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戈里大街是哈尔滨别名最多的一条街,新商务街,新买卖街,果戈里街,义洲街,国课街,奋斗路都是这条街的别名。一条街居然有这么多曾用名,挺特别的。
果戈里大街是哈尔滨历史上比较早的一条街,从1901年到现在已有一百多年的街龄了。
当时,马家沟桥以南叫果戈里街(1925年改为国课街)。桥北叫新商务街,同年改为义洲街。
由一桥分两街。1958年,两条街统归成一条街,叫奋斗路。这条街呈“`”字形,以南岗秋林商店为支撑点,南、北分别为下坡路。南岗秋林商店就盘踞在这个制高点上,它也是这座城市里最早的商家之一。
秋林公司的老板叫伊万·雅阔列维奇·秋林,他是俄国西伯利亚地区的伊尔库斯克人。中东铁路的修筑,使他有机会到中国来经商。从1900年开始,他先是在香坊(区)建立了秋林跨国公司,叫“秋林洋行”,1902年又在道里(区)的中国大街上增设了秋林支店,1904年在南岗(区)的这个“制高点”上,建造了秋林洋行百货大楼,1908年9月正式投入使用。当时哈尔滨没有发电厂,但秋林公司可以自行发电,他有自己的发电厂。到了晚上,秋林洋行百货大楼灯火通明,在远处伫足观赏,宛若天上的洋宫一样。出尽了风头。
我对秋林公司的印象大部分集中在吃上。譬如秋林公司烤制的那种像锅盖一样的大列巴(面包),就是我欣赏的美食之一。早年的大列巴,个头要比现在大一圈儿,像洗脸盆那么大,现在小很多了。秋林洋行百货大楼的大列巴与其他商家的大列巴有点不同,,它是用木柴烤制的,而其他商家的大列巴是用电炉子烤的,吃到内行人的口中味道会明显的不同。我知道有很多外地朋友很喜欢秋林公司的大列巴,不过请记住,一定要吃新鲜的、吃刚刚出炉的那种(馒头也是吃刚出锅的好),如果凉了,最好用烤炉热一下再吃,切成不太薄的片,用银餐刀抹上奶油(秋林公司的奶油很纯,不像北京卖的那种,稀稀的,太甜,要吃那种用餐刀用力抹才能抹匀的那种奶油),然后,就着大茶肠、酸黄瓜(酸黄瓜必须切成块吃,我看到有切成条或片的,那就外行了),呷着热热的印度红茶吃,才地道。记住,吃大列巴是不能喝啤酒的,如果忍不住一定要喝,也只能喝伏特加或者甜樱桃酒。
我所说的秋林大茶肠,指的是粗粗的那种(粗得像婴儿的腰),胖嘟嘟的,被油绳勒成一节一节的巨藕状,一片切下来像一张娃娃的脸大,可以清晰地看到里面的肥肉块、胡椒粒、蚕豆,味道极香了。吃了这样的茶肠之后去会女朋友,亢奋地接吻,女朋友立马就知道你刚刚吃了秋林的大茶肠。
现在秋林公司卖的大茶肠也可以,但不知道为什么,我总觉得不如先前的好吃了。这可能是生活水准提高之后的一种错觉罢。
秋林公司经营的独家饮品是黑豆蜜甜酒。节日的时候这种酒会大量的上市。秋林公司是论斤卖这种他们自酿的甜酒的。这时节,普通百姓人家都会去秋林公司买上二斤,过节了,喝一喝,回忆一下往昔与俄国人交往的那些事儿。
秋林公司的“特产”还有列巴圈,古斯工拉克(一种夹白葡萄干儿的小面包),黑面的苏合力、古力斯以及毛巴合水果糖等,都很受哈尔滨人的欢迎。
果戈里大街上,有三处是我经常去的地方。一处是北坡上的江南春饺子馆。那是一家小饭馆,长方形的餐桌上铺着带山水画的白瓷砖。没有热菜,都是冷荤。我和我当年的女友常去那儿吃饺子。早年在那里就餐的人大多是平民,像拉车的、流动的镶窗玻璃的工人等,到这里喝点烧酒,吃点饺子,喝碗饺子汤,酣畅地出一身汗,然后投入到崇高的劳动中去。
另一处是南面下坡上的“大同面馆”。这家面馆主要经营山西面食,像刀削面、猫耳朵、拨鱼儿等。这家面馆是我偶然发现的,曾带着家人去那里吃过两次。后来这家面馆黄了。我想,可能是像我这种顾客太少了,也可能是被那些无处不在的美式食品给挤黄了。
我常想,在吃的方面,讲究一点中国传统是必要的。
再一处常去的地方是秋林公司对过的那家新华书店。我喜欢在那里闲逛,看看烹调的书,旅游的书,还有外国诗歌之类。我喜欢看这些书。中国文学的书当然我也喜欢,篇篇都好得不行,每看一篇都会叫绝。令我非常尊敬。只是我总是控制不住先拣那些看着轻松的书买。我像大多数普通的老百姓一样,不喜欢沉重的虚构。我们正在经历着沉重,你再另外加一份沉重和虚构给我们,就有点扛不住了。
我们大家都别活得太累了,也别太折腾自己了。
人生毕竟是短暂的。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