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制衡·融合·阻抗:学衡派翻译研究:a study of translations by the Xueheng School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66310774
  • 作      者:
    王雪明著
  • 出 版 社 :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作者简介
  王雪明,2008年于复旦大学获得英语语言文学博士学位,2010年7月~2012年7月在南开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博士后流动站工作。现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英语学院教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中西译论、中国翻译史、英汉对比与翻译等;主持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五十批面上资助项目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两项,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
展开
内容介绍
  《当代外国语言文学学术文库·制衡·融合·阻抗:学衡派翻译研究》涵盖了语言学、文学、翻译等领域,体现了包容并蓄、博采众长、学科融通的思想。进入文库的研究成果都经过精心挑选,出自学有所长的博士、学者。本套文库是各位学者的家园,是一个开放和创新的学术平台。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的缘起
1.2 文献综述
1.3 研究的范围、目的与理论方法

第二章 学衡派翻译活动在五四翻译多元系统中的地位及作用
2.1 多元系统论概述
2.2 多元系统论与五四翻译高潮
2.3 学衡派的翻译模式在五四翻译多元系统中的地位与特征
2.3.1 五四翻译多元系统的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
2.3.2 学衡派翻译模式的主要特征
2.3.2.1 新人文主义与实验主义的对立
2.3.2.2 文言与白话的对立
2.3.2.3 古典主义与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对立
2.4 《学衡》翻译西学概览
2.4.1 新人文主义思想
2.4.2 西方古典文化
2.4.3 西方文学
2.4.4 西方文化理论与海外汉学
2.5 学衡派翻译模式在翻译多元系统中的制衡作用
2.5.1 制衡机制与多元系统的生态格局
2.5.2 五四时期翻译多元系统的制衡机制
2.5.3 学衡派翻译模式的制衡力量
2.6 小结

第三章 白璧德及其新人文主义中国行
3.1 白璧德及其新人文主义中国行的理论问题
3.2 “现代性”中的“文化守成”叙事
3.3 理论跨文化传递的过程
3.3.1 文化环境:接受的需要
3.3.2 文化契合:跨语际的话语连接
3.3.3 文化阐释:接受中的转化
3.3.3.1 Decorum 与礼
3.3.3.2 Higher Will/Lower Will 与理/欲
3.3.3.3 Inner check 与以理制欲
3.3.4 文化遮蔽:接受的不完整性
3.4 理论跨文化传递的翻译模式
3.5 小结

第四章 小说翻译中的传统建构——《学衡》的小说翻译研究
4.1 学衡派的外国文学译介倾向
4.2 小说翻译个案研究——《钮康氏家传》
4.2.1 《钮康氏家传》的翻译艺术
4.2.1.1 精道的语言艺术.
4.2.1.2 传神的人物形象描写
4.2.1.3 个性化的人物对话
4.2.2 《钮康氏家传》小说翻译的缺陷
4.2.2.1 误译
4.2.2.2 增删
4.2.2.3 译名不统一
4.2.3 叙事学视角下的小说翻译研究
4.2.3.1 叙事学理论概述
4.2.3.2 《钮康氏家传》译本的基本形态
4.2.3.3 《钮康氏家传》的叙事者与叙事视角
4.2.3.4 《钮康氏家传》的叙事者声音
4.2.3.5 《钮康氏家传》的叙事时间分析
4.3 小结

第五章 归化翻译的阻抗性——《学衡》的译诗研究
5.1 -作多译:《学衡》特殊的诗歌翻译形式
5.2 华兹华斯八首译诗的形式分析
5.3 华兹华斯译诗的意象分析
5.3.1 意象渲染
5.3.2 意象替换
5.3.3 意象增添
5.4 文化传承的翻译理念
5.5 学衡派翻译策略——归化翻译的阻抗功能
5.5.1 拟译文本的选取
5.5.2 翻译语言的运用
5.6 小结

第六章 结论
6.1 学衡派翻译的性质:现代与古代的双重性
6.1.1 学衡派翻译的现代性
6.1.2 学衡派翻译的古代性
6.2 本研究的意义与不足
6.2.1 本研究的意义
6.2.2 本研究的不足
6.3 学衡派翻译研究引发的思考
参考文献.
附录《学衡》译著统计表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