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国水产学学科发展现状
(一)我国水产学学科发展总结与回顾
1.水产学科发展历程
人类历史上,渔先于农。在我国水产捕捞业发展先于养殖业,而淡水养殖又早于海水养殖。原始人类于7000年前(河姆渡文化时期)就开始在江河和海洋中捕捞鱼类、贝类等水生经济动物,称渔猎。我国水产养殖业历史也很悠久,是世界上最早开始养鱼的国家之一。春秋战国时期,范蠡编著的《养鱼经》详细描述了养鲤的池塘条件和人工繁殖方法等,是世界上最早的养鱼著作。
随着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增加和获取水产食物的需要,人们逐渐了解水产生物方面的科学知识,继而在由渔、猎变家养的过程中掌握了有关鱼类驯养、繁殖等养殖学方面的知识。清末和民国时期,西学东渐,近现代意义上的水产教育、科研、行政管理等开始在我国兴起,加速了中国传统渔业的近代化。20世纪40年代开始运用近代科学技术管理鱼池、治疗鱼病,使养鱼技术从传统的方法向近代化发展。1946年国立山东大学水产系和1947年原国民党政府农林部中央水产研究所的成立,标志着我国现代意义上的水产科研教学工作正式开始,也标志着我国水产学学科正式成为一门独立学科。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水产业得到长足发展。20世纪50年代,我国科技工作者总结的“水、种、饵、密、混、轮、防、管”八字精养法,高度概括了有中国特色的综合养鱼的经验与技术理论。50年代末期, “四大家鱼”,人工繁殖获得成功,彻底扭转了我国淡水养殖业受天然苗种量限制和丰歉难以控制的被动局面,亦为其他水产养殖对象的人工繁殖奠定了技术基础,进一步形成和发展了淡水养殖学理论。《中国淡水鱼类养殖学》的出版和再版发行,进一步奠定了我国水产学发展的地位,促进了水产学学科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后,伴随着经济发展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水产品需求总量不断增加,结构不断变化,生产方式逐步改进,我国水产业获得了高速发展。而科技总体水平的提升,也客观推进了水产学科的发展和完善。我国在水产学学科发展上,不断融人新理论、新技术,开拓新兴领域,促使水产学学科外的多种学科和技术融人了水产学。目前,已形成了渔业资源、生态环境、水产养殖、病害防治、遗传育种、生物技术、水产品质量安全、加工与产物资源利用、渔业装备与工程、渔业信息战略以及饲料营养等多种分支学科、边缘学科、交叉学科和综合学科,极大地丰富了我国水产学学科的内涵。我国水产科学正是在水产养殖业发展的基础上逐渐形成并不断丰富的。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养殖大国,不仅在世界上率先实现了水产业发展史上以养为主的历史性转变,也客观地推动了今后以养殖学科为主体的水产学学科体系的发展和完善。
在国外,由于蒸汽机的应用以及航海技术的进步,20世纪初世界海洋捕鱼业得到发展,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暴发前,世界渔获量已从1900年的350万吨增加到1800万吨。伴随着对天然水产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利用,人类逐渐认识到对海洋生物资源需要进行系统地考察和评估,在此基础上加以科学的管理。1902年,ICES(国际海洋考察理事会)正式成立,标志着人类科学管理海洋生物资源的开始。其后,经历了1960-1970年世界渔业快速发展,国际渔业学科体系不断发展,学科体系日趋完整,管理理念不断演化和提升。在经历了20世纪70-80年代世界海洋渔业自然资源衰退期之后,世界渔业的发展出现了新的变化,海洋渔业进入了保护、增殖和合理利用资源的新时代。海水增殖业的出现和发展,是海洋渔业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联合国1994年11月16日实施的国际海洋公约有关规定而制定的《国际负责任渔业行为准则》,进一步明确了国际间海洋捕捞业的责任,提出了为保护渔业资源和生态环境,要使用安全捕捞技术,改进渔具的选择性,做到负责任捕捞。进入21世纪后,随着中国水产养殖业的快速发展,世界渔业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世界水产养殖业得到高度重视。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