯罪 女性最容易犯的罪是哪种?
高龄者的犯罪 高龄者的犯罪动机
酒后驾车 为什么无法杜绝酒后驾车的行为?
犯罪的现状 凶残的犯罪行为不断增加的原因
将内心的缺陷升华为创作的天赋①
三岛由纪夫(1925-1970)

第二章
引起各种犯罪的不同的心理层面
杀人 为什么杀人?
大量杀人、连续杀人 为什么一个接着一个杀?
快乐杀人 为什么杀人会感觉到快乐?
随机杀人 为什么要杀不认识的人?
解读当时事件与犯罪者专栏②
大久保清
绑架监禁 借由幽禁别人能获得什么样的满足?
强奸 袭击女性的原因
猥亵青少年 袭击年幼的孩子的原因
盗窃 隐藏在“偷窃”心理当中的真正欲望
诱拐 绑架的理由
幽禁人质 说服犯人的方法
劫机 劫机犯独特的心理
剧场型犯罪 寄送“恐吓信”的目的
欺诈 为什么能若无其事地欺骗人呢?
暴力 动手是人类的本能吗?
纵火 想要纵火是一种病吗?
跟踪狂 什么样的人会成为跟踪狂?
虐待 欺负自己的小孩的原因
偷窥 为什么要偷看呢?最后会动手触碰吗?
解读当时事件与犯罪者专栏③
梅川昭美
白领阶层犯罪 何谓菁英犯罪?
邪教与犯罪 与社会对立的邪教
黑道组织 与社会悖离的帮派犯罪
自杀 为什么要自杀?
药物成瘾 为什么会对药物上瘾?
将内心的缺陷升华为创作的天赋
杜斯妥也夫斯基(1821-1881)

第三章
造成少年非行的是环境还是本质使然?
青少年 非行少年犯罪与成人犯罪不同吗?
少年法 为制裁少年犯罪所制定的法律
本质与环境 造成少年罪犯的原因是本质还是环境?
负向认同 “误入歧途”是什么意思?
青春期危机 何时是青少年最容易误入歧途的时期?
现代的青少年非行 现今的非行/从前的非行
游戏型非行 犯罪变成一种游戏?
“黑羊假说” “好竹”为什么会出“坏笋”?
撒娇与攻击性 “暴怒”的原因
解读当时事件与犯罪者专栏④
宫崎勤
吸毒 毒品或药物的上瘾性
暴走族 聚众飙车的理由
校园暴力 在校园内施暴的原因
拒绝上学与茧居族 不想上学的原因
欺凌 欺凌与被欺凌的原因
家庭暴力和弑亲 弑亲的原因
家庭与非行 造成非行的责任在父母身上吗?
学校的病理 在学校为什么会发生这么多的问题?
解读当时事件与犯罪者专栏⑤
地下铁沙林事件

第四章
有可能防范犯罪于未然吗?
犯罪与环境 容易引发犯罪的环境
犯罪的演变与警察 警察面对犯罪的处理态度是如何演变的?
创造防范犯罪的城市环境 为预防犯罪,在社区中的我们能做些什么?
新型媒体与犯罪 犯罪会受到电视和影片的影响而发生吗?
解读当时事件与犯罪者专栏⑥
酒鬼蔷薇圣斗
人格障碍 什么样的人容易和周围发生摩擦?
多重人格 患有多重人格疾病者的犯罪,可以问罪吗?
犯罪心理学 在调查犯罪上的应用用犯罪剖绘就能逼犯人认罪吗?
PTSD(创伤后压力症候群) 是什么样的伤害深深刻印在被害者的心里?
将内心的缺陷升华为创造的天赋③
热奈(1910-1986)及其他

第五章
罪犯能够重返社会吗?
审判的流程 罪犯如何接受审判?
精神鉴定利用精神鉴定能获得什么讯息?
精神鉴定方法 1 利用心理测验能获得什么讯息?
精神鉴定方法 2 利用脑部检查能获得什么讯息?
解读当时事件与犯罪者专栏⑦
宅间守─
刑罚 刑罚存在的理由
死刑 死刑能抑制犯罪吗?
监狱的功能 监狱是什么样的地方?
“少年院”的作用 少年院是什么样的地方?
更生与回归 社会累犯是可以避免的吗?
罪犯的治疗 有可能借由医术治愈吗?
Key Word
死刑制度的未来发展 …… 184

第六章
犯罪无法根除吗?
让我们来翻开犯罪研究的历史
犯罪心理学的目的 犯罪心理学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
犯罪心理学的起源 研究犯罪者的起源是什么?
犯罪研究的发展 各种犯罪者的分类方式
智慧与犯罪 智慧与犯罪被放在一起讨论的原因
司奈德提出的十种犯罪类型 性格偏颇的人易成为罪犯?
解读当时事件与犯罪者专栏⑧
小林薰
犯罪与精神分析 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
精神分析与超我 从分析心理结构看罪犯的内心世界
犯罪生活曲线 从犯罪经历可以看出累犯的类型?
《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 对精神障碍进行分类的DSM
犯罪社会学1 一般人会成为罪犯的理由
犯罪社会学2 犯罪行为会因为被模仿因而逐渐扩散吗?
标签理论 因为被贴上标签,所以就成为犯罪者?
环境犯罪学 何谓防范犯罪于未然的研究?
被害者学 被害者所遭受的二度伤害是什么?
未来的犯罪心理学 我们期待犯罪心理学能够扮演什么角色?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