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陕西西安东郊的泸河、灞河之间,有我国第一座史前遗址博物馆——半坡遗址博物馆。半坡遗址是我国黄河流域比较典型的母系氏族公社的村落遗址,1957年半坡博物馆在半坡遗址上建成,1958年4月正式对外开放。
沿着青石台阶拾级而上,只见遗址大门的门头上有郭沫若先生题写的“半坡遗趾”四个遒劲有力的大字。然而,令人奇怪的是,不知什么缘故,郭老却将“遗址”写成了“遗趾”。
按照“半坡遗址导游词”的说法,“半坡遗趾”的“趾”为错字,并给出了两种解释:“有人认为这是郭老一时喝多了手下之误;但更多的人则认为郭老之所以这样写是有其用意的,它意味着我们的祖先从远古一步步地走向了现代。”另据半坡遗址博物馆副馆长何周德介绍,“半坡遗趾”是郭老1957年11月在建馆期间参观时所题。“1958年开馆时,展示大厅就用郭老的‘半坡遗趾’的题字,一直用到现在。”何周德称,当时郭老的题字经放大后做成水泥质地装在了大厅的门头上(见下图)。2003年展厅翻修时,又被整块切割下来,并于2006年新大厅建好后原样镶嵌上去。
作为著名历史学家、古文字学泰斗的郭沫若何以犯下如此低级的错误?50多年过去了,尽管人们猜测质疑不断,但这个题字还是从开馆一直使用至今。
2011年7月30日,《华商报》一篇题为《半坡遗趾?半坡遗址?哪个对?》的文章打破了半个世纪的沉寂,将已故多年的郭沫若重新推向舆论的风口浪尖。
文章最后向读者提出:“请你说说看,是郭沫若先生题字写错了,还是别有用意?”从而掀起了长达数月之久的一场全民大讨论。
在“郭老为啥用‘趾’至今还是谜”的小标题下,《华商报》的文章称:“无论是查阅《新华字典》,还是查《辞海》,都只有‘遗址’之说,并没有‘遗趾’的词条。为什么郭老用‘趾’而不是‘址’?是不是郭老一时的笔误?甚至有人认为这是郭老喝多了手下之误。”对此,半坡遗址博物馆副馆长何周德辩称,郭老用“趾”应该是有他的用意的,至于用意何在,现在还没有相关的史料说明。
何周德同时提供了郭沫若在1959年7月6日给半坡遗址博物馆写的另外一幅字,其中就有“今来半坡观先民遗趾”之句,依然用的是“趾”而非“址”,故断言:“时隔两年还是用同一个字,说明这就不是郭老一时的笔误了。”另据从事语文教学多年的陈汉民老师的观点,郭老用“趾”并没有错。他所以用“趾”而不用“址”,其一是有踪迹之意,认为遗址是遗存下来的一鳞半爪而不是全貌。其二是“趾”通“址”,《文选》中潘岳的《西征赋》有“擢百寻之层观,今数仞之余趾”之句。
对此,网友“雪拥蓝关”在《别再为尊者讳了》这篇措辞激烈的博文中,反驳何周德副馆长的观点,认为“这结论不但不能服人,而相反恰恰说明是他(郭沫若)写了错别字,只能说明他写这个错别字已经成了习惯,无人提醒他,再过10年他还会这么写!”同时还批评陈汉民的辩护过于臆测。
应该说,何周德副馆长提供的证据还是有说服力的,但认为郭老用“趾”有其用意,则又失之于主观臆测。而“雪拥蓝关”认为郭老写“遗趾”已成习惯,也就是说他根本不知道“遗址”的正确写法,则又过于绝对。右图是郭沫若在五十年代题写的“周口店遗址”,就没有用“遗趾”,显然郭老是很清楚“遗址”的写法的。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