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什么是人类学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301217016
  • 作      者:
    (挪)托马斯·许兰德·埃里克森著
  • 出 版 社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作者简介
  托马斯·许兰德·埃里克森,挪威奥斯陆大学社会人类学系教授。他的研究主要聚焦在两方面:对现实世界的阐释,并理解当今世界对人类的意义。他采用了比较和跨学科的研究方法,涉及的田野点往往是族群聚居和文化复杂的社会,目前他正主持一个对挪威奥斯陆郊区的研究项目。他广泛涉猎族性、文化认同的动力、民族主义和认同政治,以及世界大同主义、人权、全球化,还包括这些问题对社会文化研究的意义。他出版了几部人类学及相关主题的教材。除了学术性出版物之外,他还撰写一些论文和随笔,适合于普通的读者群,另外也经常写一些书评。
  多年来,埃里克森一直从事认同政治、族性、民族主义和全球化的比较研究,使用的民族志材料多来源于毛里求斯和特立尼达岛。他已经出版了通俗科普读物,以及讨论挪威复杂文化性的文章,并关注挪威人或当代挪威的多族群特点。近年来,他出版的著作,包括一部讨论达尔文的作品,一部有关自私性的合著,还与人合写了人类学史,另外还研究时间和信息科技,在美国“9·11事件”之后还关注西方及伊斯兰世界,编辑了多卷讨论全球化和方法论的论文集,还为社会人类学写了一部人门教材。最近,他在从事与废品、全球化和适应性有关的研究。埃里克森的研究主题包括民族主义、族性、部落文化、文化认同、种族混合、全球化、少数民族、挪威人的认同、文化变迁、进化理论、废物与垃圾的研究。他研究的区域囊括了加勒比海、印度洋、拐[威、欧洲等地。
  
  周云水,1976年生,广东省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省市共建重点研究基地嘉应学院客家研究院专职研究人员,博士,主要从事西方社会人类学理论译介及客家族群文化变迁的研究,先后组织翻译《人类学的询问与记录》(国际炎黄文化出版社2009年)、《人类学与当今人类问题》(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全球化的关键概念》(译林出版社2012年)、《文化人类学——文化多样性探索》(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等人类学著作。
  
  吴攀龙,1981年生,河北保定人,现为海南医学院教师,主要研究政治人类学。
展开
内容介绍
  我们是谁?我们在自然环境和社会中处在怎样的位置?谁在影响着我们,而我们又在改变着谁?为什么在相似社会背景下的人们会有不同的举动,而身处不同时空的人们却有着类似的行为?埃里克森的《什么是人类学》一书尝试从人类学的角度,引导我们思考这些问题。
  《什么是人类学》第一部分深入浅出地介绍了人类学的历史,向读者呈现了人类学独特的研究方法和一些关键概念,第二部分则详细地讨论了若干人类学的核心问题,譬如互惠、交换、亲属关系和认同等。《什么是人类学》在阐释抽象理论的同时,亦举出许多当代事例和人类学研究范例,来帮助一般读者理解作为一门学科的人类学以及作为一种观察认知世界方式的人类学。
展开
精彩书摘
  给“社会”下一个不是十分精确的定义,还是完全有可能的。例如,可以说社会由很多人组成,他们长期在一起生活和工作,因此觉得他们属于一个道德共同体,这强制他们彼此之间采用得体的行为。这种定义似乎更适合面对面交往的小型社区,而不是更加抽象的大型社区,当然这也没有什么错。毕竟,人类学家研究的典型社会都是小规模的。唯一的问题是地方社区总是更大系统的一部分——它们依赖对外的贸易,从外部接收妇女或牧师,也可能或多或少被遥远的国家机构有效地统治,年轻人可能会穿梭于大城市之间工作或求学,等等。在这种背景下,不可能在社会周边划出一条清晰和明确的边界。
  尽管某些政治家的言论的大意是“没有诸如社会之类的事情”,但在社会的概念上,这就是当今所面临的问题。这些问题表明与近几十年人类学的发展有关的事情,但也说明了世界的互联性与日俱增。在19世纪后半叶,目前社会科学的许多概念得到了发展,早期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简单和随便地区分出了两类社会:大社会和小社会;或者是我们自己的社会和别人的社会。1861年,律师梅因(Henry Maine)写过一本重要的著作《原始社会》,对身份社会和契约社会进行了区分。在身份社会中,每个人与他人有着固定的关系,这取决于出身、家庭背景和他在社会中的等级和地位。相比之下,契约社会以个体之间的自愿协议为基础,一个人在社会里的地位取决于他的个人成就,而不是取决于他的出身归属。梅因认为契约社会比身份社会更加复杂。
  ……
展开
目录
第一篇 理论入门
第一章 为何需要人类学?
第二章 关键概念
第三章 田野工作
第四章 理论

第二篇 田野实践
第五章 互惠性
第六章 亲属关系
第七章 自然
第八章 思维
第九章 认同

参考文献
译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