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汉语言的法文化透视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1885609
  • 作      者:
    霍存福著
  • 出 版 社 :
    法律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5
收藏
作者简介
霍存福,沈阳师范大学特聘教授、法律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研究领域为法律史、法律文化。著有《权力场》《复仇·报复刑·报应说:中国人法律观念的文化解说》《唐式辑佚》,译著《唐令拾遗》(合译),另发表有关中国法制史及法律文化研究论文90余篇。研究成果在国内法学界、史学界有一定影响力,也波及至韩国、日本及中国台湾;著作、论文多次再版及专题文集被收录,获奖亦颇多。
展开
内容介绍
本书以雅语、俗语的法文化分层为基础,结合每类词汇、语汇的语法语义特点,提取典型法律词汇,分门别类、展开统计。运用纵向、横向比较的方法,对照本土概念和西方概念的不同文化意义,尤其关注传统法律文化元素的遗留、存在及其作用的发挥。以文化学理论为指引,从汉语言的使用现象、规律切入,突出文化结构的研究,以此透视传统法律文化问题。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法言法语与法律、法学
  一、法律、法学造就了法言法语
  二、法律的变化造成了某些法律语言的消失
 第二节 法言法语与法律文化
 第三节 研究史与研究思路
  一、语言学者的文化研究
   (一)文化语言学研究
   (二)比较语言学研究
  二、文化学者的语言研究
  三、法学研究者的语言研究
  四、历史学者的法制文书语言研究
  五、本书的研究方法与结构
第二章 雅语的法文化探究
 第一节 法律术语:公文、吏语所构成的法律、法学骨架
  一、以吏学为代表的官府公文、吏语
  二、以律学为代表的法律、法学术语
   (一)实词术语
   (二)虚词术语
    1"八例""八字之义"
    2"字类"与"刑名十六字"
  三、法律术语的变迁
 第二节 汉语成语:文人语、书面语所反映的法文化倾向
  一、动机论:"诛故贳误"所体现的中国人对待故意和过失的态度
  二、过恶论:"罪大恶极"所体现的中国人对罪与恶、罪与过的并提
  三、报应论:"报仇雪恨(冤、耻)"所体现的中国人的报复心理
  四、自新论:"悔(改)过自新"所体现的中国人对于过错纠正的
自力主义
  五、报应论:"父债子还"所体现的责任连带与承继观念
  六、信用论:"债多不愁"所体现的中国人对待债的根本态度
  七、资源论:"求亲告友"所体现的中国人解决困难时的心理指向
 第三节 法律格言:名句所蕴含的法律哲理与劝诫意义
  一、先秦诸子的法律格言
   (一)法家格言
   (二)儒家格言
  二、汉以后的法律格言
   (一)概览
   (二)"用法恒得法外意"的思想渊源与法哲学内涵
    1陶侃"用法恒得法外意"本事
    2"用法恒得法外意"在后世之传流播布
    3"用法恒得法外意"被普遍借用的情形
    4谢安"用法恒得法外意"之法哲学意味
第三章 俗语的法文化考察
 第一节 法律谚语:法律生活道理与经验的民间形态
  一、法谚所反映的法律生活现象概览
  二、法谚与法律的关系
  三、法谚与其他谚语的关系
 第二节 惯用语:简洁而灰暗的法律感受
  一、一片杀气的刑事法类惯用语
   (一)犯罪方面
   (二)刑罚方面
  二、聚焦于债务的民事法类惯用语
   (一)物权关系
   (二)债权关系
   (三)婚姻家庭关系
  三、集中于司法黑暗的诉讼法类惯用语
  四、揭示官场风气的行政法类惯用语
  五、围绕情面的外围惯用语
 第三节 歇后语:以诙谐道出的法律体认
  一、《杂纂七种》与歇后语的特征
  二、歇后语中的犯罪与刑罚问题
   (一)犯罪方面
   (二)刑罚及其与犯罪的对应方面
  三、歇后语中的民事法问题
   (一)物权方面
   (二)债权方面
    1对待债的总体态度
    2各种契约之债
    3婚姻家庭方面
  四、歇后语中的诉讼法问题
  五、歇后语中的行政法问题
   (一)官吏民分野
   (二)对官员的勉励
   (三)官场病态
   (四)科举
   (五)选官
  六、歇后语的变迁及其与法律内容的关系
   (一)在突出诙谐与强调劝谕之间的选择
   (二)"注释"语与"引子"的增多趋势
   (三)歇后语反映法律现象的滞后性与法律内容反映的不精确问题
第四章 法言法语的跨文化比较
 第一节 中西法谚的数量分布比较
  一、刑事法谚
   (一)法谚中的犯罪(wrongdoing)
    1罪与非罪的区分
    2犯罪种类及其热点
    3犯罪原因及情境
    4罪犯秉性
    5犯罪心理及犯罪规律
    6犯罪对策
   (二)法谚中的刑罚(punishment)
  二、民事法谚
   (一)讲述民事法律规则
   (二)描述民事活动
   (三)比喻
 第二节 中西法谚的特征比较
  一、差异性
   (一)不同文化传统的影响
    1法谚的法律源头
    2法谚的宗教源头
    3法谚的名著源头
   (二)体现人性论与文化面貌的差异
   (三)不同喻体反映对差异法律生活的投影和描摹
  二、共同点
   (一)皆关乎悔过、宽恕、怜悯
   (二)反映各民族法律生活智慧
   (三)皆本着天理人情根基,有相似的追求
第五章 法言法语的传统与转型
 第一节 法言法语的传统积淀
  一、"除本分利"中的合伙制度
   (一)成语背后的问题
   (二)明清小说中的"除本分利"
   (三)"除本分利"制度的现今活力
  二、"人情与本分"中国式权利概念及语境
 第二节 法言法语的更新与转型
  一、法律现象消失与语言因素的消失
  二、新法律现象的出现与新语素的产生
  三、新旧交替的转型
参考文献
后  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