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语文认识论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53620435
  • 作      者:
    胡勤著
  • 出 版 社 :
    浙江教育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内容介绍
  任何所谓的先进理念与方法把我们带到语文新世界的同时,也会把我们导向它的末路。如果我们忘了它来的方向,就会在前行的道路上无所适从。语文认识论有一些传统的基本问题:语文知识是什么?语文课程是什么?语文教学是什么?语文课堂是什么?这些问题指向对语文本体的认识,既包括“语文是什么”的问题,也包括“语文有什么”的问题。这些问题浩瀚无边,难以说透彻。面对纷繁芜杂的教育思想和方法,根据有限的经验讨论知识观及语文知识、课程观及语文课程、教学立场及语文教学等问题,对于长期从事教研工作、在一线语文教学实践了多年的我来说,是一个追问语文本质、避免自我迷失的有意义的过程。
展开
精彩书摘
  从情境脉络中抽绎、归纳。知识的建构是认知主体在情境脉络中生成的,在建构主义者看来,知识具有适应性,与形成知识的情境脉络相关联。“概念、模式、理论等能证明它们对于自身被创造出来的情境脉络是相适宜的,那么它们也具有生存力。”情境脉络由情境组合而成。情境是知识的源头,是知识的土壤,是知识的家园。知识从情境脉络中抽绎出来,成为概念,由许多概念构成系统性知识。这些概念和系统性知识只是暂时离开情境脉络,其背后还是有情境脉络的。只有当它们回到情境脉络中,才具有生命力,如果永远离开情境脉络,就很容易枯竭而亡。而认知就是认知自身与情境脉络相适应的活动,因此不能停留于体验世界,而要把认知看作是一种理解、建构概念的行动方案,它超越当下体验的世界,扩展到我们体验世界时所追求的共同认可的概念结构。
  因此,建构主义者相信知识真正生成之前,对新情境(对语文学科来说即语境)进行解释、反复讨论问题、思考分析、总结等,对知识的形成都是很有用的。知识建构的起点在情境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加工和运用新知识的情境,学生必须详细解释、质疑所面对的新情境中的问题。在情境中分析新内容和已经学习的内容之间的关系,把新知识与已有的知识网络联系起来,把新内容与学生的已有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建立新的知识结构。
  想象、预测、推断他者的认知。如何确定认知主体构建的知识符合社会普遍认可的规则,这是建构主义者始终面临的关键问题。于是又要绕回到这个问题上:如果所有知识都是认知主体自己建构的,那么一个人如何理解他者?反之亦然,他者如何能够理解“我”?这就要求认知主体能够进行“他者”的建构,达成与“他者”的一致性。建构主义者尝试建构解决这个问题的模型,欧内斯特·冯·格拉塞斯菲尔德以康德《纯粹理性的批判》中的一段话来说明解决这个问题的模型。康德写道:
  我们只能通过将自己的主体性注入到其他人的实体中,才能想象其他主体。为了形成在经验环境中具有生存力的行为方式,孩子学习对自己的建构对象进行预测。……如果你想抓的蜥蜴看到你,它就会逃开。要了解这一点,你必须将视觉能力注入到蜥蜴身上。你所称呼的“爸爸”的实体将会告诉你不要这样做,因为你会伤害你自己。考虑到这一点,你必须将一种预测能力注入给你的爸爸(以及像他那样的其他实体),即与你所使用的预测能力相当甚至超过你的预测能力的实体。这样的话你就能超越你自身的要素来建构“他者”,这些他者也随即促进你自己的想象。
  这就是说,我们可以借助想象、预测、推断来理解“他者”,解释“他者”与我们发现的自己生活在其中的文化,是如何依据我们的主观经验以概念方式被建构出来的。
  其实这类建构是东方人所擅长的,在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中经常能够看到。下面摘录了教学老舍的散文《想北平》时,三位学生在课堂上交流的阅读体验:
  生1:“真”字,朴素、简单,但又缺失不得:这是诚挚的爱的表达。蜻蜓和塔影,也固然是极为渺小的片段,而一种赤诚的爱却使这种感情升华到了更高的地方。说不出的,最终吐出来,掩不住、道不明的,对母亲的爱也和它一样深沉。记忆是点,时光是线,这座城是面,而爱将它们拼合,深入心灵的空间。
  ……
展开
目录
第一篇 知识观与误文知识
第一章 知识观:流变的历史
第一节 从泰勒斯到马克思
第二节 分析哲学与存在主义:两种不同的语言转向
第三节 法兰克福学派:否定性、批判性与超越性
第二章 结构主义及其蔓延
第一节 结构主义:摇撼世界的形式主义思潮
第二节 结构主义教育:“我”规约于“他者”
第三节 教育中的建构主义:组织自己的经验世界
第三章 课程、教材与语文知识缔结的合约
第一节 传统语文教材的知识架构
第二节 现代语文的标志:结构性知识的出场
第三节 语文新课程标准:建构主义的立场

第二篇 课程观与语文课程
第一章 现代课程观的陷阱
第一节 现代课程观的历史原像
第二节 现代课程观的认识论批判
第三节 语文课程观的逻辑确证
第二章 功能、动态和关系:佐藤学的课程领域
第一节 多尔后现代课程观的天际线
第二节 功能、动态和关系的领域
第三节 佐藤学的“学习共同体”
第三章 语文课程:达成学习目标的媒介
第一节 语文课程:绣球、花粉与媒介
第二节 媒介课程:教学双方发生意义关联的中介
第三节 媒介课程的教学原则
第四章 异域语文课程评介
第一节 芬兰母语课程地位与核心内容
第二节 美国高中英语课程的实施与评介

第三篇 数学立场与课堂实践
第一章 语文教学的特点
第一节 基础性
第二节 整体性
第三节 实践性
第二章 语文教学的价值取向
第一节 认知、体验与探究
第二节 文本、社会与读者
第三章 文本类群教学
第一节 文类、文体与文本类群的关系
第二节 实用类、论述类与文学类
第三节 诗歌与散文类群
第四节 小说与戏剧类群
第四章 教学实录与评析
第一节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教学实录及评析
第二节 《我与地坛》教学实录及评析
第三节 《雷雨》教学实录及评析
第四节 《始得西山宴游记》教学实录及评析
第五节 《我走在布满雏菊的天上》(外一首)教学实录及评析
第六节 《那树》教学实录及评析
第七节 散文写作教学实录及评析
第八节 小诗创作教学实录及评析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