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安邦·致君·化民:先秦两汉《诗》教研究
0.00     定价 ¥ 9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JD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1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16674529
  • 作      者:
    王贞贞
  • 出 版 社 :
    新华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5-01-01
收藏
编辑推荐

孔子曾云:“温柔敦厚,诗教也。”自《诗经》形成之初,其教化功能已伴随礼乐制度的建立而产生、运行和发展。在古代,《诗经》始终处于政治礼教和国家生活的核心地位,发挥着重要的教化功能。一方面,《诗经》本身即是完善的知识话语体系;另一方面,它又作为中华文明中重要的意义和价值系统而存在。《诗经》之教,春风化雨,浸润无声,在经久不衰的传唱、吟咏与阐释中,以温柔婉转的方式,传播道德伦理,助力社会和谐。本书研究传统《诗》教在形成和发展历程中的理论构建、文化传播和经世实践,探索传统《诗》教如何在古代政治需求与儒者理想之间构建新的话语模式,尝试以全新视角审视传统《诗》教的价值和意义。

展开
作者简介

王贞贞,1982年生,四川成都人。国防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原解放军外国语学院)越南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四川大学中国古代史博士。现任西华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兼任中华孔子学会理事,泰国格乐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儒学。

展开
内容介绍

本书是一部以《诗经》为载体展开的教化研究,探索《诗》教如何在政治需求与儒者理想之间构建新的话语模式,找到新的平衡基点,以全新的视角审视《诗》教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重新发掘经典价值,发挥“《诗》教”在提升国民素养、培育公众德行、和谐社会关系方面的积极功用提供有益借鉴和参考。

展开
目录




绪论




第一章原始《诗》教形成及实践


第一节祭祀制度的革新与《颂》的形成发展


一、殷商时期的祭祀与《商颂》的形成


二、遍祭群神,宣告周兴:《周颂》中的定功、安民诗篇


三、郊祀后稷,宗祀文王:《周颂》中的记史、颂德诗篇


四、不王不谛,诸侯助祭:《周颂》中的训诫、警示诗篇


五、小结


第二节政治制度的创建与《雅》的形成发展


一、宗法制度与祭祖宴饮之《诗》


二、出使出征与犒劳嘉赏之《诗》


三、王政衰败与讽谏规箴之《诗》


第三节王权的衰落与《风》诗的创作采集


一、采诗途径之一:天子巡狩,大师呈诗


二、采诗途径之二:“行人”与“遒人”以木铎徇于路


三、采诗途径之三:老而无子者民间求诗


第四节小结




第二章德性与政教性:《诗》的两大天然属性


第一节以德配天:《诗》中天然的“德”性


一、文王之德:保有天命之根本


二、君子之德,修身之本


三、庶民之德,伦理之源


第二节诗与政通:《诗》中天然的政教属性


一、《诗》从乐起,乐与政通


二、《诗》之兴灭关联于王道


第三节小结




第三章贵族《诗》教的应用与实践


第一节贵族《诗》教时代的政治背景


第二节西周教育体系中的《诗》教


一、乐德与《诗》


二、乐语与《诗》


三、乐舞与《诗》


四、乐仪与《诗》


第三节春秋政治体系中的《诗》教实践


一、“歌《诗》”:礼制的遗存与僭越


二、“赋《诗》”:断章取义,德义为先


三、“引《诗》”:脱离乐舞,语义独立


四、春秋时期《诗》教实践的变化与特点


第四节小结




第四章孔门《诗》教:儒家《诗》教的发端


第一节礼乐之再造:孔子《诗》教形成的历史背景


第二节仁义与王道:孔子对《诗》教的理论贡献


一、从模糊到清晰:首次明晰了《诗》篇的主旨


二、援《诗》说“仁”:孔门《诗》教“内圣”之方


三、王道解《诗》:孔门《诗》教“外王”之方


第三节原则与宗旨:孔子《诗》教的几个关键词


一、思无邪:确立后世儒家系统解《诗》的原则


二、温柔敦厚:划定后世儒家《诗》教实践的宗旨


三、兴观群怨:美刺与讽谏的理论根源


第四节小结




第五章战国《诗》教:儒家《诗》教的发展


第一节子思学派之引《诗》、说《诗》


一、子思学派引《诗》之内容


二、子思学派引《诗》之特点


第二节孟荀对儒家《诗》教的贡献


一、孟子对儒家《诗》教的继承与发展


二、荀子对儒家《诗》教的继承与发展


第三节小结




第六章汉代《诗》教:儒家《诗》教的定型


第一节汉代儒家《诗》教形成的历史背景


第二节汉代《诗》教的缘起与发展


一、缘起:汉初陆贾说《诗》


二、尝试:文景时期《诗经》学派对黄老学说的冲击


三、鼎盛:元成时期的《齐诗》治国


四、独秀:东汉时期《毛诗》的蓬勃兴起


第三节三家《诗》的理论构建及政治实践


一、《鲁诗》的学术特征:“四始”之说与“诗为谏书”


二、《韩诗》的学术特征:先秦《诗》教的绕梁余音


三、《齐诗》的学术特征:谶纬之说


四、西汉《诗》教政治实践


第四节《毛诗》的理论体系构建


一、《毛诗》的学术渊源


二、《毛诗》确立的系统《诗》教理论


三、《郑笺》对《毛序》的补充和完善


第五节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115172030414856596070798890929598101102110114116118118122130133134135138139150152155157159164167170171172177178181188192192195197208209209211217220220232240244245250250252256260262262268288298311312318332336341343350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