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生命中没有那十分钟,十三岁生日之后的那个十分钟,我也会像千千万万个普通女孩儿一样长大成人。
火灾发生的时候,圣诞假期即将来临。圣灵天使教会学校的学生们正在上节前最后一天的最后一堂课。父亲当时四十四岁,任职于伊利诺伊州切斯特市消防三大队,是十九中队的队长。那天,父亲的职责本来应该是确定人员受困的位置。可是当他和蕾妮赶到现场时,发现火势实在太猛烈了,根本没时间等待消防车的到来。里面困了很多孩子,他的女儿也在其中。尽管父亲完全可以等消防队和救火设施到位后进行施救,但他还是毫不犹豫地冲进了火海。其实,就算我不在里面,他也会这么做!在那个危急时刻,他和蕾妮从十分狭小的缝隙中救出了三十四个孩子,其中二十六个得以幸存。按照那天的火势,这已经算是个奇迹了。上天似乎早有安排,父亲恰巧在那个时间出现在那个地点,他成了英雄。而我也正好在那个时间出现在那个地点,我的脸毁了,但我还活着。尽管对于火灾的发生,我并没有什么过失,可我多多少少还是感到内疚。这种感觉就好像一辆车追尾撞上了你,可谁让你的车就在它前面呢!如果你点着了火,即使是营地的篝火,从法律上讲,你也必须对可能引起的火灾负责。假如那天我生病留在家里会怎样呢?事实上,那天我本来是有点不舒服,母亲曾让我别出门。她总是很操心,就算我打个喷嚏,她也会紧张半天。父亲那天的工作是值班接听311电话 ,要是我那天留在家里,他还会去教堂吗?我总是胡思乱想着这些问题,一会儿觉得会,一会儿觉得不会。父亲做事总是一板一眼,他说他最好的朋友施密特具有一种“英雄基因”,而他自己完全没有。出事那天,原本可以是这样的情景:我躺在病床上,父亲把哭泣的母亲搂在怀里,轻声地安慰她。
父母常常在人前大秀恩爱,那股亲热劲儿有时候让我的好朋友凯特?马尔罗伊和我都觉得有点儿丢人。他们在二十三岁就结婚了,到现在父亲还亲昵地称母亲为“我的新娘”。出事后的那天晚上,母亲进了医院,尽管有姨妈、外公、外婆,还有小伙伴的父母陪着,可是父亲不在身边了,只有孤独陪伴着她。
父亲永远离开了我们,就死在他最后救人的地方。他本来是算好时间的,戴上防毒面具就可以维持十二分钟的呼吸。但是,他冲进教堂还不到六分钟,屋顶就坍塌了。在消防水管猛烈的冲击之下,才一分钟时间,出现在眼前的已经是焦黑阴森的一片废墟了!教堂外围,那中世纪遗留下来的围墙孤零零地矗立着,周围满是污浊不堪的泥浆。身后的这一切仿佛就发生在一瞬间。后来,我依稀记得有急救人员小心地把跪在雪地里的我抬上担架。救护车呼啸着从市里的各个医院赶到现场,医护人员从路边跑向草坪,冲向孩子们,然后,轻轻地用毛毯盖住一些孩子,仿佛是帮他们掖好被子。当然,我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另一些孩子则被戴上面罩,接受胸部按压。当他们恢复呼吸的刹那,尖叫声就好像一个大力士刚刚挣开了蒙在嘴上的胶带!过了好长时间,我才最终离开了现场,因为车轮卡在了雪地里。蕾妮曾想陪在我旁边,但父亲队里的人把她拉走了。父亲死时仍然双手环抱着丹尼?弗特萨,丹尼的脸紧紧贴在父亲胸前。父亲最后的身影,就是一个老派爱尔兰男人典型的形象。
其实,父亲不一定要去送死的,他完全可以跑过来救我,但是,以他的性格,绝不会眼睁睁地看着一个小孩子孤独地葬身火海。
……
展开
这个故事让人们看到,在苦难面前,一个原本弱小的生命会爆发出怎样的能量?它会击中每一位读者的心灵。
——《华盛顿邮报》
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我们都爱上了这个叫茜丝丽的女孩儿,她对生命的敬畏感动了我们每一个人。
——《出版人周刊》
一部令人动容的、朱迪·皮考特风格的小说。
——《今日美国》
这部小说涉及当今社会的热门话题,兼具社会关怀和人文情感,有一种动人心魄的力量。
——《芝加哥论坛报》
米恰德是我最喜欢的一位作家,而《少女茜丝丽的完美人生》无疑是她迄今为止最棒的一部作品。
——著名作家:凯瑟琳·施劳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