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重大历史变革时期的文学演变:春秋转型时期孔子的礼乐思想与文学观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3954375
  • 作      者:
    毕宝魁著
  • 出 版 社 :
    文化艺术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作者简介
  毕宝魁,男,汉族,1952年3月生,辽宁铁岭人。1980年毕业于铁岭师专中文系。1987年毕业于辽宁大学中文系,获文学硕士学位。现为辽宁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唐代文学学会理事、中国王维研究会副会长、中国韩愈研究会理事、中国传记文学学会会员、辽宁省传记文学学会理事、辽宁省作家协会会员。出版专著《东北古代文学概览》、《新注花间集》、《唐诗三百首译注评》、《宋词三百首译注评》、《王维传》、《李商隐传》、《李清照》、《韩孟诗派研究》、《论语精评真解》、《国学基础二十四讲》等32本,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共发表1000多万字。中国国家图书馆存收藏其著作22本,美国哈佛大学东方学院燕京图书馆收藏其著作11本。
展开
内容介绍
  孔子生活在中国春秋后期时代大变革中,其思想是继承上古三代而来,又开启后世两千余年而到现代,是中国文化五千年不间断的重要原因,也是中国五千年文化史的中间环节,因此孔子思想对于我们现代的思想建设便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与价值。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孔子文艺思想对后世的影响深远而广泛,涉及文艺的各个方面。《社会转型与文学研究丛书·重大历史变革时期的文学演变:春秋转型时期孔子的礼乐思想与文学观》将对孔子文艺思想进行研究和阐释。
展开
精彩书摘
  《社会转型与文学研究丛书·重大历史变革时期的文学演变:春秋转型时期孔子的礼乐思想与文学观》:
  注意,管仲提出支援救助邢国的理由是“戎狄,豺狼,不可厌也。诸夏亲昵,不可弃也”。“豺狼”并不是骂人的话,而是认为不懂礼义不懂人伦的异族与动物一样,后来很多学者称呼异族为“禽兽”、为“豺狼”与此近似,前文已经提及此事,可参看。实际就是说这些异族之人与华夏民族文化不同而已。“诸夏”指的是实行周礼的诸侯国或者部族。
  如果从文化角度看,当时全天下各国可以划分为两大类:实行周礼而接续三代文明的诸侯国属于华夏民族,也就是当世人所说“诸夏”;另一类就是不实行周礼的其他诸侯国和部族,当时称为“夷”、“狄”、“戎”、“蛮”,这是几个有代表性的少数民族。一般是从地理方位来称呼的,通常说“东夷”、“北狄”、“西戎”、“南蛮”,但这只是大致的概念而已。从前我的印象好像这些国家或部落都生活在华夏民族的周边地区,而且都很弱小,实际并不是这种情况。
  根据《春秋三传》以及其他先秦典籍记载,我们综合考察这些文献资料,可以看出这样两种情况:一、这些非周礼文化的国家或部落与奉行周礼文化的华夏民族国家与部落犬牙交错。在中原地区,在华夏民族比较集中的黄河流域中下游地区,也到处都有夷狄国家和部落生活着。二、所谓夷狄蛮戎的国家或部落并不是都非常弱小,任华夏民族宰割,而有的国家,尤其是某一种族联合起来力量也非常强大,对华夏民族诸侯国以及文化形态也有一定的冲击与威胁。
  有一点我现在还没有搞清楚,就是这些异族之间的关系如何?所奉行的文化如何?如果推理的话,应该各自有各自的文化,各自有各自的语言与风俗等。在这几个异族文化中,只有每个文化之间有相互联合的记载,而不同文化部落之间的联合未见过实例。如“狄”便经常联合作战,但所谓的“夷”、“狄”、“戎”、“蛮”这几种不同文化的部族却没有联合起来,而且在同一种族之间还经常发生战争,如狄的内部就发生过不同部落的战争,甚至“赤狄”与“白狄”之间也进行争斗,这样,各自的力量就显得弱小了,否则对华夏民族之文化的冲击将更加巨大。
  那么我们再回到春秋时代去看看,鲁僖公三十三年(前627),“狄伐晋,及箕。八月戊子,晋侯败狄于箕。邵缺获白狄子①”。这一时期,晋国、秦国、楚国、齐国都是当时的超级大国,而狄人居然敢公开去讨伐晋国,可见其实力一定很强大。晋国是姬姓王国,是典型的诸夏。最终是晋国战胜,并俘获白狄之子。这里的“子”绝非普通男子或儿子,当是其首领或首领之子,华夏民族则称作“世子”或“太子”。
  又过了三十年,到鲁宣公十一年(前598),“晋邰成子求成于众狄。众狄疾赤狄之役,遂服于晋”②。下面有注解说:“赤狄潞氏最强,故服役众狄。”可知当时狄人的实力确实不可小觑,狄人部落可能很多,人口也不少,肤色还有赤狄与白狄之分。最强大的赤狄潞氏用强权奴役其他狄人,其他狄人对于潞氏赤狄不满,晋国大夫邵成子便趁机向其他狄人求和结盟。堂堂强大的晋国主动去拉拢狄人并与之结盟,实际是一种文化斗争,也可从侧面看出当时夷狄势力的强大。而此处的潞氏恐怕就是指占据的地方而言,不是姓氏。如果这样,则是潞州,即今山西省南部的长治市,是山西很好的地理位置,后来在唐末五代成为兵家必争之地。朱全忠和李克用、李存勖父子曾投入重兵争夺此地。
  鲁成公十六年(前575),晋国大臣范文子曰:“吾先君之亟战也,有故。秦、狄、齐、楚皆强,不尽力,子孙将弱。今三强服矣。敌楚而已。”③这是晋国大臣范文子的话,可以看出晋国将狄与秦、齐、楚大国都被视为强敌,可见当时狄的力量还是非常强大的。
  ……
展开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春秋前的社会历史演进
第一节 传说中的三皇五帝时代
第二节 夏代家天下的历史必然
第三节 夏商两代的社会制度与形态
第四节 西周礼乐制度的完备

第二章 孔子面临的历史环境
第一节 平王东迁的历史转折
第二节 异族文化的冲击与威胁
第三节 周王室内乱频仍
第四节 礼乐依然是社会主流意识形态
第五节 礼乐是春秋时期政治家普遍坚守的信念
第六节 当时还没有新型的文化与政治制度出现

第三章 孔子的社会政治理想
第一节 大贵族的后裔
第二节 孔子生年与生日
一、农历生日就是错的
二、最重要的文献
三、《春秋左氏传》为何不记孔子生日
四、司马迁的说法及其他
五、天文学的有力佐证
第三节 孔子成为礼乐文化权威的主客观原因
第四节 拯救天下与人类的深心
一、不局限于宗国的全天下观念
二、孔子离开鲁国的深层原因
三、知难而进的坚定信念
四、笔削《春秋》的深心
第五节 全面继承前代的优秀文化
第六节 积极寻找从政机会
第七节 实行仁的具体途径
第八节 孔子理想中的“大同”与“小康”

第四章 孔子美学思想与文艺观的总体观照
第一节 “依于仁”的意蕴
第二节 “兴于诗”之重要意义
第三节 “游于艺”之实质
第四节 “成于乐”之要义
第五节 《论语》中的文学
第六节 文质并重观念的贡献

第五章 孔子文艺观对于“真”的高度重视
第一节 “思无邪”的本质意蕴
第二节 “绘事后素”的文化意义
第三节 “兴观群怨”
……
第六章 孔子文艺观对于“善”的重视
第七章 孔子对于文艺“美”的感悟与阐释
第八章 孔子文艺思想的地位和影响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