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站在时间的边缘打望
0.00     定价 ¥ 6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JD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1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201209234
  • 作      者:
    向笔群
  • 出 版 社 :
    天津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5-01-01
收藏
编辑推荐
《站在时间的边缘打望》是土家族评论家向笔群的最新文学评论作品集。本书聚焦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收录三十余篇发表于《文艺报》《民族文学》等报刊的佳作,展现文学评论的现实意义与学术见地。 作者回顾自身文学评论之路,从青年时想成为作家,到不惑之年成为高校教师后专注文学评论,成果颇丰,曾出版多部地域性评论作品集并获奖。书中评论题材广泛,涵盖小说、诗歌、散文等多种文体,涉及众多少数民族作家作品,从不同角度剖析文学作品的内涵与价值。 此外,作者感谢诸多编辑的约稿与支持,以及铜仁学院提供的出版经费。这不仅是作者文学批评的阶段性小结,更对西南少数民族文学评论具有重要意义,为读者深入了解少数民族文学打开了一扇窗。
展开
作者简介
向笔群,土家族,重庆酉阳人。铜仁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三级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贵州纪实文学学会副会长:西南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特邀研究员。
在《文艺报》《民族文学》《诗刊》等发表文学作品100余篇(首),出版评论专著《山地诗情——土家族新诗创作评论》《孙因评论》等12部。长篇小说《县治》获第三届长江杯网络文学大赛冠军:诗歌《黄河谣》获第二届中国·宁夏黄河金岸诗歌奖二等奖;长篇纪实散文《爹》获中国第三届网络文学奖散文奖;《贵州士家族风俗风情文化研究》获贵州省人民政府第十二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展开
内容介绍
本书是土家族评论家向笔群最新的一部文学评论作品集,收录的三十余篇评论文章,大多为其发表在报刊上的优秀佳作,聚焦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展现了文学评论的现实意义和自身的学术见地,同时以“骏马奖”为依托回顾了我国少数民族作家群的优秀力作,居现了家乡主题和乡村叙事在我国少数民族文学中不可忽视的作用,指明了今后乡土文学创新发展需要找准的发力点。这些作品曾发表在《文艺报》《民族文学》《边疆文学》《星星诗刊》等报刊,特别是对西南少数民族文学评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文学作品到文学现象或者整个地域民族的文学整体把握与打望,具有独到文化意识和审美意象,表达了一个评论家对文学现象的与作品的理性观照。
展开
精彩书摘
忧虑与困惑的书写——评欧阳黔森中篇小说《村长唐三草》
欧阳黔森是当下中国文坛比较接地气的作家,近些年发表和出版了一系列自己生活视野的文学作品,除在“历史题材”与“红色写作”领域写出令人惊喜的作品之外,还关注现实,把自己的笔深入黔中大地,书写着乡村人物的悲喜。近年在《山花》发表的同时被《小说选刊》选载,引起读者关注的中篇小说《村长唐三草》就是典型例证。
《村长唐三草》故事比较简单,情节也不离奇,但是作家从黔地真实的乡村生活中,抽取了一个具有代表性的村干部形象——唐三草作为小说的书写对象。唐三草本身是当地一个文化人,好不容易经过努力才跳出农门——从民办教师转正成为公办教师,按照当地人常规的生活状态,将从一到底,普普通通地过完一生。而唐三草却在见到当地缺少村主任人选时,主动放弃吃“皇粮”,回村里参选村主任。尽管没有当年《乔厂长上任记》中乔光朴的悲壮,但是作为一个乡村人物也需要很大勇气。
唐三草当上村主任之后,尽心尽力地抓乡村经济和乡村发展建设,但遇到来自各方面的困难和阻力,他的心中产生了忧虑和困惑,但他义无反顾地在乡土勾画着乡村的抒情诗,使经济发展出现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最后却在村民的诬告中无奈地选择了“辞职”。
写作的最大成功在于发现和关注,发现别人没有关注的人和事,从而表达自己的生活态度与立场。欧阳黔森从人们不经意的生活中找到自己的写作出口,表达作家对乡村这片土地的关注。
当下,很多表现乡村底层生活的文学作品总是走向极端,或者说对立。不少书写乡村的作品都浮光掠影地描写一些现象,很难深入乡村的内部,使乡村的书写成为“纸上文学”。谢有顺认为:“文学的日趋贫乏和苍白,最为致命的原因,就是文学完全成了纸上的文学,它和生活现场、大地的细节、故土的记忆丧失了基本的联系。”描写当下农村生活的小说,容易在底层叙事的框架下虚构或者制造某种对立,或者简单地歌颂某种好人好事,这两种倾向其实都是不接地气的表现。当下农村生活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是不能用简单、抽象来书写的,需要对生活的真正理解和把握。欧阳黔森的《村长唐三草》是接地气的作品,小说塑造了一个新时期的农村干部形象,唐三草的忧虑、困惑明显地带有这个时代的特征,唐三草的苦涩,也是当下农村的难题所在。小说写出了生活的底色和社会的亮色,这亮色来自对生活的信心和责任。”《小说选刊》的前言对《村长唐三草》进行了客观评价,一语中的地道出了欧阳黔森书写乡村底层生活的创作突围,他完全靠生活底子和思考而写作。如果要有效地找到乡村底层叙事的经验和突破点,那么往往要回到作家的生活底色。
唐三草是个有一定文化的乡村底层知识分子,小说开始就勾勒出唐三草这个传统知识分子形象。唐三草其实并不叫唐三草,而是叫唐万财,乡村经济大潮冲击了他的家庭。当民办教师时,自己的老婆外出打工跟别人跑了,然后他干脆跟老婆离婚。“离了婚的那一年,桃花村的小学已经撤销,合并到了竹菁乡中心小学。唐万财由于书教得好,转正成了一名公办教师,工资也高出了许多,当然离那个良好的愿望还比较远。”作品中没有具体表明“那个良好的愿望”究竟是什么,而是巧妙地设置一个阅读悬念,埋下一个伏笔。从作家的叙述中,唐三草做人的基调一一凸显。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人生观”和价值取向在唐三草身上得以体现。当他的生活有好转,大家劝他再从同事中找老婆时:“唐万财说:‘不行。’‘为什么?’唐万财说:‘兔子不吃窝边草。’”当他的前妻被人抛弃回乡之后:“大家见俩人都是单身,就有人劝唐万财说:‘破镜重圆也是好事。’唐万财说:‘好马不吃回头草。’”唐三草在现代语境下还保留着乡村传统文化精神。唐三草这个人物形象就立了起来,克服单一的线条的人物形象的创作,一个鲜活的立体人物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人人都有本难念的经!”道出唐三草对真实人生的理解。
小说中的桃花村是当下黔中乡村生存的缩影:大量青壮年外出,稍有知识文化的人都不愿意留在家乡,一些乡村变成空巢,与城市相比,和东部发达的农村相比,确实存在很大的差距。贫困地方选一个村主任十分困难是客观存在的现象,作家就是从这种现实中找到了他与这片土地的联系与焦虑。农村发展快,需要车头带,农村连一个领头人都找不到就是一种乡村发展的焦虑。在经济大潮面前,人们都变得现实,把自己的行为与经济挂钩成为人生常态,社会把经济作为衡量工作的尺度:“村委会主任,在比较发达的地区,肯定有人抢着当。在桃花村这个穷山恶水之地,五年以前没有人愿意当的。这个村委会主任在村民的眼里,就是一个费力不讨好的苦差事,前几年的工资才一百二十元,虽然后来增加到了四百元,仍然是个苦差事,谁也不愿意干。要是谁被提名为候选人了,这个人必定到处骂娘,最终目的是要骂掉这个候选人。”这个现实,在广大农村比比皆是,作家从这个乡村现实中找到自己的创作途
展开
目录
文学批评
忧虑与困惑的书写
评欧阳黔森中篇小说《村长唐三草》
历史语境下的乡村人生
读刘毅的中篇小说《忆如往昔》
田园回归与精神抵达
评苗族诗人未未的组诗《菜园小记》
乡村的守望
读刘燕成的散文
关怀意识与生命思考
简评苗族青年作家杨犁民散文集《露水硕大》
“生命主义”诗歌实验与书写
读伍俊华的诗集《时光手记》
民族诗人的世界情怀
读彝族诗人吉狄马加的世界题材诗歌
乡村歌唱与真情写实
读《迈向新农村:遵义“四在农家”诗歌散文选》
一个人心灵的城市
读杨矿的抒情长诗《三千六百五十行阳光》
心灵的感悟和生命的体验
读崔梦小雪的诗集《温柔之城》
真情之中见乡愁
评何强的散文集《一路乡愁》
乡村话语的诗意表达
评唐诗的《幸福村庄》
人生的心灵感悟
读土家族作家笑崇钟的散文集《永远的完美》
后工业化时代的生态书写
读刘毅长篇小说《欲壑》
生命感动在高原上
读牧之的散文诗集《魂系高原》
20世纪80年代知识分子的凄美爱情
读土家族作家孙因、瑜珊的中篇小说《迟到的爱情》
灵与肉的拷问
评土家族作家孙因的长篇小说《新潮女作家》
“红色写作”的“意识流”
读土家族作家孙因的《老红军》
“红色写作”中的英雄主义情结
论土家族作家孙因的革命题材小说
村庄的个人守望与书写
读侗族诗人姚瑶的诗集《守望人间最小的村庄》
诗歌,纳雍的地域文化符号
评《纳雍跨世纪新诗精选》
民族女英雄的精神书写
读土家族作家孙因的长篇历史小说《秦良玉》
写给长江的五重奏
评土家族诗人冉仲景的长诗《梦幻长江》
民族融合写作的超越
读土家族青年作家侯乃铭长篇历史小说《黔中魂》
民族文学简论
民族作家群体壮大与多元文体写作
改革开放时期贵州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回眸
当代重庆少数民族文学简论
新中国语境下土家族文学的崛起与繁荣
当代土家族诗歌中的民间文化元素
土家族语言,当代土家族青年诗人创作的传统文化承载
以部分当代土家族青年诗人的作品为例
当代土家族诗人作品中的民族风俗元素
民族传统文化视野中的酉阳文学
百年新诗背景下的土家族诗歌创作
地域书写的多元化
读《乌江文学》“乌江流域小说特辑”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