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奇特的一生(精装典藏2025版) 真正的自由源于对时间的掌控。一本给有志者的反内卷生存指南!俄语翻译名家侯焕闳 唐其慈原版直译!精装典藏版焕新上市!
0.00     定价 ¥ 56.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JD配书)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50272149
  • 作      者:
    [俄],格拉宁
  • 出 版 社 :
    北京联合出版有限责任公司
  • 出版日期:
    2025-06-01
收藏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俄]格拉宁(1919—2017)

俄罗斯著名作家,创作包括《奇特的一生》《我的中尉》《同名者》《训雷记》等多部作品。2008年,被授予俄罗斯国家最高荣誉勋章圣安德烈勋章。2012年获俄罗斯“巨著奖”——俄罗斯最重大的文学奖,其奖金额度仅次于诺贝尔文学奖。


译者简介

侯焕闳

知名俄语翻译家。

1932年生于上海。

曾就读于上海中学、复旦大学、哈尔滨外国语专门学校。1953年进入中央冶金部工作。

退休前为郑州大学外语学院教授。

译著有《欧洲风情史》(第一、二卷)、《玛丽"斯图亚特》、《一个政治家的肖像》、《奇特的一生》、《纨绔少年》、《尼亚尔传说》、《回忆列宁》(第五卷)等。


唐其慈

    知名俄语翻译家。

俄语翻译家侯焕闳表妹。

译有《苏霍姆林斯基的一生》、《一本打开的书》、《马尔林斯基小说选》、《培养部长的学校》、与毕淑之合译《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与侯焕闳合译《奇特的一生》。


展开
内容介绍

本书描述了一个真正和时间成为朋友的人,一个将自己的一生用时间来计划的人--柳比歇夫。柳比歇夫通过独创的“时间统计法”,对自己做了研究和试验:试验在写、读、听、工作、思索等各方面,到底能干多少,怎么干?他不让自己负担过重,力不胜任;他总是循着自己能力的边缘前进,他对自己能力的掂量精准无疑。

柳比歇夫的工作方法是一个创举,从表面上看,这是纯技术性的工作方法,一点儿也不起眼。它是自然而然形成的,但几十年来它获得了精神上的力量。它成为柳比歇夫生活的骨架,不仅保证了很高的效率,也保证了旺盛的生命力。


展开
精彩书摘

编者的话



最初知道《奇特的一生》,是通过李笑来《把时间当作朋友》一书,该书讲述苏联科学家柳比歇夫将自己的一生用时间来计划。怎么看都觉得此人必是奇葩,每天都记录自己哪块儿花了多长时间,岂不是要把自己累死?而看到笑来老师采用“时间统计法”规划生活的效果,并庆幸遇到柳比歇夫这样一位了不起的老师时,我习惯性的挑剔与漫不经心闭嘴了。

于是到处去找全文来看,找来找去只从网上找到电子版,初看时觉得真够无聊的,怎么还不进入“时间统计法”的主题呢?忍着看了十几页,差点就放弃了。熬过前两章后,开始觉得有意思了,再看每一页,觉得都像遗落的珍珠,平实、朴素的文字熠熠生辉。读书向来会产生焦虑的我,读《奇特的一生》安静了下 来。

看完书,我开始寻找这本书的译者。不太好找,不过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在一篇名为《日常生活中的极乐岛》的博文中找到了译者的名字,他是老翻译家侯焕闳,而博主张宁是他的学生。张宁又恰好是我大学同学闫方博的研究生导师。这些巧合,现在想来真是非常有趣,也感谢每一个默默为我提供帮助的人。

2012年的一个雪天,我登门拜访侯老师,80岁的老先生精神矍铄,精神头十足地跟我讲这本书中文译本的由来。1978年,侯老师跟唐其慈老师摘译了一部分,由北师大苏联文学研究所当作内部材料刊登出来,反响很大,1979年外国文学出版社全文出版。这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中国出版的第一本苏联文学作品。据说当时广受欢迎,印刷量超过14万册(畅销书啊)!

遗憾的是,自从2001年海燕出版社出版该书后,就再没有新版本了。得知2013年再版的消息,两位老师一直激动地对我说谢谢,而我早感动得一塌糊涂了。

类似于我这样的读者,在豆瓣上到处都是。一本绝版近15年的书,豆瓣上评分8.5,2600+的人评价,7000+的人想读,真令人惊讶。这也说明,这么一本几乎遗失的明珠般的书,自己有着旺盛的生命力,人们通过口碑不断传递着好内容。

作为一个从来都不知道时间花到哪里去了的家伙,我也尝试做时间统计。刚做了没几天,就放弃了。真的,“时间统计法”一点都不稀奇,甚至太过枯燥了。而柳比歇夫能56年如一日地坚持,为什么?

其实,这跟技巧无关,而跟人生志向、人生目标密切相关。因此,本书对我们的价值,并不仅仅在于时间管理,而在于引发人们去思考自己的人生究竟该如何规划,就像作者格拉宁结尾时说:“看来应当由每个人自己来制订自己的时间使用法,但不管怎样都应当深思一下自己的生活在怎样度过。”

或许,我们永远学不会用时间统计法,永远不能成为柳比歇夫这样一个人,但至少,我们要知道,在这个世界上,有这样一个光辉的人曾经存在过,他自己设定了很好的一生。好像在茫茫人海中,看到这样一个人,你觉得,甚至自己都亮了。






第一章

柳比歇夫一生的秘密 



我确实花了很多时间,研究我的主人公的日记和文档,从中得到的一切,对于我来说,是一个新发现,使我参透了一个人一生的秘密。

这个秘密是——怎样才能生活得更好。













谈这个人的事,很想做到实事求是,又想写得生动些。这两个要求很难捏到一块儿。只有在“不一定要实事求是”的时候,事实才会叫人感兴趣。本来嘛,可以想办法发明一种新颖的手法,用它把事实炮制成引人入胜的情节,有秘密,又有斗争,又有险风恶浪,同时又翔实可靠。

比方说,很容易把这个人写成一个天不怕地不怕的孤胆战士,单枪匹马对付强大的对手,独个儿对着大伙儿干。更精彩的是大伙儿对着他一个人干,以强凌弱,一下子读者就会同情他。可是事实上,恰恰是他一个人对着大伙儿干,是他主动进攻的,是他先跳出来开火的。他的学术斗争,意义相当复杂,相当成问题。这是一场名副其实的学术斗争,谁也不会落个绝对正确。自然喽,也可以替他把事情弄得简单些,编上一套。不过,这样一来,就不好用他的真名实姓了,其他许多人的姓名也该一笔抹去。结果,谁也不会相信我的故事。

其次,我想对这个人做出恰如其分的评价,特别是现在他已经去世了,更有必要这样做。

我想叫大家看看:人是多么了不起,看看我们这里有多么出色的人。

真人真事当然是有妨碍的,捆住了手脚。虚构的人物好办得多。虚构的人物任人摆布,并且纤毫毕露——他的一切想法和意图,他的过去和未来,作者都一清二楚。

另外,我还有一个任务:向读者灌输一些有用的知识,介绍些材料。这些知识,不用说,会令人惊诧莫名,但遗憾的是,对于文学作品并不相宜,倒是适合于科普小品。《三个火枪手》[ 法国作家大仲马的长篇小说,又译《侠隐记》或《三剑客》。

]的半当腰,如果插进一段介绍剑术的文字,你看该多么煞风景,读者肯定会跳过这几页。我可是得让读者看我介绍的知识,因为这恰恰是最重要的东西……

我希望看这本书的人越多越好,我正是为了这个目的才写这本东西的。自从我发现了我的主人公的主要秘密之后,我就开始构思。

至于秘密,也大可利用一下。一说到秘密,总能吸引人,何况这一秘密并不是无中生有的。我确实花了很多时间,研究我的主人公的日记和文档,从中得到的一切,对于我来说,是一个新发现,使我参透了一个人一生的秘密。

然而,说老实话,这一秘密并没有惊险百出的情节,没有跟踪追击,没有阴谋诡计,也没有险滩暗礁。

我开门见山地说清楚:

这个秘密是——怎样才能生活得更好。

在这个问题上,我也很可以激发读者的好奇心。我可以宣布:“这玩意儿是最佳生活方式,最有教育意义的样板,提供了某种独一无二的生活方法。

“任何领域,任何职业,本方法均能使你取得重大成 果!

“即使才能十分平庸,本方法仍可保证你取得最大的成 就!

“你学到的方法并不抽象,而是可靠的,经过多年的经验验证,切实可行,行之有效……

“消耗最小,效果最大!

“举世无双,首屈一指!”

……

我也可以向读者预告,我要谈的是一位当代的杰出人物,是他们没有听说过的。我要描绘一位精神上的英雄,他的道德信条是如此崇高,以致如今看来似乎是不合时宜了。他的一生,表面上再平凡不过,从某几点上说,竟是“不如意事十之八九”。以小市民的眼光看,他是个典型的不走运的人。然而就生活的内涵而论,这个人心灵和谐,很幸福,而且他的幸福是一种最高级的幸福。老实说,我原来以为这种气质的人已经绝种了。他简直是恐龙……

好比拓荒者发现土地,好比天文学家发现星座,作家也有发现人的福气。性格和典型性让一些作家有过一些伟大的发现。冈察洛夫发现了奥勃洛摩夫,屠格涅夫发现了巴扎洛夫[ 《父与子》的主人公。

],塞万提斯发现了唐吉诃德。

这也是一个发现。他不是普遍性的典型,算是我个人定义的典型;与其说是典型,不如说是理想人物。不过,这个词也不贴切。柳比歇夫当理想人物也并不合适……

我坐在一间不舒服的大教室里。没有灯罩的电灯刺人眼睛,照亮了斑白的鬓发、秃顶、研究生们朝后梳得服服帖帖的头发、乱蓬蓬的长发,还有时髦的假发、黑人们漆黑的鬈发。教授们、博士们、大学生们、记者们、历史学家们、生物学家们……最多的是数学家,因为就是在数学系开的会——哀悼亚历山大·亚历山德罗维奇·柳比歇夫的第一次纪念会。

我没有料到会来那么多人,特别是青年。他们来可能是出于好奇心,因为他们不大了解柳比歇夫,不知道他是搞生物的还是搞数学的。是个半瓶子醋,还是个业余爱好者?好像是业余爱好者。可是业余爱好者又怎么着?图卢兹的邮局职员——伟大的数学家费尔马[ 费尔马(1601—1665),法国数学家,解析几何的创始人之一。

]不也是业余爱好者?贝色麦[ 贝色麦(1813—1898),英国设计师,酸性转炉吹炼法的发明者之 一。

]也不是专门搞炼钢的,同发明炼钢新工艺的托马斯[ 托马斯(1850—1885),英国冶金学家,碱性转炉炼钢法的发明者。

]一样;托马斯不过是警务法庭的一个办事员。柳比歇夫是个什么样的人?不是活力主义者便是实证主义者,再不然是唯心主义者。反正是左道旁门。

连做报告的人也没有说清楚。

一些人认为他是生物学家,另一些人说他是搞科学史的,也有人认为他是昆虫学家,还有人说他是搞哲学的……

每一个做报告的人都介绍了一个新的柳比歇夫,与旁人介绍的迥然不同。各有各的说法,各有各的评价。一部分人把他说成是革命者,是造反派,敢于向进化论、遗传学的某些牵强附会的定理挑战。

另外一部分人描绘了一位最善良的俄罗斯知识分子的形象,对待对手宽宏大量得无边无际。

“……不论哪一种哲学,其中切实的批判性和创造性的思想,他都很重视!

“……他的力量在于不断地开动脑筋;他提出问题,他激发思想。

“……某一位伟大的数学家说过:‘天才的几何学家提出定理,高明的几何学家证明定理。’他就是这样一个提出定理的人。

“……他的精力过分分散。他本来应当集中搞分类学,不该驰心旁骛于哲学问题。

“……亚历山大·亚历山德罗维奇是精力集中、富于创造精神、有明确目标的样板,他一生贯彻始终……

“……数学家的禀赋决定了他的世界观。

“……他在哲学上知识渊博,所以能就物种起源问题提出新的见解。

“……他是个唯理主义者!

“……唯物主义者!

“……幻想家,往往迷途忘返,是个直觉主义者!”

他们同柳比歇夫是多年之交,对他的著述也了解有加,但每个人都只是介绍了他们所了解的柳比歇夫。

他们过去当然也知道柳比歇夫博学多才,可是只有到现在,听了旁人的介绍,他们才明白,他们了解的柳比歇夫,只是他的部分面貌。

在这次纪念会之前,我花了一个星期阅读他的日记和书信,探究他的脑力活动史。我开始只是泛泛地浏览。无非是些别人的信件,无非是些写得挺好的文字,表露了别人的心灵,记录了别人往昔的忧虑以及已经成为过眼烟云的愤怒。这种愤怒之情,我也是涓滴在心,因为我也想过同样的问题,只是没有想到底……

用不了多少时间,我就相信自己过去并不了解柳比歇夫。认识倒是认识,同他见过几次面,我知道他是一位难得的人才,但是他的个性如此恢宏开阔,却是我始料不及的。我怀着羞愧的心情回想起:我过去竟把他看成是个怪人,一个聪明可爱的怪人;我很痛心,错过了许多同他促膝相对的机会。有多少回,我打算到乌里扬诺夫斯克去看他来着,我以为来日方 长。

不知是第几次了,生活教我对什么事都不要因循拖延。仔细想想,生活实在是个任劳任怨的好当家,它一次又一次地给我机会,安排我同许多当代最有意思的人物见面。可是我不知忙些什么,来去匆匆,不断拖延,以致失之交臂。我拖拖拉拉是为了什么?忙些什么?当初瞎忙的那些事,如今看来是那么渺小,而损失是那么惨重,主要是再也不能挽回弥补了。

坐在我旁边的一个大学生耸耸肩膀,一副莫名其妙的表情。讲话的人聚讼纷纭,他没有办法统一起来。

柳比歇夫去世不过才一年,大家就弄不清楚他实际上是个什么样的人了。

死者是属于大家的,这是无可奈何的事。做报告的人从柳比歇夫身上挑出他们喜欢的东西来讲,再不然就是选择他们需要的东西来做他们的论据。年复一年,他们塑造的柳比歇夫的各种形象会融合成某种中性的东西,说得确切些,融合成一种人人都能接受的折中的东西,没有矛盾,没有难解的谜,给磨平了棱角,很难辨认出原型。

然后,人们会对这个折中的形象加以解释,判断他的错误所在,确定他在哪些方面走在他的时代前面,把他的形象变得人人都十分理解,然而并不真实。

当然喽,这还得看他就范不就范。

讲台上方,挂着一帧镶在黑框里的巨幅遗像——一个秃顶老头儿,皱起蒜头鼻子,在搔后脑勺。他啼笑皆非地看着,不知是看着听众还是看着讲话的人,仿佛是在考虑怎么再干它一家伙。明摆着,所有那些自作聪明的讲话和议论,如今都同他风马牛不相及了。他已经作古,我再也见不到他,可我又是那么需要他。我太习惯于他在世时的情形。当初,我知道什么地方有那么一个人,什么事情我都可以同他谈,什么事情我都可以同他争论。那时,我一念及此便感到心满意足。

人一死,许多事情真相大白,许多事情便见分晓。我们对死者的态度,也能够盖棺论定了。我从做报告的人的发言中感觉到这一层意思。他们的发言很明确。在他们眼里,柳比歇夫的一生已经结束,现在他们打算对他的一生通盘推敲一番,做出定评。不言而喻,事到如今,他的许多思想将得到公认,许多著作将出版或再版。不知道为什么,死者比生者有更多的权利,有更多的机会……

我也可以这样办:先跟读者打个招呼,说明本书索然无味,连篇累牍都是枯燥的,纯粹是事务性的散文,连散文都谈不上。作者很少花功夫去润色雕琢,叫读者看着舒服。作者本人对这些材料也感到很棘手。对这部作品的体裁,作者自己也觉得别扭。作者之所以要如此这般,原因将在作品结尾中交 代。


展开
目录

目 录 


编者的话 / 1


第一章

柳比歇夫一生的秘密 / 001

我确实花了很多时间,研究我的主人公的日记和文档,从中得到的一切,对于我来说,是一个新发现,使我参透了一个人一生的秘密。

这个秘密是——怎样才能生活得更好。


第二章

崇拜者眼中的柳比歇夫 / 013

柳比歇夫有他的崇拜者,有拥护者,有景仰者,也有读者。他没有学生,只有私淑弟子。也就是说,他并没有教他们,是他们向他学习。学习什么呢?很难说。主要是学习应当怎样生活、怎样思考吧。似乎咱们总算找到了一个人,他知道他活着是为了什么,有什么目的……仿佛他有什么崇高的目的,甚至可能领悟了他存在的意义。


第三章

令人惊叹的一生 / 019

我感兴趣的是另一个问题:他,我们同时代的人,一生干了那么多事,产生了那么多思想,这是用什么方法达成的?最后几十年(他是82岁时去世的),他的工作精力和思维效率有增无减。关键不是在数量上,而在他是怎么样,用什么方法做到的。柳比歇夫对我最有吸引力的精粹、核心正是这个方法。


柳比歇夫的遗产 / 020

他的工作方法是一个创举 / 022


第四章

发现“时间统计法” / 025

他认为他那些本本是“时间统计”。好比账簿,他是在用他的方法统计支出的时间。

我发现,每个月到月底他都要做小结,画了一些图,列了一些表。到年终,又根据每月小结做一份年度总结,列出一览表。


令人叹为观止的编号文档 / 026

时间开销日记 / 028

时间的账簿 / 035


第五章

精确感知时间 / 039

柳比歇夫肯定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时间感。

我同他见过两次面,在他日记中都有记载,时间记得十分准确——“1小时35分”“1小时50分”,然而当时他自然没有看表。我同他一起散步,不慌不忙,我陪着他;他借助于一种内在的注意力,感觉时针在表盘上移动——对他来说,时间的急流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他仿佛置身于这一急流之中,觉察得出来光阴在冷冰冰地流逝。


如何与时间相处 / 040

“我对时间统计法已经习惯了,没有它就没法工作” / 043


第六章

缘起:一生的奋斗目标 / 051

这样到底好不好?——给自己的生活定了框框,定得那么死。

然而事实上(这个事实很值得注意),柳比歇夫的命运并非如此。他的一生是生气勃勃、和谐协调的。他孜孜不倦地追求自己的既定目标,在他的生活中是起了重大作用的。他一生始终忠于他青年时代的选择,忠于自己的爱好和理想。他自己认为自己是幸福的。


一生的奋斗目标:创立生物自然分类法 / 052

最好不是去震惊世界,而是生活在世界上 / 057


第七章

人生的容量 / 061

他的时间好像是物质,不会无影无踪地消逝不见,不会消亡;它变成了什么,总能查得出来。由于做了统计,他获得了时间。这是最实在的收获。


随时随地利用“时间下脚料” / 062

时间统计法的本质:针对过程的“事件·时间日志” / 066

总结的价值和意义 / 077


第八章

时间之镜 / 085

柳比歇夫的总结公正客观地反映了过去一年的历史。柳比歇夫的方法,以它细密的网眼,抓住了变幻无常的、老想溜掉的日常生活,抓住了我们没有察觉到的、损失掉的、不知去向的时间。


第九章

时间统计法的胜利 / 091

柳比歇夫是依靠他那最最合理的方法一手造就了自己;他创造了他的方法,他通过他的方法证明,如果把一切才能集中用到一个目标上,可以取得多么多的成就。


第十章

光亮的背面 / 099

他能够叫时间服从他,但不能左右环境。他无非是个凡人,激情、爱、挫折都能叫他分心,连幸福也会影响他的专心致志。


其他的事实 / 100

柳比歇夫的自我评价 / 102

生活的内容并不是苦难,而是成果 / 110

向自己提问题 / 118


第十一章

井井有条的生活 / 125

无数的日期、姓名、事件,亚历山大·亚历山德罗维奇·柳比歇夫应用起来简直得心应手,这是因为他把这些材料都按一种巧妙的体系分别铭刻在头脑之中。至少可以这么认为,当需要的时候,即使不能“记忆如泉涌”,他也能像从书架上抽出一本需要的手册一样,在脑中找到这些材料。


分门别类的爱好 / 126

整理和组织材料的过程本身,

就是一种享受 / 131

热爱自己的事业 / 136


第十二章

一切皆有代价 / 141

有一次,一位年轻的科学家表示非常欣羡柳比歇夫那种从容不迫、顺利安适的生活。柳比歇夫以其一贯的作风,把自己所有的倒霉事儿开列了一张清单作为对他的回答。


说真话的人 / 142

平反 / 146


第十三章

了解一个人,就要看到他的矛盾 / 151

时间统计法成了他即兴演奏的乐器,用这乐器,他爱演奏什么就演奏什么。

他如此精打细算地统计时间,可他把时间都浪费到什么上去了?


年度总结:向时间做自我剖析 / 152

不时走入岔道 / 157

无休止的内心争执 / 163

自我批评的能力 / 169


第十四章

比时间更宝贵的 / 175

在他紧张的精神生活中,他崇敬的英雄们、他喜爱的人、他的表率都不断在变换。仔细去考察这种变化,该是很有意思的事。对于柳比歇夫,任何时候都不能说他已“成为”怎样一个人。他永远正在“逐步成为”怎样一个人。他一直在探索,一直在变化,他总是重新考虑,不断提高对自己和理想的要求。


计划没有全部完成 / 176

如何评价自己的一生 / 181

柳比歇夫的时间守则 / 186

一个一生都不断成长的人 / 195


第十五章

成为时间的朋友 / 207

他不期待别人的赞扬,他学会了自己对自己做出公正的评价。时间统计法提供了客观的指标,能说明他的情况。他在1963年骄傲地记下了2006小时30分钟的工作记录,这是他的最高纪录。平均每天5小时29分钟。而战前,每天大约4小时40分钟!他清楚地了解这些数字的真正价值,他给自己规定了定额,他拿着秒表监视着自己,他自己奖励自己,自己惩罚自己。


简朴生活:超过最低必需品限度的东西,

他都不要 / 208

保持独立的考验 / 211

时间统计法的标尺 / 216

如果每个人都能知道自己能干些什么 / 221


第十六章

超越自己的可能 / 227

柳比歇夫并没有建树丰功伟绩,可他建树的要比功绩的意义更为重大——那就是过得很好的一生。


他为什么有那么多时间 / 228

对待时间的态度 / 233

过得很好的一生 / 239


附录

与时间统计法无关——

谈《奇特的一生》的创作 / 245

许多实干的、有远大抱负的年轻人对柳比歇夫这一十分明智的、合理的时间统计法很感兴趣,指望这个方法带来成效。这种愿望里有某种不对头的东西,某种柳比歇夫所没有的——就像我已在小说中一再强调过的,与柳比歇夫、与他的时间统计法毫无关系的东西。

问题就在于:一个人只有向自己提出远大目标时,这个时间统计法才能成立。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